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沈萬三有多少錢?堪比現在的馬雲,財富密碼被一人學走成清朝首富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有個神器叫聚寶盆,傳說為江南富豪沈萬三所有。這個故事最早來自於周人龍的《挑燈集異》,內容是這樣的:

沈萬三沒發達時,遇到一個漁翁,要把一百多隻青蛙殺掉做菜。他心中不忍,買下這些青蛙,放生池塘。到了晚上,青蛙們開始報恩了,呱呱亂叫,讓人睡不踏實。天亮時,沈萬三去趕走這些青蛙,卻發現青蛙們都蹲在一隻瓦盆旁,瞪著大眼睛看著他。“事出反常必有妖”,沈萬三感到奇怪,就把這隻瓦盆拿回家,當做了洗手盆。一天,沈萬三妻子把一隻銀釵掉到盆中,她伸手去取,卻發現盆中冒出了一盆銀釵。沈萬三又驚又喜,拿銀元寶來試,結果冒出一盆銀元寶。從此,沈萬三富甲天下。

當然,這是個故事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故事呢?因為當時是個“農本社會”,人們不懂經商之道,冷不丁出了個沈萬三這樣的大富翁,他們理解不了,所以才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問題就來了,沈萬三到底靠什麼聚斂了可以敵國的財富呢?後來為什麼又會被朱元璋給收拾了呢?

其實,如果抽絲剝繭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這裡面有一個現代人很清晰、很熟悉的邏輯。這條邏輯讓沈萬三發了家,也要了他的命。

沈萬三有多少錢?堪比現在的馬雲,財富密碼被一人學走成清朝首富

沈萬三劇照

沈萬三靠什麼發家?

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沈萬三原始財富的積累,還是來源於農業。這個很容易理解,畢竟那是一個“農業為本位”的封建社會。

沈萬三原來也是窮人出身,少年時跟著父親沈佑到蘇州開荒。他們父子對種地很在行,史書記載“糞治有方,潞洩有法”,經過十多年的經營,逐漸成為“種田大戶”。

種好自家地的同時,沈萬三還將一部分別人因難以耕種而放棄的土地佔為己有,同時透過購買、兼併他人良田,擴充套件了田產的規模,有記載稱沈萬三兼併汾湖陸氏田產後,最終田產總規模佔蘇州田產的三分之二。

總之,沈萬三“第一桶金”,是用傳統的農業生產得來的,具體來說,是透過兼併土地、剝削佃戶、收取佃租,再加上興修水利提高生產力得來的。

沈萬三第二個掙錢的方法,也比較傳統,是放高利貸。沈萬三富了以後,開始放貸,史書記載:“商賈貸其貲以貿易者,直逾海內。”

當時土地剝削和高利貸剝削相結合,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普遍特徵,沈萬三也不能免俗。

但靠種地和放高利貸,富甲一方可能做到,富可敵國是不可能的,否則就難以解釋當時那麼多大地主,為何只有沈萬三走上了財富的巔峰?

所以,下面我們要說到沈萬三第三條生財之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生財之路——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當時叫“海賈”,也稱“通番”,即透過海路與當時所謂的“番邦”做買賣。元末明初,東南沿海是全國最富庶的區域,商業和手工業都高度發達,造船、航海已有了相當的規模,棉花、絲綢、茶葉和手工藝品,都可以依託長江碼頭對外輸出。

公元1314年,政府開放了對外私人貿易,下海商船從此大增。江蘇沿海對外貿易的船隻已多達3000餘艘,主要外貿地包括高麗、日本、琉球、南洋等。

沈萬三積極參加海外貿易,以周莊為基地,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很快發了大財。

沈萬三有多少錢?堪比現在的馬雲,財富密碼被一人學走成清朝首富

沈萬三像

明清流傳下的《沈氏族譜》記載,沈萬三在新加坡和馬六甲建立了龐大的貿易基地,並以此輻射世界,用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商品,換取外國人的珠寶玉器和名貴藥材,利潤可以達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因為他的船隊比鄭和下西洋還早幾十年,所以現在有學者認為,沈萬三才是中國國際貿易之父,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沈萬三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能排第二

我們從歷史書上看到沈萬三的故事時,都說他“富可敵國”。那“富可敵國”是指多少錢呢?

有一本叫《梅圃餘談》的書給出了準確數字:20億兩白銀。書中記載:“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萬三又黨於胡藍,太祖大怒,胡藍誅,遂逮萬三戮於水西門外,沒其資,得二十萬萬。”

“二十萬萬”就是指20億兩白銀了。明初的二十億兩白銀,換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呢?有學者計算過,20億兩銀子相當於今天4000億人民幣,摺合為美元為487。8億。

這個身家,在202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能排第二了,堪比馬雲。

沈萬三積累鉅額財富後,過上了極其奢靡的生活。當時有一本叫《蕉館紀談》的書,稱沈萬三“衣服器具擬於王者”。

據說,沈萬三有個叫“繡垣”的後花園,走一圈要七百二十步,園內有山有水有橋有亭。

沈萬三家一個瑪瑙酒杯,價值和整個嘉興城鹽業的收入一樣。

沈萬三一生娶了十三房妻妾,為她們專門蓋了一個叫“秉燭軒”的樓外。樓外用寶石做欄杆,樓內設“銷金九朵雲”帳。樓兩面修了兩座橋,東曰“日升”,西曰“金明”,可以通向“洞房”。

兩側是妾婢居住的房間,後面是正房,起名叫“春宵澗”。正房內,以貂鼠為裘,蜀錦為衾,毳綃為帳,極一時之奢侈。

沈萬三致富的底層邏輯:官商勾結

不過,沈萬三的發財三招——種地、放貸、海外貿易——不過是表面上的招數,是人人都能看到的“顯性知識”,你去學了也未必有用。

實際上,沈萬三“發財三招”背後,還有一個底層邏輯。這個底層邏輯我們現代人都很熟悉了:官商勾結,當一個紅頂商人。

清朝的胡雪巖,說不定學的就是沈萬三。

沈萬三有多少錢?堪比現在的馬雲,財富密碼被一人學走成清朝首富

沈萬三勾結的是誰呢?

最先是元朝官員,手段無非是重金收買。有記載稱,沈萬三是賄賂了元朝官員,才獲得了海外貿易的權力。

張士誠起兵反元佔據大半個江蘇後,沈萬三見風使舵,開始討好張士誠,猛拍張士誠馬屁。

沈萬三討好張士誠,用了三個手段:

第一,多次以巨資支援張士誠部隊,幫助他解決軍餉問題。

第二,利用自己的龐大船隊,幫助張士誠從外地偷運軍糧十多萬石,解決軍糧問題。

第三,施展美人計,與張士誠攀親家,不惜把自己最漂亮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張士誠。

在張士誠身上的投資,讓沈萬三獲得了鉅額回報,在海外貿易、房地產、高利貸等許多商業活動中都獲得了特權,如虎添翼,如魚得水,更迅速地積累了財富。

為何會敗於朱元璋之手?

官商勾結,本質上還是一種商人邏輯——投資獲得回報,高投資獲得高回報。

張士誠失敗後,沈萬三試圖用這個邏輯來經營和朱元璋的關係,結果失敗了。

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沈萬三故技重施,率領浙江富人向朱元璋軍隊繳納稅糧萬石,自己本人則獻金5000兩。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要重修南京城牆,沈萬三主動提出來,要自費承建南京城牆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

朱元璋摸著下巴,眯著眼睛,冷冷地看著沈萬三的表演。

當最後沈萬三提出要為朱元璋的百萬大軍每人賞金一兩來犒軍時,朱元璋終於對他動手了,借藍玉的案子殺死他並抄沒家產。幸虧大腳馬皇后替沈萬三說情,他才保住了一條命,被流放到貴州,家產都被充公。

那這就奇怪了,為何用在張士誠身上的套路,放在朱元璋身上就不好使了呢?難道真的是朱元璋眼紅沈萬三的家產嗎?

並非如此。沈萬三敗在朱元璋手裡,其實是兩種思維模式的碰撞。

上面我們說了,沈萬三是商人思維模式,投資獲得回報。那朱元璋是什麼思維模式呢?

農民模式。農民什麼思維模式呢?均貧富。此處,並非有意詆譭各位農民伯伯,如果你覺得心中不爽,我可以加個定語:封建社會的農民思維模式。

朱元璋這個人,出身於農民。即使當了皇帝,他心理上仍然是農民,所以有學者說他是“坐在龍椅上的農民”。

他當了皇帝后,經常對臣下說,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最苦的就是農民,一說起稼穡之艱苦,經常為之流涕。

所以,朱元璋在執政思路上,是以農民的利益為根本(雖然有些政策沒有達到這個效果),在經濟政策上,體現為“均貧富”。

具體來說,每個人的土地和財富應該大體平均,誰也不嫉妒誰,誰也不欺負誰,這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社會狀態。

所以,朱元璋不能容忍富人的存在。他透過大規模遷徙和製造冤案的方式,消滅了全國絕大部分富人。歷史記載,在朱元璋的打擊下,地方上的富戶們“聲銷景滅,蕩然無存”,幾乎被清洗一空。

對普通富戶尚且如此,朱元璋會容忍沈萬三這種超級富豪的存在嗎?所以不管沈萬三怎麼折騰,最終等待的仍然是身死家破的下場。

你的財產,讓我來平均一下。

所以,沈萬三套路不了朱元璋,歸根到底是商人思維和農民思維的理念不合,沒法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