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司馬遷: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是否準確,哪國開的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拉開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序幕。東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開始出現了變革,表現在每個諸侯國上,則是對外參與兼併與爭霸戰爭,對內面對社會層級發生變更時帶來的動盪,而這種動盪的最終極表現則是弒君。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事實上,通讀《春秋》和《左傳》,你會發現,春秋時期發生的弒君事件不止三十六起,有切實記載的應是44起,再加上《左傳》中追溯的2個,總共應有46起,平均不到7年就會發生一起。為什麼春秋時期會發生如此多的弒君事件呢?誰又是始作俑者呢?

司馬遷: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是否準確,哪國開的頭

其實,弒君並不是從東周即春秋時期才開始有的。根據楊寬所zuo作的《西周史》,西周時期就發生過不下5起的弒君事件,比如:魯“幽公弟曦殺幽公自立,是為魏公”,曹幽伯“弟蘇殺曹幽伯自立,是為戴伯”,齊“歷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慾立之,乃攻殺歷公,胡公子亦戰死”,晉“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魯“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等等。可見自西周時期,諸侯國內部就有了弒殺國君的先例,但比起東周來說案例要少得多。

司馬遷: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是否準確,哪國開的頭

春秋多發弒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左傳》歸納為“並後(妃子與王后等同)、匹嫡(庶子與嫡子等同)、兩政(大臣與國君等同)、耦國(大城與國都等同),亂之本也”,事實上,除了個別君主是因為個人宿怨被刺殺外,大多數弒君者最終的目的都是攫取權力。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典章制度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改變,一旦至尊者不是至強,至強者往往就會生出叛逆之心,至尊者就有了被弒的危險。耗子腰裡有把槍,就會生出打貓的心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弒君者衛州籲,就是這種情況。

司馬遷: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是否準確,哪國開的頭

衛州籲,又稱衛前廢公,聽這個諡號就知道這傢伙的下場不是很好。他是衛莊公的妾室生的孩子,從小喜歡軍事,長大後還曾帶過兵。衛莊公十分溺愛這個兒子,漸漸養成了他驕奢淫逸的性格,再加上這孩子有些才能,十分瞧不上他的哥哥。衛莊公死後,他的嫡長子繼任了國君,因不滿衛州籲過於驕狂,就把他罷免了他的職務。衛州籲怕被治罪,就跑到了其他國家避難。出逃期間,他收攏過去追隨他的人和衛國在外出逃的犯人,集合了一支不小的力量,偷偷摸摸地回去把衛桓公刺殺了,取而代之,衛桓公就成了春秋時期第一個被“弒”的國君,而衛前廢公則成了第一個弒君者。

衛前廢公當了半年多的國君,就被大義滅親的石蠟設計殺掉了。雖然時間不長,但他給春秋時期計程車大夫開了一個頭兒,各地掌握實權逐漸強大起來的封主,有了取代主君的念頭,各國的國君也開始增加了對臣子的防範,下意識削弱臣下的權柄與封地,漸漸走向越來越集權的新式“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