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漢末群雄系列之孫堅(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孫堅重大事件之八——斬殺張諮,依附袁術

初平元年(190),孫堅繼續北上討董。在南陽,孫堅找到了一位大靠山——袁術。作為“四世三公”名門之後,袁術在何進掌權時期便是重臣。董卓拜其為後將軍,但袁術拒絕合作,逃到南陽郡。

作為荊州乃至整個東漢人口最多的郡,南陽一郡之力幾乎等同於某些人口較少的州,所以這裡必然會引起某些強人來打主意。當時的南陽局勢非常微妙:首先太守張諮在宛城,是朝廷任命的地方長官;然後袁術以後將軍身份聚集一批追隨者,駐紮在魯陽;最後孫堅率領沿途收編的數萬軍隊北上,也進入南陽境內。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何況三虎?根據《獻帝春秋》載,在孫堅進入南陽地界前後,袁術便上表孫堅為代理中郎將。很明顯,袁術與孫堅結為同一陣線,那麼南陽太守張諮的末日就要來臨了。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張諮聽聞孫堅入境,倒也不怕。儘管荊州刺史王睿不久前被孫堅殺掉,但張諮似乎認為自己實力更強,孫堅遠道而來,未必敢把自己怎麼樣。

不久張諮收到孫堅的公文,請求張諮幫助提供軍糧,張諮便開會商議。手下有人說:“孫堅只是鄰郡太守,與您平級,您不應該聽從他的調遣。”於是張諮拒絕給孫堅出糧。

本來孫堅已經投靠袁術,借糧或不借張諮都難逃一死,不過孫堅沒有來硬的,一如殺王睿那般,孫堅又玩起詭計。

孫堅被拒絕後,反而親自率人牽牛帶酒做禮物拜訪張諮,擺出一副非常友好的態度,並邀請張諮改天到孫堅營中喝酒。張諮見孫堅如此誠懇地親自拜訪,自然也不好回絕。本著禮尚往來的友好姿態,張諮第二天便來到孫堅軍營回訪,賓主雙方開懷暢飲,氣氛融洽。

正喝得高興,長沙郡主簿進來稟報:“我軍行進到南陽,道路至今也未修好、軍需物資也未提供,請南陽郡主簿出來向我們解釋一下。”這話表面之責南陽主簿辦事不利,不配合長沙討董義軍,實際當然是說給張諮聽的。張諮頓時酒醒,起身便要離開,卻被士兵團團圍住。

不一會,主簿又進來稟報:“南陽太守擅自阻攔義軍北上,使我軍不能及時討賊,請將其逮捕以軍法從事。”隨著孫堅一聲令下,張諮便被推出軍門斬首。南陽官吏驚恐不已,自此對孫堅言聽計從,軍需物資供應俱全。

裴松之注引《吳歷》記載了該事件另一個版本,說張諮既不給孫堅供糧又不肯見面,於是孫堅詐稱自己突患急病,不久於世。孫堅派人去找張諮,說孫堅打算向張諮囑託後事,把部隊交給張諮接管。張諮貪圖軍隊,於是來到孫堅軍營,被孫堅殺死。

相比之下筆者認為,孫堅本傳即鴻門宴版本更符合邏輯,可信度更高。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孫堅殺張諮的動機分析

孫堅先殺荊州刺史王睿,後殺南陽太守張諮,還未討董便把荊州攪得人心惶惶。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很難想象孫堅這麼做的動機。

孫堅再強悍官職也不過是郡守,連續殺掉上級與同級,這與討討伐董卓並沒有實際關係。那麼孫堅為何要這麼做?

首先,孫堅的路線選擇。關東聯軍中大部分都在東方,南方基本只有袁術的勢力。後將軍袁術地位高、名號響,而且就在荊州境內,加上孫堅之前有過在朝中做官經歷,很可能與袁術早就結識。綜合來看,孫堅北上選擇投靠袁術是最佳選擇。

其次,袁術的暗中指使。孫堅一到南陽便被袁術表為代理中郎將,顯然之前兩人便有來往。先殺刺史後殺南陽太守,直接使得荊州地位最高前二位置空缺,那麼駐紮南陽的袁術便能夠以後將軍身份掌控南陽,進而掌控整個荊州。至於之後朝廷派來誰擔任這兩個職位,都無所謂,只要袁術能夠實際控制即可。只不過接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也非等閒之輩,匹馬進荊州阻止了袁術的計劃。

最後,孫堅的私心。從古至今人們對孫堅都是稱讚、歌頌的,認為孫堅忠於漢朝,一心剷除國賊、匡扶漢室。這沒有錯,以孫堅對董卓作戰之堅決勇猛,與關東各諸侯形成鮮明反差。不過大家也許忽略了一點,孫堅當時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殺王睿、張諮就是在亂世中選邊站、找靠山。得到袁術的強力支援,孫堅既能夠放手討伐董卓,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地位。

綜上所述,孫堅對漢朝的忠誠,與他的個人野心並不衝突,亂世之中群雄並起,想要壯大實力多少都要不擇手段。討董聯軍的各路諸侯都以匡扶漢室為口號,這口號曹操、劉備也喊了大半生,到最後終究敵不過權力的誘惑。即便是對戰董卓戰功卓著的孫堅,後來也幫著袁術去打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這時的孫堅毫無正義性可言。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孫堅重大事件之九——出師討董,首戰告負

在孫堅幫助下,南陽成為袁術的地盤,於是袁術再次上表,提拔孫堅為破虜將軍,同時領豫州刺史,“孫破虜”的稱呼便由此得來。孫堅率領來到魯陽與袁術相見,並在此駐紮修整。

初平元年(190)冬,孫堅準備進軍討伐董卓。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帶兵回後方督促軍糧運輸,並在魯陽城東門外擺酒設宴給公仇稱餞行,城中官員也都來參加。

好巧不巧,趕上董卓派出數萬人進攻孫堅,先行的數十名輕騎兵已經殺到城外。孫堅接到訊息並不慌張,仍舊飲酒談笑,只暗中命令部隊整頓好陣型,不準輕舉妄動。

隨著董卓軍騎兵越來越多,孫堅才才慢慢站起來,指揮部隊退入城中。這時孫堅鬆了口氣,才對大家解釋:“剛才我沒有立即起身,是怕士兵們爭相撤退,會堵在門口,誰也進不去啊!”

董卓軍來到城下,見孫堅軍士兵陣勢嚴整,已做好迎戰準備,於是沒有攻城便撤退了。

面對突然來襲的敵軍,孫堅能如此鎮靜自若,膽略實在過人。

初平二年(191)二月,孫堅在得到豫州糧草與兵源補充後進軍至梁縣,遭遇董卓大將徐榮。雙方交戰,孫堅竟然被徐榮打得大敗,完全落入徐榮的包圍之中,只帶領數十騎突圍而走。

平日裡孫堅性格張揚,總喜歡包著紅色頭巾,現在卻成了活靶子,董卓軍在身後緊追不捨。危急時刻孫堅把紅頭巾遞給部將祖茂,讓他裝成自己吸引追兵,然後從小路逃走。

祖茂戴著紅頭巾,跑至一座墳前,靈機一動將紅頭巾系在墳墓旁邊的柱子上,然後躲入草叢。追兵遠遠望見以為是人,便向柱子合圍而來。走到近前才發現撲了空,只得離去。

《三國演義》中祖茂與程普、韓當、黃蓋並列為孫堅手下四大將領,並在討伐董卓時死於華雄刀下。古典小說很喜歡搞並列,幾個人相關甚至不想關的人都會並列起一個稱號。但很遺憾,祖茂在史料上就僅有替孫堅解圍這一段出場,其後再無記載,甚至祖茂藏進草叢後,到底有沒有成功逃回本陣都不清楚。

孫堅討董首戰告負,祖茂是死是活史書沒有記載,但另一名部下就很悲慘了:潁川太守李旻被徐榮生擒,竟然下進鍋裡燉了。《後漢書·董卓傳》載“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讓人毛骨悚然。

孫堅這次戰敗與曹操的全軍覆沒還是有很大不同,第一徐榮是在劫掠百姓時與孫堅遭遇,孫堅並未主力盡出;第二孫堅經歷多次大戰,相比曹操作戰經驗更加豐富;第三孫堅此時為豫州刺史,更有袁術作為後盾,所以實力未受到太大損失。孫堅在陽人聚攏逃兵,很快就整頓好陣勢準備再戰。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孫堅重大事件之十——陽人之戰,斬殺華雄

董卓得知孫堅還在陽人備戰,決定再次進攻。這次董卓以陳郡太守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領兵五千來襲。胡軫性格急躁,認為既然徐榮都能打贏孫堅,便有些輕視孫堅。據裴松之引《英雄記》載,胡軫一心速戰速決,便下令:“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

所謂青綬,是指在官印上系的青色綬帶,所謂“金印紫綬”、“銀印青綬”,印綬二字分別指印章與綬帶,不同的印綬指代相應級別的官員。在漢代,銀印青綬即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胡軫的意思就是,這次行軍,要先斬一員大將,才能整肅軍紀。

要知道董卓手下將士素來野蠻成性,連非涼州出身的徐榮都把生擒的敵將給活燉了,這種軍隊何談軍紀?只求依靠他們的野性把仗打贏就不錯了。胡軫也許太急於立威,可未曾交戰便威脅先斬己方將領,讓以呂布為首的諸將非常厭惡。這當中呂布又是地位僅次於胡軫的二號人物,所以呂布尤其顧忌,對胡軫非常看不慣。

如此內部矛盾重重,能打贏孫堅才怪。

且說董卓軍來到距離陽人數十里遠的廣成,已經日暮時分。將士們連日行軍很疲憊,便準備紮營睡覺。胡軫卻說董卓有令,到廣成後要厲兵秣馬、飽餐一頓,趁夜向陽人城進發,要在破曉時分開始攻城。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黑色幽默了。

胡軫的做法讓隨軍諸將更加反感,於是都準備拆他的臺。以呂布為首,許多將領開始散佈謠言:“陽人城中賊人已經逃走了,咱們得趕快追擊,不然就錯失良機啦!”

胡軫也信以為真,便連夜向陽人進發。來到城外才發現,城中孫堅軍戒備森嚴,根本沒有偷襲可能。可將士們已經人困馬乏,實在累到不行,於是便趁夜色脫下盔甲休息。因為計劃破曉時分攻城,於是將士們在城外倒頭便睡。

董卓軍士兵們正在睡夢中,忽然聽到有人大喊:“城中賊人殺出來了!孫堅殺過來了!”迷迷糊糊計程車兵們來不及整軍迎戰,又見己方許多人在後撤,也就跟著跑。董卓軍營地一片混亂,士兵紛紛丟盔棄甲、搶奪別人的馬來逃命。

逃了足足十幾裡,逃兵們定了定神,回頭一看:根本就沒有追兵!您該猜到了,這也是呂布等人散佈的謠言。

胡軫當時並不知道,於是率軍又回到營地,把丟棄的兵器紛紛撿起來,準備攻城。可經過一夜折騰,士兵們身心俱疲,更加士氣低落,而且天色已大亮,城中守軍更加準備充分。胡軫無奈,只得掉頭撤軍。

胡軫想撤,孫堅可沒答應。孫堅雖然不知道昨晚城外董卓軍在折騰什麼,但也能大致判斷一二,於是孫堅果斷率兵出擊。本來董卓軍士兵就一晚沒睡做折返跑而疲憊不堪,內部呂布等人又不配合,兩軍一接觸董卓軍便大亂,跑又跑不動,被孫堅軍砍瓜切菜般殺得大敗,其中華雄便在此戰中身亡。

關於華雄的記載在《三國志》中僅有一句話:“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看來華雄成為名人還要多感謝羅貫中的創作,不然在歷史上僅有一個人名,完完全全的路人甲。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孫堅篇(下)

當孫堅與董卓軍各部連番激戰時,同一時期的關東聯軍卻在忙著爭權奪利。就在陽人之戰的幾乎同時,聯軍盟主袁紹聯合冀州牧韓馥謀立新帝,打算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具體詳情筆者在韓馥篇又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閱讀。

隨著時間進入到初平三年(191),聯軍已經逐漸名存實亡。關東諸侯與董卓的矛盾漸漸讓位給諸侯之間的矛盾,以袁紹、袁術為首,各路諸侯逐漸分裂為兩大陣營,更加混亂的群雄爭霸一觸即發。

只有孫堅,仍然心無旁騖地討伐董卓,向洛陽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