選單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書·呂刑》

法律伴隨著社會而存在,而維護法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刑罰。在上古時期,刑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化,《尚書》記載:“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說明在西周時期,講究明德和慎罰,注重仁德。但是隨著社會風氣的浮躁,越來越多作奸犯科者出現,不得不加重刑罰來維護社會治安。這就誕生了一種新的刑具,比砍頭還折磨人。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就出現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蠆盆、炮烙、挖眼掏心等等。與之對比則是西周的“畫地為牢”,雖然這些都是小說家的一家之言,但是也反映了在當時社會刑罰之重。而且更透露了一點,刑罰已經不再是為了限制人不犯罪,其懲罰意義早已大於教育意義。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法家思想萌發。秦有商君變法,魏有吳起改政,而伴隨著法家思想而來的就是嚴刑峻法。所謂“亂世用重典”,也是因此中國的刑法得到了發展。而秦國之後漢朝開始修生養息,崇尚黃老無為,廢除了很多法律和懲罰。直到三國時期,劉備入主西川,諸葛亮治蜀時才重新任用嚴刑峻法。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兩晉時期有關刑法的基礎框架已經正式制定,同時也出現了一種讓人很眼熟的“刑具”——枷鎖。枷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刑具,後來又發展成“立枷”和“站籠”。讓人吊著脖子半卡在空中,稍有不注意就會窒息而亡。

枷鎖經常出現在電視劇和小說中,這是因為在明清時期這一刑罰成為了所有囚犯必須經受的基礎刑罰。在明朝中期,1680年,枷鎖的重量已經高達35斤。在限制犯人自由活動的同時,其本身也是一種折磨。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犯人吃飯睡覺甚至上廁所都要帶著枷鎖,實木枷鎖不但重,而且會摩擦犯人的頸部,壓迫犯人。三天之後犯人就會脖子血肉模糊,全程被壓的呼吸困難,還不能活動脛骨。電影中看到雙手一用力就崩開枷鎖,在現實中完全不可能出現。現實情況下帶上枷鎖全身的力氣都無法施展,只能任人擺佈。

到了正德年間,大太監劉瑾在枷鎖的前提下發明瞭“巨枷”,這種枷鎖重達150斤,人一旦帶上就要承受150斤的重量,稍有不注意就會被壓窒息而死。而到了清朝,枷鎖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誕生了“站籠”。這種刑具上窄下寬,如同關押動物的籠子,而犯人受刑時需要將頭部伸出籠子,半吊在空中。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站籠一般都會比犯人高出30釐米,根據需要會在犯人的腳下墊放磚塊,墊的越多就越舒服,所以很多犯人家屬都會收買獄卒幫忙多墊一塊磚頭。如果墊的少就需要犯人一直踮腳站立,稍有偷懶就被吊在空中窒息。這一酷刑從清朝建立一直到光緒年間才被廢除。

比斬首更折磨人的刑罰,在囚籠卡脖子半吊窒息而亡,你想自殺都難

時代一直在進步,到了現代社會,刑罰已經是為了教育而存在,我國也早就廢除了折磨人的肉刑,由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以及死刑代替。而西方部分國家覺得死刑不符合人道主義,所以主張廢除死刑,直到現在是否廢除死刑依舊是世界上最受爭論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