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包拯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後來,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

包拯是朝廷中的重臣,也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他在合肥出生,在合肥長大,最後,也葬在了合肥。“杲杲清名,萬古不磨”是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包青天”已經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頌著。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在安徽合肥的一個小山村中出生了。他的父親考中了進士後做了知縣,然後,把家搬到了合肥城內。在父親的薰陶下,包拯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並立志好好讀書以考取功名。

包拯在二十九歲的時候考中進士,然後,被朝廷任命為建昌縣的知縣。年富力強的包拯金榜題名,本來是要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負。但是,他看父母年事已高,於是,決定辭去官職,好好在家中侍奉父母。五年之後,包拯的父母去世了。

他為父母守孝三年後,才離開家鄉去天長縣做官。包拯剛當縣令沒多久,便有人來縣衙伸冤。告狀的人說自己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偷偷割掉了,請求衙門派人審理此案。此案雖小,但是,包拯仍然認真對待。他在親自審問了告狀者後,認為這是有人在故意搗亂。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於是,他假意對告狀者說:“牛的舌頭沒有了,你就把這頭牛殺了賣錢吧。不過,你不要說是我讓你殺的。”告狀者聽了之後驚道:“包大人,耕牛的舌頭被割掉了,但牛還沒有死。按照大宋的律法,殺耕牛是違法的。”

包拯向他再三說明,此舉是為了破案,告狀者這才半信半疑地殺了耕牛,然後,到集市上販賣牛肉。果然不出包拯所料,偷偷割掉牛舌的人一直想要找告狀者的麻煩。此時,他看到告狀者竟然違反法律擅殺耕牛,馬上到衙門來告狀。

包拯早已等候多時,於是,一拍驚堂木,大喝道:“無恥小人,你偷偷割掉牛的舌頭還不罷休,竟然還要告人家!”那人一聽之後嚇了一跳,以為事情已經敗露,於是,將自己的罪行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出來。就這樣,包拯行雲流水地破獲了自己經手的第一個案子。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包拯做官剛正不阿,又善於斷案,很快便在北宋的官場中鶴立雞群。當時,改革派重臣范仲淹正在朝廷中實行新政,想要裁撤冗官,廣開言路。但是,北宋積弊已久,很多官員都對新政很有看法。幾股勢力相互碰撞,朝廷中很快形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兩個群體。

保守派的王拱臣見包拯敢於直言,於是極力推舉他進入中央。包拯升官後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在兩派官員爭鬥不休時,他果斷上書對范仲淹關於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進行了質疑與抨擊。包拯的上書有理有據,改革派一時不知如何辯駁,而保守派為包拯的加入感到欣喜萬分。

在保守派的反對下,新政很快便被廢掉了。正當保守派官員紛紛慶祝的時候,包拯卻突然上書,建議朝廷將新政中選拔人才的措施保留。此書一出,朝野大譁,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明白包拯到底是哪頭的。其實,這正是包拯耿直的體現。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在他看來,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措施就要支援,只要是不利於國家的措施就要反對。在他眼中,根本沒有站隊這個概念。官場之中,向來是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位高權重的官員們久經宦海沉浮,早已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但是,包拯卻是一個異數。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的抨擊之言也越說越多。他的一生都在彈劾其他官員,據後人統計,因他彈劾而丟官罷職的官員多達三十餘人。這三十個人很多都是炙手可熱的高階官員,其中,甚至包括了宋仁宗的國丈。

當時,仁宗十分喜歡張貴妃。為了討她的歡心,仁宗將她的伯父張堯佐連升四級。前幾次升遷,包拯一直冷眼旁觀,等到第四次的時候,他忍無可忍,於是,上書彈劾。仁宗見到包拯的上書後無動於衷,甚至,將張堯佐再次升官。仁宗此意很明顯,就是要和包拯對著幹。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倘若,是別的官員,看到皇帝如此行事,肯定會誠惶誠恐,不敢再言了。但是,包拯偏偏不服氣,他在三天之內再次彈劾張堯佐,而且,言辭更加激烈。這次,包拯在上書中把張堯佐罵了個狗血噴頭,說他是朝廷中的垃圾,是興風作浪的魔鬼。

仁宗看到上書後默不作聲,想要用冷處理的方法讓此事過去。但是,包拯見仁宗想要不了了之,竟然,不依不饒地繼續上書彈劾。仁宗知道包拯向來敢作敢為,但萬萬沒有想到他這次居然如此大膽。惱羞成怒的仁宗不直接和包拯交鋒,而是下令將張堯佐升為宣徽使。

如此一來,張堯佐已經是連升五級了。仁宗就是要讓包拯看看,究竟是誰說了算。包拯見狀後,決定要與仁宗死磕到底。這次,他直接進宮面見皇帝,與皇帝當廷辯論。仁宗再也無法迴避,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和包拯論起理來。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兩人爭辯到激烈之處,包拯口若懸河,吐沫星子直接噴在了仁宗臉上。仁宗雖然惱怒,但顧及自己的名聲,也沒法將包拯抓起來。無奈之下,他只好憤憤地拂袖而去。張貴妃見了皇帝,忙問起兩人爭論的結果。

仁宗見了貴妃氣就不打一處來,他怒喝道:“你就知道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仁宗也深感騎虎難下,不知該如何是好。如果處置包拯,那麼,自己就會受到輿論的抨擊;而如果忍氣吞聲,自己的何在?

最後,幸好張堯佐見好就收,主動要求將自己的一些職務辭去,這才給了仁宗一個臺階下。此事過後,包拯敢於彈劾的名氣已是朝野皆知。當時的官場中,將兩袖清風之官稱為“沒包彈”,將貪汙腐敗之官稱為“有包彈”。此事令後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對包拯更加景仰了。

包拯死後,其後代現今怎麼樣了?已傳35代,因家訓很少有人做官

那麼,包拯有後代嗎?

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大包村,這裡就有一位包拯的35代後人,叫包先良,七十多歲,一直和妻子守護者包拯宗祠,據他的說法,現如今包拯的後人多達十幾萬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地區,但是,這些後人要麼是商人、要麼是農民,似乎都沒有從政的。

包先良說可能是因為家訓的因素,要知道完完全全做一個清官還是很難的。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七·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