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燕昭王時期的樂毅伐齊這一軍事行動,是燕國一直以來的發展歷史上少有的重大軍事行動,這場戰爭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燕國所有對外戰爭當中成績最好的,雖說燕國經歷了幾年的戰爭最終依舊沒能夠將其國滅亡,雖燕國在最後也並沒有謀取到很多在土地方面的利益。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這次戰爭可謂是齊國給燕國在國力上的一次補償,力量強盛的齊國陡然間經歷了近乎滅國的摧殘,本來實力弱小的燕國因為這場戰爭獲得巨大利益,從此之後,兩個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也給了燕國更大的生存機會,可是在這場戰爭當中,燕國本來是有機會滅亡齊國的。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燕國最終卻只是收穫了一些錢財和糧草,雖說這些東西也給了燕國極大的助益,但燕國在出兵征討齊國之前,費盡心思在國內進行變法,並且還聯合了除了齊國之外的其他五個國家共同發動這次軍事行動,對於這一次的戰爭可謂是煞費苦心的。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燕國發動這場軍事戰爭的第一個原因是,要為自己曾經遭受的恥辱復仇;引起燕國對齊國巨大仇恨的事件有兩個,第一個則是燕王噲時期實行禪讓制對燕國產生的重大影響;那個時候燕王噲十分崇尚上古虛名,想讓自己流傳後世,想讓自己像古代的堯舜那樣被人們稱頌,所以就想在戰國時代實行禪讓制度,將國家的權力都轉讓給丞相子之,這一事件看似是燕王噲昏庸無能所導致的,但是事實上推波助瀾的則是齊國人。

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子之這件事,或者說對這件事情有著重要主導作用的蘇代,就與齊國有著非常深遠的聯絡,再加上齊國那個時候對於戰爭的準備,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齊國的司馬昭之心,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燕王噲決定將權力禪讓給丞相子之之後,燕國人民對於這樣的一個決定大為不滿。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而第二件事則是在後來發生的伊闕之戰,當中發生的一件事,那個時候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想要趁著秦國剛剛穩定內政,並且秦軍中沒有著名將領帶領的時候,一舉消滅秦國,但就是那樣的一場戰爭,齊國卻在當中還有著其它的心思,他想用其他五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為牽制住秦軍的籌碼,自己則在戰爭的空隙一舉吞併宋國,將這個大諸侯國覬覦的肥肉吞入自己的肚中;齊國消化宋國後,實力壯大自然對燕國動手,想到這裡,燕國是十分忌憚的。

如果僅是如此,燕國對於齊國的痛恨還不會非常之深重,更重要的是,當時齊王為人處事非常的狂傲,在六國發兵之前就斬殺了燕國派出去的將領,給了燕國非常大的羞辱,這讓擁有大志向的燕昭王無法忍耐,但基於當時燕國和齊國的實力差距,燕昭王不得不將這樣的赤裸裸的羞辱忍耐下來,在承受了這樣的痛苦之後,燕昭王可謂是勵精圖治的,他在國內舉行變法任用了名將樂毅、劇辛等一班非常有才幹的人,開始帶領著燕國走上了強盛的道路,目的也是為了為這次事件而復仇。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只不過戰爭有著意想不到的順利,樂毅在其他五個國家的支援之下很順利的就帶領著伍國樑家打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勢如破竹地攻打進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這其實是戰爭的一些意外的驚喜,燕趙王本身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於消滅齊國本身,所以他在最後才萌生了那種要當太平天子的心思,才給齊國的復國留下來機會,所以說,樂毅發起這一場軍事行動最根本的目的,或者說最基礎的動機其實是想為燕國一雪前恥。

這第二個原因則是,想讓燕國在亂世當中崛起;我們知道那時的燕國雖然號稱戰國七雄之一,但卻是七大諸侯國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之一,其與韓國一樣,國內都是支離破碎的,不僅是經濟發展受到的阻礙非常嚴重,在行政方面和軍事方面也非常的薄弱,燕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王道政治傳統影響的國家。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在戰國初期,燕國為了謀求國家的生存和利益,不得不依附於當時中原霸主魏國,到了戰國中期,群雄逐鹿,諸侯爭霸的局面開始,沒有一家獨大的諸侯大國,燕國又開始在各大諸侯國之間尋找依附和幫手,它依附過楚國,依附過秦國,也依託過齊國。

在那個時候,確實是哪個國家強大,燕國就依附於哪個國家,在大國爭霸中夾縫中生存;而那時,各諸侯國都沒有一國滅另一國的能力,必須聯合它國或者結盟,才能稱霸,因此,本身比較弱小的燕國卻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國家,燕國也能夠很好的保證自己的宗廟社稷。

這樣依附大國而苟且偷生的滋味並不好過,燕國朝秦暮楚,首鼠兩端的外交策略,讓它自己都感覺到沒有依靠和保障,一旦它所依附的國家有了更加好的結盟物件,或者它依附的國家實力受損,燕國的生存就會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危險,那個時候的燕國用夾縫當中生存這幾個字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才會被齊國屢次三番的欺辱,才會在對戰齊國的戰爭當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利。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場變法給燕國帶來了很多的實際利益,他從齊國所掠奪來的財富一直支撐到滅國,後來燕王喜在秦國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退往遼東地區,這沿途所利用的物資就是在燕昭王伐齊時期,所擄掠而來的財富。

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燕昭王伐齊時的這點基礎,那麼後來的燕國就沒有機會東盡遼東地區,更沒有機會與重新建立起來的代國聯合抗秦;在那次變法當中,燕昭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燕國國內官吏中飽私囊的現象,同時還是用樂毅訓練燕軍,讓本身作戰能力比較弱小的燕國士兵,成長成了一隻能夠南征北戰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正是依靠著這支燕軍,燕國才能夠在伐齊的戰爭當中勢如破竹。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事實上,讓一個國家的人民更好地團結起來的方式就是共同的去面對困難和危險,那時的燕國被來自東方的齊國虎視眈眈的覬覦著,一雪前恥不僅是燕昭王一個人的心思,更是廣大燕國人民的心思,因為自從燕國立國開始,他就是西周地位比較崇高的諸侯國,這個國家的百姓們本身就有著一種由血脈激發出來的自豪和驕傲。

雖然這種固執的觀念影響了他們的發展,但當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卻能夠將他們聯合在一起一致對外;所以齊國對於燕國的所作所為,激起了燕國群眾的不滿的;在全民仇恨的情況下,燕昭王打出伐齊這樣的旗號,打出這樣一雪前恥興復國家的旗號,更容易帶動平民百姓們的積極性,所以事實上樂毅伐齊這個目標不單純的是一場以軍事為目的的戰爭,更是用來拉動國內廣大平民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的引子。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筆者認為,伐齊這場軍事行動的策劃,燕國一則是為了為自己曾經所蒙受的恥辱而復仇,二者也是用它來帶動國內平民百姓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接受燕國要進行變法的事實,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參與到變法的行動當中,從而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國家和民族做出一些自己的貢獻。

雖然到最後,燕國燕國被田單的火牛陣給一舉擊潰,雖然並沒有將齊國吞滅,但是這場戰爭卻給了燕國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也給了其一個生存的條件,是燕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也是燕國後來進行發展的一種保障。

一個國家想要在與其他國家的爭鬥當中取得勝利,或者說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就必須有著能夠讓人們刮目相看的實力,為什麼那時齊國不敢進攻魏國、不敢攻打楚國,卻偏偏對燕國虎視眈眈呢?就是因為燕國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就是因為齊國知道燕國沒有能夠抵抗他的綜合國力,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可以說是非常貼切的落實了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

落後就要捱打,必須要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實力

所以說,如果燕國不能夠在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的時代,變法圖強改善國內發展方式,是不可能憑空崛起的,也是不可能將伐齊這場軍事行動打得轟轟烈烈的;因此,國家的實力在戰國時代那樣天下大爭時代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我們說這個世界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在這樣的世界裡,弱肉強食其實是一個人們不願意承認卻又不得不去遵守的法則。

從一雪前恥角度,分析燕國為何伐齊不滅齊?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引子

就如同燕國那樣,只有能夠摒棄曾經的一些古老觀念,摒棄墨守成規的王道政治,只有切實地為自己國家的生存環境進行謀劃,根據燕國國情因地制宜地變法、改革、圖強,才能夠有著擁有打敗自己敵人的機會,才能夠在那樣紛亂複雜的時代裡讓自己國家的宗廟社稷得以儲存。

參考文獻:《史記》、《呂氏春秋》、《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國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