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三國演義中,魏延一投降劉備,諸葛亮就說魏延有反骨要斬魏延,還是劉備勸說才把魏延保下來,諸葛亮去世前,又算中魏延一定會謀反,所以給了馬岱和楊儀各一個錦囊,讓他們互相配合斬殺了魏延,在三國演義,的確是諸葛亮命令楊儀殺死了魏延。

在三國演義與影視作品的渲染下,讓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魏延是被諸葛亮害死的,這是不對的,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與真實的歷史有很大的出入,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楊儀為何要殺魏延?他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的命令,還是自作主張?

接下來以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首先說一下諸葛亮在去世前的遺命是什麼?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首先是戰略安排,諸葛亮命令蜀漢北伐大軍全部退入漢中,放棄北伐,很明顯這是正確的,主帥去世,難免影響軍隊計程車氣與戰略,這個時候應該要撤退,這是大的戰略。

其次就是人事安排,諸葛亮把指揮北伐大軍的權力交給了楊儀,命令魏延退後,姜維倒數第二斷後,費禕配合楊儀撤退大軍,注意楊儀的這個指揮權是臨時,僅僅用於撤退大軍,後來楊儀回到成都之後,就解除了兵權。

最後諸葛亮專門針對魏延的情況說了一句話,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大軍就自行出發。

《三國志 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在臨死前安排這一切的時候,是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將領商議的,這裡沒有魏延的名字,明顯就是把魏延排除在這次的秘密會議之外,看起來就像是諸葛亮針對魏延的,所以會有人認為是諸葛亮害死的魏延。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先不要下結論,我們再來看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是這樣記載的:

《三國志 魏延傳》: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諸葛亮去世後,蜀軍秘不發喪,楊儀在撤退前不放心魏延,於是派了費禕去套魏延的話,魏延就說道:丞相(諸葛亮)雖然去世了,但是還有我魏延在呢?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了國家的大事呢?再說了,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從政治邏輯上分析,魏延這段話屬於違抗命令,先不管諸葛亮臨行前的命令安排得對不對,

諸葛亮命令大軍撤退,魏延不願意撤退,那就是違抗命令,況且就算諸葛亮沒有命令,魏延能不能代替諸葛亮北伐,那也得蜀漢朝廷說了算,畢竟還有皇帝劉禪以及一眾朝廷官員

,魏延只在軍隊中有威望,在朝廷中魏延的名聲是很差的,就算是北伐,朝廷會不會任命魏延為主帥這也是難說的。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況且諸葛亮的命令是從全域性考慮的,沒有哪一場戰爭,主帥都去世了,還能繼續打下去的,況且魏延也不具備諸葛亮考慮全域性的戰略能力,雖然他打仗驍勇善戰,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魏延都不一定能理解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魏延的性格是高傲的,也是極難相處的,他一生只服兩個人,一個是劉備,另一個就是諸葛亮,現在劉備與諸葛亮都去世了,那蜀漢沒人能管得住魏延

,諸葛亮與魏延共事多年,他對魏延是相當瞭解的,歷史上的諸葛亮從來也沒有認為魏延有反骨,相反諸葛亮處處重用魏延,而且相當維護魏延。

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有矛盾,諸葛亮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這不是護著魏延嗎?魏延經常與楊儀爭吵,魏延說不過楊儀,就以武將的身份經常欺負楊儀,比如拔刀在楊儀面前晃一晃,做出一幅要殺楊儀的樣子,楊儀又打不過魏延,只能找諸葛亮,每當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在其中當和事佬,明明是魏延越界了,拿刀威脅同事這明顯是魏延的責任,但是諸葛亮也不處罰魏延,這不就是護著魏延嗎?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諸葛亮北伐,魏延就是前鋒,多次提拔魏延,至於街亭之戰諸葛亮不用魏延用馬謖,那是諸葛亮想培養馬謖,畢竟魏延這個人太難管理,而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純屬軍事謀略上的分歧,意見不同那很正常。

再回過頭來看諸葛亮在臨死前的安排,他為何不讓魏延參與撤退的秘密會議?很明顯,魏延不會聽從諸葛亮的命令撤軍,他想繼續北伐,如果讓魏延參與,蜀漢大軍撤退就有麻煩,有可能撤退不了,那就會影響整個蜀漢的戰略。

諸葛亮對魏延非常瞭解,他料到了魏延不會同意,所以乾脆不讓魏延參與會議,省得麻煩,諸葛亮都快要去世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魏延的思想工作?這是沒有辦法的安排,不然就會有麻煩。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然後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聽從命令,大軍就自行撤退,言外之意是不管魏延了,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

答案還是諸葛亮太瞭解魏延了。

1、諸葛亮斷定魏延不會謀反,或者背叛蜀漢

魏延這個人非常高傲,難以相處,不聽從命令,人際關係處理不好,雖然有這麼多缺點,但諸葛亮非常清楚魏延不會謀反,也不會背叛蜀漢

,既然這樣,把魏延放在大軍最後,不是更安全嗎?一旦蜀漢大軍都撤退了,魏延也就不可能孤軍北伐,只能跟著撤退了。

如果魏延想背叛蜀漢,直接向北逃走不就行了,這樣的話,同樣不會影響蜀漢北伐大軍的撤退,這是諸葛亮無奈的選擇,如果一定要二選一的話,諸葛亮只能放棄魏延了,但這並不是諸葛亮想害魏延,或者想殺魏延,魏延如果投靠曹魏,肯定能得到重用,也不會死,而且從大軍斷後的位置投靠曹魏反而更方便。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2、讓魏延斷後,對於蜀漢大軍撤退有好處

諸葛亮清楚魏延的問題是內部矛盾,而不是外部矛盾,讓魏延斷後是不會影響蜀漢北伐大軍的撤退的

,如果魏延在大軍最前面或者中間位置,魏延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鼓動大軍不要撤退,繼續北伐,那就會造成混亂。

但是諸葛亮不會想到魏延居然率領自己的軍隊跑到楊儀大軍前面去了,因為魏延人少,行動起來更快速,楊儀大軍人多,行動起來就相對繁瑣,這是諸葛亮想不到的,不可能把這個拿來作為諸葛亮想害魏延的證據。

況且如果魏延老老實實地跟在楊儀後面撤軍,也看不出魏延會有什麼危險,至少不會被楊儀所殺,還落得三族被滅的下場。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既然諸葛亮沒有害魏延的意思,那楊儀殺魏延就屬於自作主張了。主要原因是楊儀與魏延之間一直有矛盾,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壓制雙方,諸葛亮一旦不在,那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就會公開化。

在蜀漢大軍撤退的過程中,魏延與楊儀分別向朝廷上書說對方謀反,劉禪接到兩人的書信後,就問大臣們,到底是誰在謀反,蔣琬和董允等人都說楊儀不會謀反,魏延有可能謀反。

也就是說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在朝廷中定性是懷疑魏延謀反,這個時候還沒有證據,只是懷疑魏延

之後魏延提前到達南谷口,並率軍攻擊楊儀的部隊,楊儀派出王平出戰魏延,王平沒有與魏延交戰,而是在陣前大聲呵斥魏延及其手下軍隊,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樣?然後魏延手下計程車兵全都逃走了,

這說明連士兵都知道是魏延有錯在先,都不願意替魏延賣命

於是魏延兵敗

,要不然以魏延的軍事能力,楊儀怎麼能打敗魏延呢?最終楊儀派馬岱斬殺魏延及其兒子,並誅滅魏延三族。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了,

楊儀並非只有殺魏延一個選擇,他完全可以把魏延俘虜,再押送到朝廷,讓朝廷治魏延的罪,這是楊儀最聰明的辦法

,畢竟朝廷也只是懷疑魏延,並沒有明確魏延謀反,畢竟得審理才能瞭解整個經過,但楊儀直接就殺了魏延,並誅三族,這完全就是一種公報私仇的行為,所以魏延之死,責任人就是楊儀。

但是話又說回來,只要魏延不率先攻打楊儀,不要燒燬楊儀大軍撤退的棧道,老老實實跟在蜀漢大軍後面撤退回漢中,楊儀即使臨時掌握了兵權,他也沒有理由和膽識殺魏延,更沒有一辦法殺魏延,所以魏延之死,其實也有自己作死的原因在內,

魏延之死,死於性格

楊儀之所以一定要殺魏延,這其中有很大的性格成分,楊儀這個人爭強好勝,不懂得變通,也不懂得與人相處,哪怕是魏延這樣難以相處的人,楊儀也一步不讓,所以他才會跟魏延有矛盾,他一直以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但是諸葛亮卻從來沒把楊儀當成接班人,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讓楊儀率領大軍,是因為蔣琬不在軍中在成都,而費禕當時太過年輕,諸葛亮只是暫時利用了楊儀。

楊儀殺魏延是聽從諸葛亮命令,還是自作主張?不要把演義當成歷史

回到成都之後,楊儀沒有受到重用,只被朝廷封了一個沒有實權的中軍師,以楊儀爭強好勝的性格,他就不服氣了,開始抱怨朝廷,並對費禕說了一些對朝廷不滿意的話,甚至還說出:丞相去世的時候,我如果率軍投靠曹魏,也不會像今天這樣。

這話性質就不一樣了,一是對朝廷不滿,二是他有投敵的嫌疑,費禕把這話報告了朝廷,於是楊儀被朝廷流放到漢嘉郡(四川彭水),結果楊儀還不服氣,繼續上書誹謗朝廷,於是朝廷就派人捉拿楊儀,楊儀於是自殺,他的結局也沒有比魏延好多少,

楊儀之死,死於性格

。所以楊儀與魏延是同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