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南外宗正司:南宋泉州海外貿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

走進鯉城區古榕巷舊梨園劇團,當年管轄趙宋皇族宗室的機構——泉州南外宗正司,早已不見蹤跡,僅有一方石碑、一汪殘留的天寶池水,讓人遐想當年的繁華盛景。

我的名片

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時期管理居住在泉州的趙氏皇族宗室群體的機構,隨南宋朝廷南渡杭州而遷入泉州。其遺址位於泉州肅清門西南、開元寺南側,推測佔地面積為45000平方米。趙氏皇族宗室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南外宗正司的設定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南外宗正司:南宋泉州海外貿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申遺中心供圖)

泉州網4月8日訊(記者 陳凌鷺)走進鯉城區古榕巷舊梨園劇團,當年管轄趙宋皇族宗室的機構——泉州南外宗正司,早已不見蹤跡,僅有一方石碑、一汪殘留的天寶池水,讓人遐想當年的繁華盛景。

890多年前,為躲避戰亂,隨著349名趙氏皇族遷居泉州,南外宗正司入駐位於開元寺南側的水陸院,毗鄰古泉州城最繁華的西街。在其存續的147年間,趙氏皇族群體憑藉鉅額消費能力和皇室特權,深入參與海外貿易,成為促進泉州港迅速崛起、海外貿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

南外宗正司南遷泉州

刺激消費提升生產力

宋金交戰,趙宋皇族宗室大批南移。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9年),349名宗子及其家眷乘船從海路來到泉州。南外宗正司隨遷,司署設在古榕巷內之“水陸院”中,在泉州存續147年。

在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泉州城考古工作隊隊員傅恩鳳指著泉州南外宗正司範圍復原示意圖說:“當年南外宗正司所處的區域,唐朝時是開元寺前的一個放生池,週迴四里,後於水池中間建了水陸堂,晚唐至北宋間擴為護國水陸院。宋室皇族遷來泉州後,改水陸院為南外宗正司。”

當時的泉州遠離戰火,社會安定,擁有便利的海上交通、豐厚的海外貿易收入,以及距離宋都杭州不遠不近的地理位置,趙氏皇族群體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繁衍生息。公元1129年到1232年,泉州南外宗室人員從349人增加到2314人,短短百年間增長近六倍。到了宋末,居於泉州的宗室多達3000多人。

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經費主要由轉運使和當地各承擔一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外三百四十九人,歲費錢六萬緡。”到了公元1232年,泉州知州真德秀上呈奏摺討論南外宗室支出提到,“泉州每年計出備俸錢、米錢14。37萬貫”。

雖然宗室人員的官俸補貼增加了泉州的財政負擔,但他們為泉州市場注入了數額巨大的消費資金,提高了生產能力,刺激了消費市場,促進了海內外貿易的快速發展。

以造船業為例,北宋天禧末年,泉州尚未列入全國11處造船場年產量排行榜。而到了南宋,在海外貿易的帶動下,泉州造船業發展已具相當規模,成為全國造船大戶。南宋初年宰相呂頤浩稱讚:“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船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州明船又次之。”

從舶稅收入看,從公元1128年到1134年,幾年間,泉州舶稅收入兩百萬緡;到了公元1162年,泉、廣兩市舶司舶稅淨收入增至兩百萬緡。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宋紹興末,泉州市舶司的收入每年大約在百萬緡上下,約佔南宋全部財政收入的近五十分之一。

宗室11人任市舶司提舉

主導海外貿易發展77年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為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宋朝“開洋裕國”大力發展海外貿易。據統計,從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到南宋滅亡的147年間,共有11位宗室成員執掌泉州市舶司提舉一職,累計主導泉州海外貿易發展77年。

泉州市博物館研究員範佳平研究認為,“宗室成員在擔任市舶司提舉和泉州知州時,大多能夠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不斷改變泉州官員形象,積極實施新的貿易政策,並受到中外海商的歡迎”。

宗室成員趙崇度任市舶司提舉後發現,因各蕃商“畏苛徵,苦和買”,故“至者絕少”,他與郡守真德秀共同剷除積弊,“罷扣買,禁重徵”,經整頓,“逾年舶至三倍”“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泉州港逐漸恢復繁榮;宗室成員趙孟傳任泉州知州兼市舶司提舉時,整治對外貿易和港口通商秩序,打擊不法奸商和貪官汙吏,提升泉州對外開放形象;趙令衿在泉州知州任內,主持修建安平橋和東橋,將港口區與主要市場連成一體,促進城市商業繁榮……

為廣招外商,擴大貿易,南宋朝廷批准在刺桐港實施一系列優惠國內外舶商的政策。如賦予泉州“存恤遠人,優異推賞”的特殊政策,對能招徠外國商船、增加市舶收入,發展海外貿易有貢獻的市舶官吏和蕃舶綱首,政府兌現加官晉級等各種獎賞;降低關稅,原本舶稅,不分粗、細貨物均為“十取其二”,在泉州市舶司申請後,朝廷將粗色舶貨改為“十五徵一”,細色依舊;市舶司每年舉辦宴會,犒設蕃商,以示朝廷招徠遠人之意……

營商環境改善、優惠政策支援、龐大消費市場,吸引眾多海外舶商來泉州貿易,泉州海外貿易版圖不斷擴大。

從對外通商國家看,據宗室人員趙汝適所著《諸蕃志》記載,當時與泉州通航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已多達58個。海內外貿易商品更加豐富,從泉州輸出的商品種類也多達60多種,除了傳統的絲綢、瓷器外,還增加了酒米、烏鉛、鐵鼎、絹傘、騰籠等新品種。從各國各地區運進泉州港的商品有47項,包括乳香、沉香、龍涎香、鸚鵡、琉璃、象牙等等,其中香料和藥材最多。

除了在政治上主導海外貿易發展之外,部分宗室成員直接或間接參與海外貿易。1974年在後渚港發現的沉船上曾出土96件牌籤,其中19件標有“南家”,有8件標有“安郡”“河郡”“兆郡”“昶郡”等字,有研究者認為這些牌籤表明該船的貿易活動有南外宗正司及宗室人員參與。

此外,九日山祈風摩崖石刻,現存的十方祈風石刻中關於宗室人員參與祈風的記載有九方。他們有的是市舶司官員、宗正司知宗、郡守,有的則是普通的宗室成員。福州市博物館研究人員張春蘭認為,“宗室是皇權的代表,大量的宗室參與海上貿易祈風,並將此勒石記事永傳後世,本身就表明統治階級對發展海外貿易的重視,以及宗室與海外貿易的密切關係”。

考古發掘後續

建設遺址公園和展示館

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5月—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等聯合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對南外宗正司遺址進行兩次考古發掘。

傅恩鳳就是泉州城考古工作隊的其中一員。上世紀90年代到泉州海交館工作後,他對南外宗正司便有所瞭解。2019年起,他兩次參與考古發掘,近距離觸控南宋天潢貴胄的生活痕跡,“兩次考古,發現了臺基建築基礎、水池的南岸線和東岸線,出土了部分建築構件和墨書器物,推測出水池或為天寶池及其大致範圍、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的四至範圍。”

在“泉州古城考古成果陳列展”展廳裡,陳列著部分南外宗正司考古出土的建築構件和陶瓷器。傅恩鳳向記者一一介紹:“19瓣蓮花紋瓦當和‘官’字磚等建築構件,或與南宋時期的較大型高等級官署建築遺存有關;陶瓷器底部的墨書文字‘水陸’‘水六庫司’‘宗廚’‘趙’‘允之’‘叔文’內容,佐證了此處與水陸堂/院、南外宗正司等相關。”

如今,考古遺址發掘區域2700多平方米已經回填,一旁的一棟建築正在進行加固改造,傅恩鳳作為遺址守護人,常常跟施工單位聯絡,跟蹤專案建設進展,“這棟建築我們將改造為南外宗正司遺址展示館,展廳面積約有600平方米,外邊的回填區域計劃建設遺址公園,讓市民、遊客身臨其境地瞭解推動泉州港迅速崛起、實現繁榮的皇族密碼”。

林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