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蕭燕燕:16歲入宮3個月封后,攝政27年,親征沙場大敗20萬宋軍

歷史上,曾經與宋朝並存的遼國鮮少被人們認同為是中國的朝代,理由是遼國是由契丹人建立的,跟漢人遍佈的華夏既不同源、也不同宗。

而在清朝時期,《遼史》則首度被歸入“二十四史”,遼國這個由契丹族所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才算正式被劃入中國古代史。

華夏5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也幾乎就是一部男尊女卑的男權統治史,女人被禁止參政議政,即便偶有一部分女性才思卓越、滿腹雄韜偉略,卻也極難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

常言道:凡事總有例外,婦好、花木蘭、呂后、武則天……都是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來的漢族傑出女性軍政人才,而在雄踞了北方200多年的契丹遼國之中,同樣有一位聰穎睿智、殺伐果決、霸氣強勢的巾幗女傑——她,就是遼國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生母蕭燕燕。

聰慧機敏的少女因政治聯姻,年僅16歲便入宮為妃

公元953年,遼太宗女燕國公主的駙馬、朝廷重臣蕭思溫的家中又添了一名女嬰,這名女嬰是遼國外戚權臣蕭思溫的第三個女兒,大名為蕭綽,小字燕燕,生來就粉嫩活潑、伶俐可愛,深得父母所寵溺偏愛。

蕭思溫的一生只得了3個女兒,在3個女兒之中,唯有小女兒蕭燕燕性情爽快大方,頗具擅思慮、有擔當、執著果敢的男兒性情。

因此,蕭思溫無論騎馬射箭還是遠行出巡,總愛將蕭燕燕帶在身邊,故蕭燕燕自小就眼界豐富、見多識廣,經常博得他人的讚許和歎服。

公元969年,遼穆宗耶律璟被一眾大臣簇擁著外出狩獵,卻不曾想被近身的侍僕暗殺於當晚,由於耶律璟生前沒有子嗣,因此皇位便暫時空懸。

在支援擁立哪位宗室親王登上皇帝寶座的問題上,頗有話語權的蕭思溫選擇擁立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賢為新帝,該提議得到了很多大臣的全力支援,遂在同年二月之初,耶律賢登上了皇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遼景宗。

耶律賢對傾力擁戴自己的蕭思溫十分感激,便向蕭家提親,彼時,蕭家唯有蕭燕燕尚未出嫁,於是,蕭思溫便“獻出”了寶貝女兒蕭燕燕,和遼景宗結成了政治姻親。

蕭燕燕嫁給“病秧子”遼景宗,承寵後迅速封后,並獲准攝政

公元951年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侄子耶律察割發起了“火神澱之亂”,將遼世宗耶律阮斬殺於當場。

逆臣亂道,耶律阮的堂弟耶律璟隨即就鎮壓了這場叛亂,擒住了耶律察割並將其處死。耶律阮有多位皇子,其中之一就是耶律賢,說起來耶律璟誅殺了逆臣後應當扶持耶律賢或其他皇子登基,但野心頓生的他轉身就霸佔了皇位,在這場叛亂中坐收了漁翁之利。

耶律璟稱帝后,對耶律賢及其胞兄胞弟始終都懷有戒備之心,並始終不反對對他們的暗中監視,以防有人向耶律璟討要皇權王位。

而耶律賢幼時親眼目睹了父母在“火神澱之亂”慘死的樣子,他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因此身體一直孱弱多病,基本上日日藥不離口。

別看耶律賢藉著身子孱弱的理由時常封閉自己、閉門謝客,但他卻始終都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夠重新奪回皇位的契機。

最終,耶律賢依靠著他所信任的數位重臣將皇位奪回,還迎娶了嬌美可人、機敏聰慧的蕭燕燕為貴妃,迎來了屬於他的宏偉人生。

蕭燕燕初入後宮的位分是貴妃,待她承寵蒙恩之後,便得到耶律賢的喜愛和看重。入宮的第三個月,蕭燕燕就被冊封為皇后,帝后恩愛非常,盛寵加身的皇后蕭燕燕很快就懷有身孕,並在入宮的第二年平安生下了皇長子耶律隆緒。

後宮的和樂融融並不能讓耶律賢從此安心無憂,他深知遼國內憂外患不絕——北宋即將大軍壓境;同胞兄弟們對自己並不心悅誠服,總是覬覦皇權。偌大一個遼國,政事繁冗、亟待振興,而耶律賢身為皇帝卻身孱力弱、精力不濟,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處理好政務呢?!

耶律賢處理政務的時候,皇后蕭燕燕總會隨侍在側,時時想著幫助體虛身弱的丈夫分擔一些勞碌之憂。耶律賢偶爾也會就某一件政事跟蕭燕燕討論一二,很快,耶律賢發覺皇后蕭燕燕為人果敢有識、思路清晰明確,對國事的見解常常和自己不謀而合。

數月之後,耶律賢開始默許蕭皇后代自己處理政事,蕭燕燕的政見和決斷頗有明君之風,讓耶律賢深感欣慰。

1年後,耶律賢授權蕭燕燕代替自己上朝參政,蕭皇后遂勇挑重任,站在朝堂上與臣子們商討辯論為政之道和治國良策,群臣感受到了蕭皇后的睿智和英明,紛紛折服不已。

中年喪夫,輔佐幼子遼聖宗親政,為遼國辛勞操持了一生

公元982年,遼景宗在雲州焦山行宮中突發重病,情況甚為危急,狀態每況愈下。景宗自知時日無多,便在臨終之時寫下遺詔,將皇位傳給12歲的皇子耶律隆緒,並命蕭燕燕輔政監國,統管大遼軍國大事。

數日後,遼景宗耶律賢在行宮中病逝,皇子耶律隆緒遵詔即位,是為遼聖宗。蕭燕燕成為皇太后,尊號為“承天皇太后”,總攝遼國軍國大政,由此而開啟了遼國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攝政”時期。

主少而國疑,蕭太后先是籠絡了一批權臣,再排除了一些異己,大遼政權方得穩定。鄰國的大宋皇帝一看遼國是女人和小孩當政,便認為可以趁機攻遼,欲奪回燕雲十六州。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揮師北上,劍指大遼,蕭太后從容應戰,她披堅執甲、帶著皇帝耶律隆緒親征沙場。

面對浩浩蕩蕩的宋軍隊伍,謀斷深遠的蕭太后決定誘敵深入、聚殲圍剿,最終大敗20萬宋軍,經此一役,宋朝對遼國的軍事實力不再小覷。

為了振興遼國、擴張勢力,蕭太后開始嘗試“棄守轉攻”,面對南面資源豐腴的大宋,蕭太后於公元1004年再度興兵南伐、大舉攻宋。

遼國大軍經過長期的醞釀和準備,南下攻勢猶如猛虎,宋軍起初勉強迎戰,直到宋真宗御駕來到澶州城親自督戰,宋軍方才提振了士氣。遼、宋大軍對峙了許久,最終選擇和談,並於公元1005年初締結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兩國25年的軍事對峙,其後的百餘年裡,遼宋邊境都處於互不侵擾的狀態,可以說,苦心孤詣的蕭太后治國率軍不畏危難、手腕鐵血,為遼國的長治久安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貢獻。

而就在“澶淵之盟”簽訂了4年之後,大遼鐵血紅顏蕭太后病逝於宮中,她終於卸下了27年的攝政重任,也結束了一直為遼國勞心勠力的人生。

大遼蕭太后是位天生不同凡俗的女子,自她16歲入宮之日起,便邁入了朝堂、國事、軍務之權鬥紛爭,奉遺詔攝政、整肅朝堂,她得到了群臣的竭誠盡忠;輔佐少帝、披甲親征、締結“澶淵之盟”,她為遼國贏得了邊疆久安;明達治道、善聞必從、推仿漢文化,她一番文治武功讓國力衝向了頂峰……

一介女子畢生如此辛勞操持,遼國承天皇太后蕭燕燕對得起信賴她的丈夫、對得起皇子和群臣,更對得起大遼國祚、百姓子民。

長袖善舞歷沙場,金戈鐵馬映紅顏,大遼蕭太后是少數民族中難得的巾幗女傑,用一生的智慧和作為彰顯了女軍政家所獨有的那份氣魄與擔當!

宣告: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342826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