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12月29日,歷代儒家石經文獻整合階段性成果推介會在上海書城舉行。本次會議由“歷代儒家石經文獻整合”課題組主辦,共有三十多位來自全國各高校及出版社、圖書館、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會議不僅是對課題組已有成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也旨在促進學界及社會了解石經研究,推進石經學研究深入發展。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會議合影

石經研究

課題組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虞萬里展示了課題組的新近三項成果: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石經研究專論》、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七朝石經研究新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開成石經》。他進而指出石經研究的重要意義及研究空間,呼籲學界重視七朝石經研究。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虞萬里教授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認為,石經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恢復古代權威經本面貌,更能透過石經重建當時的社會樣貌。舉例而言,孟蜀石經作為五代時期影響深遠的文化成就,對認識孟蜀政治文化就有著重要意義。他希望能繼續推進唐石經研究,並將其與唐代文學、科舉等進行結合。石經研究雖然比較碎片化,但集腋成裘,若能把所有資訊彙總起來,那麼所得到的東西可能遠遠超乎想象。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陳尚君教授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澤遜指出,在當前儒家文獻研究方面,學界普遍重視新出金文、簡帛及敦煌文獻等,反倒忽視了曾在二十世紀初一度興盛的石經學研究。石經作為古代歷代相承的官方權威定本,其定本之意義使其在文本價值、歷史影響方面應當遠高於出於未定型時代的簡帛以及出於民間俗手的敦煌經卷。杜澤遜還希望石經研究能與雕版時代的儒家經典校勘結合,這也是他主持的十三經注疏校勘工作所側重的一個方面。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杜澤遜教授

研究成果介紹

《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

二十世紀儒家石經研究導源於二十世紀初漢魏石經之出土,進而產生相關收藏、傳拓、考證、匯聚、復原及科學考古之業,以漢魏石經為研究重心,擴充套件至其他各朝。而現代意義上的石經研究乃起於王國維,後羅振玉、馬衡、張國淦等人相繼為之。至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陸陸續有殘石出土,屈萬里在臺灣接續七朝石經之研究工作。

本書彙集了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中,王國維、羅振玉、馬衡、張國淦、章炳麟、王獻唐、屈萬里等近70位學者關於七朝石經之研究專文122篇,時間輻射漢、魏、唐、五代孟蜀、北宋、南宋、清等七朝,範圍涵蓋文字、考古、校勘、文獻、經學、歷史等諸面向。如對各石經拓本之跋語、如討論各朝石經之價值,集證漢魏石經之文字、考訂石經文字與傳世文字之同異,辨論石經所見之經學史如今古文問題等。諸文收錄自期刊雜誌、專書著作等重要研究論文,集中展示二十世紀學者研究石經之過程與成果。相較於簡牘學關注儒家經典之原貌與原始文字,石經研究則偏向於經典在歷史傳承中的今古文文字之同異與變遷。

本書在便於讀者研習之同時,俾使讀者於現代石經研究、現代石經學與其發展脈絡有比較全面的瞭解,藉以促進學界深入瞭解石經研究,並且推動經學、文獻及歷史等多領域的研究,尤其是當前以傳世文字與出土文字互證的經學研究。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七朝石經研究新論》

漢熹平石經、魏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廣政石經、北宋嘉祐石經、南宋紹興石經以及清幹隆石經等七朝石經,乃為國家意志下經典的統一文字,對於探尋經典發展、衍生、演變等議題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二十世紀石經研究多集中在上半葉。八十年代以後,學者漸漸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石經有所考訂。

本書集結了當代學者對七朝石經進行了經學、文獻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各方面的研究,集合了部分會議之成果與多篇已發表於國核心心期刊的論文,反映了當代學者研究石經的程序。《新論》中之論文在方法論上,融會傳統的治學方法與現代的學術視野,在接續二十世紀專家學者的研究路徑與基礎的同時,努力挖掘經籍背後多樣的歷史層面。研究輻射七朝石經,涵蓋自古典文獻學、古文字學、經學史、學術史等各領域。有對石經研究之宏觀論述,如對於石經刊刻背景動因之考索;亦有對於漢魏石經碑圖的復原,如對魏石經《尚書》《春秋》的復原;復有對相關細部問題的推敲與考證,如對開成石經磨改添注現象的考實、對漢魏石經文字的考辨;再有對於涉及的相關經學問題、學術史等的考論,如考論趙明誠所記《漢石經遺字》之價值、揭示《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的源流與意義。《新論》希冀能夠展示經典文化遞遷的豐富的歷史層面,並起到拋轉引玉之功,引起學界的注意。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成為二千年來中國教育、政治及銓敘之基礎,而經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經籍從書於竹帛,到刻於碑石,再到刊於書本,歷代均有統一文字之需求。歷代學者均重視版本之流傳遞變,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識文化流衍、政治變遷之跡。七朝石經均為國家官方認定的儒家經典的標準與統一的文字,漢熹平石經、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乃至其後之四朝石經皆然。其中尤以唐開成石經佔據關鍵位置。

在唐以前,六朝經典異文紛雜。至李唐王朝定鼎宇內,五經文字與文字始得統一,並進入國家科考拔擢之制度序列。唐初即有顏師古“五經定本”,孔穎達《五經正義》,後又有顏元孫《幹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等。開成石經應運而生,號稱“太和本”。及其刊成,影響後世經籍刊本甚巨。所刊十二經,大經二:《禮記》《左傳》;中經三:《毛詩》《周禮》《儀禮》;小經四:《周易》《尚書》《公羊》《穀梁》。《論語》《孝經》,併兼及《爾雅》。五代後蜀長興本取太和本刊於木,並及註文,北宋景德監本復取之,開成石經成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以唐開成石經為基準點,往前可及六朝異文,向後則繼以五代、兩宋諸版本,其文獻價值可知矣。故此次出版《唐開成石經》,在存唐石經文字之真的基礎上,更可從開成石經一窺歷代經典文字之流傳與變異。

石經研究新進展:從開成石經管窺歷代經典之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