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元末抗元起義三巨頭,有錢有勢張士誠,地盤最大陳友諒,貧民出身朱元璋。剛開始這三人放在一起,很難想象最後讓朱元璋拿下了天下。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在鄱陽湖大戰這場決定性的戰役,朱元璋領著二十萬大軍對陣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朱元璋當時有多少勝算?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全部家當都壓在了名將常遇春的手中。朱元璋看著陳友諒的大船順流直下,常遇春只得逆行迎戰。明軍苦戰三天,眼看著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已經殺到朱元璋面前,常遇春一箭救了朱元璋一命。常遇春放火燒船,陳友諒軍想要後撤,常遇春又堵住他們的去路,陳友諒在慌張之中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

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就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吧!一場開局絕對弱勢的戰役,竟然直接撲殺了陳友諒的勢力,而常遇春也成了明軍幾百年不滅的戰神神話。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冒死在黑夜之中駕著一艘小船,帶著陳友諒的屍體和他的兒子陳理來到了武昌,並且擁立陳理為帝。其實到了這個地步,陳漢已經無法再抗衡明軍了。

陳友諒本是朱元璋心中最強勁的對手,他對陳友諒的評價很高。“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這是朱元璋對兩個老對手的評價,相比於張士誠,陳友諒還算是有水平的對手。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陳友諒身死兵敗之後,朱元璋留下常遇春繼續攻打武昌。半年後,朱元璋親征武昌。陳漢已經窮兵黷武, 丞相張必先從嶽州趕來救陳理,張必先是陳漢名將,陳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只是張必先畢竟不敵常遇春,很快被常遇春擒下,並且將他押送到城門之下。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陳友諒手下的舊臣向朱元璋投降了,朱元璋找了羅復仁過去勸降,陳理面對這個局面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

陳理被人領到朱元璋面前,那時候的他才剛剛十二、三歲,他俯首跪下。朱元璋一直給我們以殘暴果斷的君王形象,但對於陳友諒的後代,他並沒有趕盡殺絕,沒有多為難陳理。朱元璋將陳理扶了起來,對他說:“我不會對你治罪的。”朱元璋讓手下人帶著陳理去府庫,任由他挑選財物,並且將他封為歸德侯,又將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封為承恩侯、兩個弟弟都封了伯爵,算是給了陳友諒死後最大的體面了。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陳理隨同朱元璋來到了南京,他雖然小,但仇記得很深,雖然一直在京城之中住著,清閒享福,但所做之事也時時被人監控。他日日悶悶不樂,有的時候還會抱怨。這些話都盡數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時間長了,朱元璋自然多疑起來。他對手下人說:“他說這些話倒也罷了,畢竟是小孩子。只不過他現在年紀尚小,不知感恩,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總是不好的,看來還是要讓他遠離京城的好。”

朱元璋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雖然陳友諒死了,但是他在陳漢故地還非常有威望,如果陳友諒的舊臣利用陳理的身份製造動亂,朱元璋原來對陳理的那一套“寬宏大量”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讓陳理在南京過了最後一個春節,隨後就派人將他送到了高麗。和他一同前去的,還有大夏國的末代皇帝歸義侯明升。

說起明升,在陳理留在南京的這段期間,和明升的關係一直不錯,兩人都當過很短時間的皇帝,都因為被人俘虜悶悶不樂,一見面就會埋怨個不停,頗有點心心相惜的感覺,這也是朱元璋如鯁在喉的原因之一。朱元璋最後將兩人打包送到了高麗,算是給他們找了個伴了吧。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陳理到了高麗的時候正好二十二歲,而明升這年才十八歲。朱元璋讓護送之人帶了大量的珠寶送給高麗王,並且囑咐高麗王一定要善待兩人。但高麗的生活條件當然不如中原,況且陳理無權無勢,只相當於囚禁在那裡,他過得非常貧苦。從現在李氏王朝留下來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陳理一輩子只守著幾塊薄田,李朝太宗曾經賜給他一些米和一個婢女。

陳理因水土不服,生活條件差,很快就染上了重病,在來到高麗僅僅四年,陳理就因為重病身亡。陳理病死之時,還留下了一個兒子陳明善,李氏朝廷的禮部送來了棺槨和米豆,算是給他送終了。

反觀明升的日子還算是好過,他後來娶了高麗總郎尹熙王的女兒為妻,生下了四個孩子,因為岳父的關係,他並沒有吃過什麼苦,孩子後來還是貴族。

陳理和明升算是在高麗紮根了,他的後來延綿不斷,在今天的韓國,“陳”姓已經是一個大姓,陳姓後人認為自己是陳友諒的後裔,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陳姓的韓國人來到湖北認祖歸宗,還在陳友諒的墓前弔唁祭拜。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除了陳理之外,民間還有“九姓漁民”的說法。陳理投降之後,雖然朱元璋沒有懲治他,但當年追隨陳友諒的將士們都受到了懲治。起義軍之中大多是攜家帶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軍隊裡面,朱元璋將陳友諒九個大姓的部下連同家人一同貶到了新安江,命令他們在此打漁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參加科舉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這些人只能以船為家,因為沒有文化,也限制和別人接觸,他們的後代連個正經的名字也沒有,統計人口的時候,花名冊上都是些阿貓阿狗的名字。

這些人非常可憐,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受人歧視。同治年間,嚴州知府可憐他們向皇帝請旨,讓他們改賤為良,同意他們可以上岸生活。民國政府也准許他們自由上岸,不過這些後人的生活習俗已經形成,一直到今天,九姓漁民還保持用穿送嫁妝送新娘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