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鄒平成為“棉紡之都”,離不開90年前梁漱溟的那場實驗

作者:妤妤姐

鄒平成為“棉紡之都”,離不開90年前梁漱溟的那場實驗

2021年,世界最大棉紡織企業、鋁材企業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在世界500強排名中止住前董事長張士平卸任、去世前後連年下滑局面,在該年8月公佈的“財富500強”中排名282名,比上一年的308名反彈了26名。也是在2021年,魏橋創業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130億元,同比增長39%;利稅339億元,同比增長49%,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的好成績。

鄒平成為“棉紡之都”,離不開90年前梁漱溟的那場實驗

發源自鄒平,總部依然在鄒平的魏橋創業集團依託棉紡織起家。目前,該集團擁有11個子公司、2家港股上市公司(魏橋紡織、中國宏橋),涉足行業集棉業、棉紡、織造、染整、服裝、家紡、熱電、鋁業、鹽化於一體,在冊職工15萬人。而魏橋創業的振興者、張士平能夠從“調皮”的學徒工到被調崗的搬運工,再一步步成為廠長、集團總經理,從棉紡織到油料加工,再到進軍鋁業、電力和鹽化工,還是離不開鄒平良好的棉花種植基礎和當地人樸實、務實、踏實的“三實作風”——這兩者,都與1930年代初那場鄉村建設實驗和發起實驗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梁漱溟(1893——1988)教授關係密切。

一、天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光緒

十九年(1893年)10月18日,梁漱溟(

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瘦民”等筆名

)生於北京,先祖為

元世祖

五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開封。而梁漱溟卻喜歡自稱(廣西)“桂林人”,還喜歡別人將其稱為“梁桂林”,以致《廣西梁氏族譜》也將這位研學傳道、身體力行的大咖收錄其中。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元末忽哥赤的後人降明後

在河南汝陽安家定居(故晚周魏國都城“大梁”),

一直以明朝貴族身份享受朝廷祿米供養,故為感明國之恩,忽哥赤的後人就改姓氏為“梁”。而梁姓作為今天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除了華人、緬泰人、百越(南島)人以之為姓外,也有蒙古人,就如在中國遇到姓剪、姓敖者往上追問,很容易就找到蒙古先祖一個道理。

明亡後,梁漱溟的先祖梁垕(音:厚)遷入廣西桂林,其子

梁寶書,也就是梁漱溟的曾祖父在桂林鄉試中舉,為了進京會試,才離開桂林。未幾,梁寶書中了進士,從此梁漱溟這一家才得以留居京城。而梁漱溟之父梁濟

(1858年-1918年11月10日)

同樣是不靠祖蔭靠實力,考取了大清的官職,並一直任到

民政部主事、京師高等實業學堂齋務提調(正四品)等職。到了梁漱溟成長的年代,東亞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梁漱溟也有幸進入了新式學堂,還在宣統三年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反清、促造共和的一員。

清亡後,梁漱溟因家學深厚,擔任過記者且對佛學多有研究,還接觸過日本社會主義思想家幸德秋水的著作,1917年被北大聘任為哲學系講師,後升為教授,講授印度哲學。在講學、研究的途中目睹新成立的ROC種種社會亂象、生黎苦痛,便萌生了身體力行去改造中國的念頭。

1924年,梁漱溟辭去北大教職,應邀前往山東菏澤任省立第六中學高中部主任。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擔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今廣州市廣雅中學)校長,他將廣雅精神提煉為“務本求實”四個字,併成為延續至今的校訓。1930年,河南村治學院開學,梁漱溟任教務長並主編《村治》。1931年1月,梁漱溟赴山東鄒平籌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6月,該院成立,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院長,大力倡導鄉村建設運動,10月接任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這也就是當年有名的“鄉村建設運動”。梁漱溟在1985年出版的口述自傳《這個世界會好嗎?》也為我們理解90餘年前“鄉村建設運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視窗。

二、鄉村建設與鄒平棉紡的興起

在1931年來山東之前,梁漱溟曾先後在廣東和河南搞過“鄉治”和“村治”,因為政變和戰爭這些實驗都歸於失敗,但他的鄉村建設理論卻日趨成熟。由於鄉村建設工作有利於地方發展,也是對外標榜的政績,所以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對梁漱溟給予了大力支援。

梁漱溟之所以最終把“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安置在魯中地區的鄒平。是因為鄒平離濟南不遠也不太近,不太富裕也不甚貧瘠,人口只有16萬多,是個典型的農業小縣,比較符合實驗要求。6月16日,在縣城東關門外的一個不大的院落,研究院正式開學,鄉村建設運動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而在這裡,也不得不提及一位山東從事鄉村建設的先行者,晏陽初(1890——1990)先生,晏先生是四川巴中人。雖然少時深諳四書五經,但及弱冠仍然毅然轉笈西學,

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

耶魯大學

,主修政治經濟。1920年(30歲)回中國開展

平民教育運動

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山東也是其實驗基地之一。晏陽初在山東的實驗同樣為梁漱溟提供了非常可貴的經驗——即知識分子要與工農結合,用知識換取工農中的威信,解決工農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二戰後,晏陽初先生的思維在菲律賓、迦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也被廣泛發揚,取得了世界範圍的影響。

梁漱溟的實驗可以說是晏陽初實驗的“2。0版”:鄒平種棉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到了1930年代初因品質退化,產量及質量皆不盡人意。梁漱溟抓住村民的痛點,引入美國良種棉花(托里斯棉),一舉實現了產量提升20%,質量、品相、賣價皆大大提升的良效。除棉花外,梁漱溟還進行了種豬改良,用波姿豬改良了當地的曹州豬;還進行了雞種改良和麥種改良,為鄉親們謀福利,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

此外,為了改變舊東亞農業“小、散、亂”生產局面,梁漱溟等人還建立了

棉花、林業、蠶業、信用、莊倉、購買等六大類合作社,社數總計307所,社員總數8828戶,實現了市場化運營的突出成績。這也為日後鄒平作為中國棉紡業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是有了農業和經濟上成功的經驗,梁漱溟在1933年開始了縣政改革:

把基層的行政機關全部撤掉,村公所撤了設村學,鄉公所、鎮公所撤了設鄉學。鄉學和村學既是鄉村行政機關,又是鄉村教育機關,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掃除文盲和傳播倫理、法律教育的新舉措。

三、書聲琅琅氣象新

為什麼把行政機關都改成學校呢?原來,梁漱溟等參與鄉村建設的同仁深知,治貧成效一時,治愚方顯長效。經過了晚清社會動盪衝擊,許多地方鄉里都出現了秩序瓦解的現象,令村民掌握現代科學和新倫理、新法律才是建設之要義。

在梁漱溟等人的改造下,將

鄒平原來的7個區、345個村,改建為14個鄉和316個村(過小的村與大村合併)。至1937年,共建鄉學14處,村學271處,總計285處。

而村

民們又“學”得怎麼樣呢?據當地耄老李代長先生在2021年回憶:“每天天不亮,村裡的青年就開始集合列隊,沿街跑步,喊口號,共學處在街頭巷口上課、唱歌。高年級學生中午休息時,常在村頭樹下掛一塊小黑板,教村裡的成年人識字,有時候還教唱歌、講故事。晚上,村裡鑼鼓敲起來,通知村民上夜校,學生在學校裡上晚自習,到9點以後大家才休息。婦女也能參加共學處,現在一些識文斷字的婦女就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當時的鄒平,村村都像一所學校,實現了社會的學校化管理。鄉學、村學、共學處的建立和開展,使農村的各項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生產、教育、治安、鄉情民俗、人際關係方面進步很大。

這是因為,鄉村建設研究院不止立足山東,而是放眼全國。鄉村建設

研究院透過學刊《鄉村建設》、《鄒平實驗縣公報》以及鄒平鄉村書店進行廣泛的宣傳動員;在山東鄒平、河北定縣、江蘇無錫先後召開三次全國鄉村工作會議,成立“中國鄉村建設學會”;同時,積極擴大山東鄉村建設實驗區。1935年山東省政府制定了一份具有“國防意義”的三年計劃,把全省107個縣劃為10個行政專區,推廣鄒平和荷澤的鄉村自衛模式。到1937年,實驗區已經推廣到全省的74個縣。

遺憾的是,隨著中日戰爭爆發,以及隨後的種種原因,梁漱溟及鄉村建設同仁的實驗沒能繼續下去,但是“治貧又治愚”的思路還是為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許多國家、企業、公益組織繼承,在世界戰勝貧困和促進欠發達地區開發事業中創造了不少有益的成果。

四、往賢遺澤照後人

如果問,鄒平鄉村建設還有什麼生產力改進之外的貢獻,“感恩上進好學”的社會風氣也是這位大師給鄒平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

比如,一直有尊師重教傳統的鄒平輝裡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舉人村,據《鄒平縣誌》考證,該村在清朝出了22名舉人、10名進士,甚至還出過“五子登科”的佳話,1909年就在該村辦起了全縣第一所新式小學堂。

1929年,村裡計程車紳再次倡議集資辦學。全村100多戶村民踴躍捐款捐物,校舍整修一新,輝裡初級小學辦得紅紅火火。2021年已92歲的李慎慶老人回憶起當年辦學的場景,依然激動萬分。據老人回憶,爺爺交給還是孩童的李慎慶五吊錢,讓他親手去捐款,就是為了教育他要做對社會有擔當、有責任、有價值的人。五吊錢不是大錢,但體現的是鄉人興學重教的傳統。1934年,梁漱溟先生看到輝裡村踴躍捐資辦學,深受感動,為表彰輝裡村村民重視教育、自力辦學的精神,他欣然題寫了“共成斯舉”四個大字,落款“桂林梁漱溟”。村民把這幅字精刻成碑,立於輝裡日新初級小學門口。

2016,這塊碑被移到鄒平輝裡村口,為了更好地保護該碑,村民們還加蓋了一座“同心亭”,而同心亭與“共成斯舉”碑一道被列為了鄒平的“市級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漱溟逝世後,家人遵其遺囑,將骨灰藏於老先生心心念唸的桂林外,還將一部分埋在鄒平小黃山上,於是,中國也就有了兩處“梁漱溟墓”。

2018年12月26日,濟南到青道高速鐵路中位站鄒平火車站正式投入運營,鄒平也不再僅以棉紡織和魏橋創業而聞名,事實上,鄒平早在西漢時代即以立縣,是“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地(丁公城遺址),又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求學地(醴泉寺),還是梁漱溟等從事鄉村建設的主要場所,有著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

遊今日鄒平,感往聖先賢求知、耕耘、教化之恩,定為您的心靈帶來啟迪。

參考資料:

1、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運動(劉慶亮·《支部生活》2014年第8期)

2、探究梁漱溟領導鄒平鄉村建設運動時留下的三件寶貴文物(文史週刊)

3、探小清河|鄒平的棉花帝國,與儒學大師梁漱溟還有一段故事(齊魯文史)

4、我的鄉賢前輩梁漱溟先生(李輝·《群言》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