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眾所周知,晉國是周朝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晉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晉國在晉獻公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透過此戰而稱霸。在晉襄公時期,晉國先後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 。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山西侯馬發現晉國遺址,出土各類文物十幾萬件,揭開了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文物部門在侯馬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在侯馬的地底下存在許多春秋時期的遺蹟,而侯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新田的所在地。後來,文化部文物局在晉南文物普查時,確定侯馬遺址是一個遺存相當複雜、十分重要的大遺址,同時成立了文物工作組對侯馬晉國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研究。此後,山西文物部門對以侯馬為中心,周圍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展開勘探,初步確定了侯馬晉國遺址的大體分佈範圍。到上世紀69年代中期,為了配合侯馬進行城市建設,山西文物部門組成考古隊進駐侯馬,對侯馬晉國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但是因為要趕工期考古隊員人數不夠,沒辦法只能去當時學校拉來一些十幾歲的孩子幫忙。起初,考古隊員們發掘的都是祭祀坑,坑裡面都是動物的骨骸,讓考古專家驚訝的是祭祀坑出土400多座,另外還出土了一些玉璜、玉圭和玉戈等玉製禮器。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後來,祭祀坑中出土一些玉片,但有些被學生們偷偷帶走了,經過老師的勸說最終才將收回被帶走的玉片。考古專家經過統計玉片足足有60件,最讓考古專家們激動的是這60件玉片上幾乎都寫有銘文,這讓考古隊員們發掘熱情高漲起來。在400多座祭祀坑中有40座祭祀坑裡都發現了玉片,據統計足足清理出土5000多件玉片,而其中有1500多件玉片都寫有銘文。據說當年出土代銘文的玉片訊息一出,不僅全國各地報刊爭相報道,就連整個考古界都為之一振。考古專家介紹,玉片的形狀大小不一,上面刻的銘文也有多有少,加起來總共有10多萬字。出土玉片上的銘文把考古專家難住了,因為上面的銘文好多他們不認識,最後請來我國古文字專家張頷和 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經過兩位專家的聯合研究,最終將玉片上的文物定名“侯馬盟書”,那麼盟書是跟誰籤的?盟書內容是什麼?為了破解其中的謎團,兩位專家開始研究盟書的內容。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經過研究,“侯馬盟書”字型為春秋中晚期的古文字,隨著銘文被不斷地破解,這些盟書大概分為五類。第一是要求與盟人發誓效忠盟主,並一致討伐敵對勢力的宗盟類;第二是與盟人表示與逃亡舊主斷絕關係的委質類;第三是與盟人表示盟誓後不再擴充勢力的納室類;第四是占卜的卜筮類;第五是參盟人對敵人詛咒類。盟約的型別雖然比較多,但在這五類盟約中數量最多的還是宗盟類,那麼當年是誰在主持這場結盟?考古專家在紛繁複雜的古文字中有關主盟人的蹤跡,最終確認主盟人是“趙孟”(趙老大)。考古專家查閱大量史料,結合玉片上的硃砂文字,推測“趙孟”就是晉國的趙氏家族。說起晉國的趙氏家族,史料記載趙氏祖先因參加周天子平叛有功,被封於趙城且以城為姓,到了春秋中期經過多年的發展,趙氏家族已經成為晉國實力最強大的家族。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考古專家查閱史料,晉國趙氏當過“趙孟”的一共有五個人,他們分別是晉國大將趙盾、趙盾之子趙朔、趙朔之子趙武、趙武之孫趙鞅和趙鞅之子趙無恤。這五個中誰才是主盟人“趙孟”?直到一片破碎的玉片被整理完整,玉片上面的六字銘文“永不盟於邯鄲”。史料記載公元前497年,晉卿趙鞅想將衛國進貢的500戶良民從邯鄲遷到自己的大本營晉陽,然而沒想到時任邯鄲大夫的趙午竟然不同意,趙鞅一氣之下把邯鄲的趙午給殺了。結果惹得邯鄲趙氏群起而攻之,並對晉陽趙氏發動了武裝反抗,歷史上關於晉陽趙氏與邯鄲趙氏的爭鬥主要就這一次,當時就發生在趙鞅擔任族長期間,因此專家表示“侯馬盟書”的主盟人是趙鞅。看過電影《趙氏孤兒》的應該知道,趙氏孤兒趙武的孫子就是趙鞅。原本這是一場同宗之間的內鬥,最後竟然演變成六卿攻伐的局面,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趙鞅才讓參盟人立下“永不盟於邯鄲”的誓詞。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玉片5000多件,揭秘歷史謎案“侯馬盟書”

經過“侯馬盟書”之後一大批人歸順趙氏家族,趙氏的實力得到極大的擴充套件,在經過四年與六卿的爭鬥中趙鞅最終贏了。那麼當時人們為何要籤盟書呢?難道就不怕有人反悔嗎?原來在當時的社會向祖先發出的誓詞,一般都比法律更有約束力。根據《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注:“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取信於神鬼。“侯馬盟書”已成為國寶級文物,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晉國曆史,以及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情況有重大意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