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歷史上,幼年接班的皇帝比比皆是,通常由太后或者輔政大臣代管國政,等小皇帝年紀差不多了再親政。老話說,三歲看老,從皇帝小時候的表現就能斷定其日後是賢明還是昏庸。不論賢主、中主或庸主,所作所為都在史書裡一筆筆記著。

皇帝是個高危職業,相較而言,在國祚四百年的漢朝當皇帝還是比較安全的,除了有驚無險的皇室內鬥,權臣弒主這事兒西漢末才有疑似案例(王莽涉嫌毒殺漢平帝),主要原因是西漢王朝長期壓制外戚,外戚想搞事也沒機會。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總的來說,西漢的皇帝比較賢明,東漢稍差一些,但前期的幾位也不錯。本文說的這三位皇帝都來自兩漢時期。

第一個是西漢王朝第8位皇帝漢昭帝劉弗陵,漢武帝劉徹之子,其母是頗具神秘色彩的“鉤弋夫人”。劉弗陵7歲登基,由漢武帝最信任的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共同輔政。漢昭帝是大將軍霍光看著長大的,霍光位極人臣,對劉家卻忠心耿耿,所以漢昭帝也非常信任他。

西漢王朝前有“文景之治”,後有“昭宣之治”,昭宣就是漢昭帝和漢宣帝。漢昭帝命短,20歲就病死了,生前沒有實際親政,但他對霍光一百個放心。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漢昭帝小小年紀就聰明果決,其後世評價,從諡號“昭”字就可以看出來。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輔政大臣起了內訌,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和燕王劉旦合謀,想扳倒首席輔政大臣霍光。他們指使黨羽上書,說霍光出行的排場和皇帝一樣大,且任意提拔親信,圖謀不軌。

霍光忌憚的車騎將軍金日磾已經死了,上官桀等人對霍光的指責倒不全是空穴來風,霍光的確有點飄了,但他對劉家沒有二心。當時漢昭帝才14歲,卻斷定是別人誣陷霍光,讓他不用理會,並派人追捕上書造謠者。皇帝身邊的侍從十分驚奇,上官桀等人也不敢再亂說。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隨後上官桀的黨羽再次誣陷霍光,漢昭帝大怒,說大將軍是先帝信任的忠臣,誰敢再詆譭,必定嚴辦!上官桀等人鋌而走險,謀劃除掉霍光,立燕王為帝,可是事情敗露了。在漢昭帝的支援下,霍光將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處決,穩定了政局。漢昭帝此舉被譽為“成王信任周公”。

第二個年少有主見的皇帝是東漢第4位皇帝劉肇。漢和帝劉肇9歲登基,起初是養母竇太后(章德皇后)臨朝稱制。太后的兄長竇憲平官至大將軍、太傅。竇憲平定匈奴後,威名大振,起了非分之想。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永元四年(92年),竇憲兄弟和其黨羽密謀叛亂。漢和帝當時也是14歲,處境很危險。得知訊息後,他認為只有中常侍鄭眾靠得住。鄭眾頗有智謀,和皇帝設計抓捕了竇憲,將其黨羽一網打盡。

後世學者點評說,漢和帝“其剛決不下昭帝”,意思是他的剛毅果決不亞於漢昭帝。漢和帝在這次危機中的表現確實出彩,他親政後勤於政事,關心百姓疾苦,也是一位好皇帝。漢和帝年間,東漢的國力達到巔峰,史稱“永元之隆”。

漢和帝也是英年早逝,其子漢殤帝繼位時,才出生百日,不滿週歲夭折了。於是清河孝王劉慶的後人接手了東漢皇權。東漢第8位皇帝漢順帝劉保也在14歲時做出一次重大決策。

漢朝三位皇帝14歲時,都做出英明決策,第三個卻最終壞了事

漢順帝是被宦官擁立的,登基時10歲,宦官和外戚大將軍梁商把持朝政。後來梁商讓兒子梁冀和皇帝的侍從套近乎,引起中常侍張逵等人的警惕,宦官和梁家鬧崩了。漢順帝14歲那年,幾個掌權的宦官串通一氣,要求把梁商抓起來治罪。

漢順帝卻說,大將軍父子沒有二心,是你們嫉妒他罷了。張逵沒辦法,就假造聖旨抓了梁商的盟友曹騰、孟賁(都是宦官),漢順帝大怒,立即下令把張逵等人抓起來並處決。於是梁商的地位穩固了,大權獨攬。

梁商忠於朝廷,有“賢輔”之稱,漢順帝此舉也算英明。然而梁商死後,漢順帝又讓其子梁冀擔任大將軍。這次漢順帝看走了眼,梁冀野心勃勃,兇狠毒辣,被稱為“跋扈將軍”,一手遮天,後來還毒殺了東漢第10位皇帝漢質帝,這是漢順帝始料未及的。

參考文獻:《漢書》、《容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