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北宋的滅亡簡直不可思議。北宋與金聯手滅遼之際,金國乘勝進攻北宋,一路破燕京,過黃河,很快就兵臨東京城下。北宋朝廷一心議和,消極抵抗,金軍沒多久就攻下了京城,俘獲徽欽二帝,皇族宗室、妃嬪及近臣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國。與此同時,金國扶持北宋宰相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北宋由是滅亡。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北宋的滅亡,很多人會有幾個意想不到:一是建國167年的北宋想不到被建國12年的金國被滅了;二是長期處於東亞國際體系核心地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想不到敗給了處於邊緣地位的小國;三是戶數超過2000萬,人口在1億以上的北宋沒想到說沒就沒了。

這讓很多人想不通。

最為詭異的是,

北宋立國100多年,從時間上來看,這正是一個王朝鼎盛的時期,至少也應處於上升期。就好比一個人正值壯年,突然得了意外的風寒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北宋的滅亡充滿偶然性,更像是一場意外。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其實,

在北宋滅亡問題上,歷來充滿爭議。很多人說並不是風寒所致,北宋早年已經積累了無可挽救的內傷。這個內傷,圍繞著王安石變法逐步分化,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唱著老調子亡困”,北宋亡於因循守舊,廢除了王安石變法。

對此,魯迅先生曾有議論:“宋朝的讀書人講道學,講理學,尊孔子,千篇一律。雖然有幾個革新的人們,如王安石等等,行過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贊同,失敗了。從此大家又唱老調子,和社會沒有關係的老調子,一直到宋朝的滅亡。”

另一種說法,恰恰相反,北宋亡國是因為王安石變法。

南宋以後,王安石變法總體上是被否定的,文人對王安石變法的普遍評價是“禍國殃民”、“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在這種爭執下,

北宋有幾個事實不容忽視;一是腐敗。

早在北宋中期,包拯有感於官場腐敗就曾說““幅員至廣,官吏至眾,黷貨暴政十有六七”;到了徽宗年間,朝廷更是重用奸臣,大興土木,進行了飽受詬病的“花石綱”,造成了民怨沸騰。

二是黨爭。

北宋黨政並不比唐朝遜色,無論是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還是王安石推動的變法,都新舊黨爭在暗自角力,爭權奪利、打擊異己現象普遍存在。

三是體制。

這個包含的比較多,有“將從中御”的祖宗家法,有軍隊實行“更戍法”,也有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國策”,社會風氣尚文甚重,在外敵面前無法組織有效地抵抗。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以上事實註定了北宋遲早滅亡的宿命,中間除非進行徹底的改變,可惜的是王安石變法並沒有達成這一點。北宋作為一個諾大的國家,即便問題不斷,但不至於那麼快王國。

是什麼加速了北宋的亡國呢?

事實證明,北宋採取的聯金滅遼的外交路線和戰略選擇,加速了北宋覆亡的程序。

如開頭所寫,北宋滅亡發生在宋金聯手滅遼之後。

在十二世紀初期的東亞版圖上出現了三個主要國家,一個是契丹建立的遼國,一個是女真建立的金國,另一個領土面積最大的北宋。

北宋在立國之初就與契丹遼國打仗,但每次戰爭的結果,北宋都是屈膝求和,並奉獻大量的歲幣。北宋看遼不順眼,但又無可奈何。同時,北宋還與女真部落保持著政治往來與經濟貿易聯絡,以期透過拉攏來掣肘遼國。女真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後,與遼國的矛盾不斷,雙反互有戰事。

在國家的博弈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就這樣北宋與金走在了一起。

1120年,雙方訂立海上之盟,規定雙反同時進攻遼國,金取遼國的中京;宋取南京,戰後北宋期待已久的燕雲地區復歸北宋,並且北宋轉向金交付歲幣。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達成了一致後,戰事很快鋪展開來。金軍不僅輕而易舉地攻下了中京,還拿下了中京、西京、南京等城市,而宋軍由於軍隊腐敗,戰鬥力低下,與遼戰鬥幾無省績。末了,金國將打下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等地交給北宋,北宋則把原來奉給遼國的歲幣再增加百萬送給了金國。北宋看似贏家,實際上無所得,因為金人同意交換地區的官紳子女富戶早已席捲而起,北宋得到的只是一座座空城,徒增防守之力。

在宋金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金軍看到了北宋的腐朽和邊防的空虛,這更刺激了他們進取的步伐。畢竟,金軍的目標絕不是滅遼、與宋和平共處這麼簡單。金國開國領袖完顏阿骨打就曾揚言“今欲中外一統”。可見,其野心之大。

與此同時,宋朝在與金聯合的過程中,做了幾件不被看好的事情。

諸如,收留了先叛遼又叛金的張覺,在與金聯合時搖擺不定等,這些直接導致了關係的破裂,並最終釀成聯金反被金滅的悲慘結局。

北宋滅亡,是油盡燈枯,還是一場意外!

這是北宋的一次重大戰略失誤。但這種失誤並不是沒有補救的機會。

北宋滅亡之際,大部分地區人們還都是擁護宋室趙構的,趙構有收復失地的群眾基礎。而趙構在內心掙扎中,還是選擇了南逃,這就造成了北宋形勢的急劇惡化。

經此之後,金國一躍成為東亞體系中的核心國家,與北宋實現了角色互轉。

綜合來看,

北宋滅亡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絕非油盡燈枯,又非單單一場意外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