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文/王子木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天龍八部》中的 耶律洪基 跟歷史上的形象差距頗大。首先在皇太叔之亂中他一點氣魄都沒有,靠僥倖才評定叛亂;其次他是一個鐵桿宋粉,根本沒有侵宋的意圖,自然也不會因為侵宋與否的問題跟蕭峰決裂,把蕭峰弄死。

在 金庸 筆下,《天龍八部》是歷史背景最雄渾的作品之一。透過男主角之一蕭峰身世所引發的胡漢恩仇,描繪了公元11世紀中後期宋遼對峙的局面,以及女真金國的興起。讀罷令人熱血奔騰,思緒萬千。

蕭峰在書中有兩次人生命運的大轉折。第一次是杏子林之會,被全冠清等人揭破 契丹人 血統,從而失去丐幫幫主的身份,陷入遭整個中原武林千夫所指並爭相討伐的境地。

第二次是在女真部落時偶遇出行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進而以平叛之功晉位為南院大王,從此置身於宋遼兩國民族矛盾的大漩渦之中。為解此兩難之局,蕭峰被一步步推向了自戕於雁門關、以一己之身為兩國止戰的悲劇結局。

本文所要闡述的,正是後一次改變蕭峰命運的真實歷史人物——遼道宗耶律洪基。

前明後暗招禍亂

被看走眼的繼承者

契丹人中一個紅袍中年漢子大聲吆喝,發施號令……那紅袍人滿腮虯髯,神情威武,見蕭峰攻來,竟毫不驚慌……

紅袍人毫不畏縮,明知與蕭峰相鬥是必死無疑,他說要再鬥一場,直如貓兒捉住了耗子,要戲弄一番再殺而已,卻也凜然不懼,一躍上馬,徑向北去……紅袍人道:“此地風景甚佳,我就死在這裡好了。”蕭峰道:“接住!”將長矛、弓箭擲了過去。那人一一接住,大聲道:“蕭英雄,我明知不是對手,但契丹人寧死不屈!我要出手了!”

——第26章《赤手屠熊搏虎》

以上內容是耶律洪基在《天龍八部》初登場時的片斷,重義輕生、威然不懼的形象躍然於紙上。正是這種性格,令蕭峰覺得義氣相投,引為知己並與其結拜為兄弟。如此人設,為下文平叛戰鬥中耶律洪基的深得軍心和臨危不懼,埋下了伏筆。

其後蕭峰因陪同 阿紫 一路西行,巧合般與耶律洪基二度會面,獲悉其大遼國主的真實身份。不久,便發生了“ 皇太叔 之亂”。這一事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對於觸發叛亂的歷史淵源,金庸援引相關史料,做出了精準的概述:

耶律洪基的祖父耶律隆緒, 遼史 稱為聖宗。聖宗長子宗真,次子重元。宗真性格慈和寬厚,重元則極為勇武,頗有兵略。

聖宗逝世時,遺命傳位於長子宗真,但聖宗的皇后卻喜愛次子,陰謀立重元為帝。遼國向例,皇太后權力極重,其時宗真的皇位固有不保之勢,性命也已危殆,但重元反將母親的計謀告知兄長,使皇太后的密圖無法得逞。宗真對這兄弟自是十分感激,立他為皇太弟,那是說日後傳位於他,以酬恩德。

耶律宗真遼史稱為興宗,但他逝世之後,皇位並不傳給皇太弟重元,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洪基。

耶律洪基接位後,心中過意不去,封重元為皇太叔,顯示他仍是大遼國皇儲,再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上朝免拜不名,賜金券誓書,四頂帽,二色袍,尊寵之隆,當朝第一:又封他兒子涅魯古為楚王,執掌南院軍政要務,稱為南院大王。

——第27章《金戈蕩寇鏖兵》

歷史上這一變亂被稱為“重元之亂”或“灤河之變”,其發生的原因與金庸小說所述大略相同。但論及深層次因素,與遼道宗在政治上的昏聵息息相關。

史載耶律洪基在年幼時期,即備受父皇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器重和培養。1043年,二十歲出頭的耶律洪基被封為燕趙國王,1052年又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開始參預朝政。此時的他“性沉靜、嚴毅,每朝,興宗為之斂容”,給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1055年八月遼興宗崩逝,耶律洪基即位,是為遼道宗。登位之初他頗有英主之相,廣開言路,下詔無論臣下或百姓,均可“直言無諱。可則擇用,否則不以為愆。”其後又關心民生問題,派遣使者分道平均賦稅、修繕兵器、勤勉百姓務農種桑,禁止盜賊。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耶律洪基曾經是一款備受期待的小鮮肉

然而好景不長,遼道宗的狐狸尾巴很快就露出來了。他聽信佞臣的讒言,縊殺了忠心為國、威信很高的北院 樞密使 蕭阿剌。

此舉不僅禍亂朝綱、令忠良之士緘口,更嚴重的後果是原本平衡的權力架構被打破。因帝位旁落不滿久矣的耶律重元父子,因此而蠢蠢欲動。

平叛毫無主見

坐享其成幸運躺贏

1063年七月(因劇情需要,金庸將這一事件剪貼至公元1092年秋,注附文末),當遼道宗狩獵於灤河的太子山時,耶律重元及其子耶律涅魯古謀劃藉機弒君奪位。

這一陰謀被太后宮中的侍官耶律良偵知後,他急透過太后向道宗轉達此事。不想這生死關頭,遼道宗的昏庸之勁仍在發作,他居然訓斥耶律良道:“汝欲間我骨肉耶?”

危急時刻,耶律良不得不立下重言:“臣若妄言,甘伏斧鑕。陛下不早備,恐墮賊計。”耶律良還獻策道:“如召涅魯古不來,可卜其事。”正是這一巧妙的試探,迫使作賊心虛的耶律涅魯古不得不提前發難。聽了使者的回報,遼道宗這才相信對方叛亂的事實。

探子來報,皇太叔與楚王率領兵馬五十餘萬,北來犯駕。洪基尋思:“今日之事,有進無退,縱然兵敗,也只有決一死戰。”

可惜歷史上的遼道宗,遠沒有這般英雄氣概,獲知兵變後他的第一反應是逃難,想要脫離戰場而跑到北、南大王院處避難。此時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勸阻,認為“陛下若捨棄隨從前往北、南大王院,賊兵一定會緊追不捨。況且北、南大王未必就靠得住,貿然前往可能會遭遇不測。”

最終阻止遼道宗逃跑的,並非是耶律仁先的忠言,而是耶律重元父子已率部眾四百餘人殺至行宮前。已無路可逃的遼道宗,被迫接受了耶律仁先的建議,並由後者設定障礙加強防禦,率官屬近侍奮勇抵抗。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耶律洪基在重元之亂中丟人現眼

激戰過程中,楚王耶律涅魯古立功心切,躍馬突出而冒進,結果被忠於道宗的近侍詳穩渤海阿、護衛蘇當場射殺。敵軍這才稍稍退卻,遼道宗與屬下在緊張形勢下度過了平安的一夜。這正是金庸描寫蕭峰在敵軍中大展神威、射斃楚王的史料依據。

第二天剛剛破曉,耶律重元就糾集了奚族獵戶兩千多人捲土重來,形勢仍萬分危急。關鍵時刻,在奚人中聲望頗高的北院宣徽使蕭韓家奴,在陣前大呼道:“汝曹去順效逆,徒取族滅。何若悔過,轉禍為福!”此舉動搖了奚族獵戶的軍心,令他們陣前倒戈投降。

叛軍就此大勢已去,被徹底擊潰,耶律重元逃亡至大漠,走投無路之下長嘆一聲:“涅魯古使我至此!”隨即進行了自我了斷。至此,皇太叔之亂終被平定。

從歷史上平定這場叛亂的過程不難看出,耶律洪基能夠最終成為贏家,依靠的是部下的誓死效忠和自發行動,並且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他本人在平叛中只扮演政治吉祥物,非但未發揮任何積極作用,反而試圖走為上計遠避災禍。僥倖得勝絲毫不能掩飾他的昏庸本質。

信佛善詩畫的 宋朝 鐵粉

外交上完全是鴿派

《天龍八部》中接下來的情節,便是蕭峰立功而受封為南院大王,耶律洪基欲使其為先鋒,蓄意南下奪取宋室江山。

耶律洪基道:“兄弟有所不知, 南朝 地廣人稠,物產殷富,如果出了個英主,真要和大遼為敵,咱們是鬥他們不過的。天幸 趙煦 這小子胡作非為,斥逐忠臣,連蘇大鬍子也給他貶斥了。此刻君臣不協,人心不附,當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此時不舉,更待何時?”

耶律洪基大聲道:“我契丹列祖列宗均想將南朝收列版圖,好幾次都是功敗垂成。今日天命攸歸,大功要成於我手。好兄弟,他日我和你君臣名垂青史,那是何等的美事?”

——第49章《敝屣榮華浮雲生死 此身何懼》

而在歷史上,宋遼兩國相互之間的大規模攻伐,高烈度戰爭基本集中於公元979年至1004年這25年之間。

979年, 宋太宗 攻滅北漢、乘勢將兵鋒指向幽雲十六州,揭開了宋遼戰爭的序幕,但在高梁之戰功敗垂成。遼國遂於980年兵犯雁門關等地,被宋軍擊退。

986年,宋朝又主動發起了“雍熙北伐”,三路大軍齊發,結果先勝而後敗。名將“ 楊無敵 ”楊業(楊家將評書中老令公楊繼業的原型)戰歿於陣。

(大司馬按:彼時契丹也多次南侵,但在遂城、滿城、徐河、唐河等戰中都被宋軍大敗,宋遼雙方大致打平,並不存在遼壓制宋的情況。)

宋真宗 即位後,遼國屢次興師犯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事,發生在1004年秋。契丹一代英後 蕭燕燕 揮師南下攻宋,一路告捷推進至黃河岸邊的澶州。

在名相寇準的鼓動下,宋真宗親臨前線督戰,宋兵軍心大振,射殺遼大將蕭撻凜,遼軍因此而氣沮無力再戰。雙方達成“澶淵之盟”,宋透過向遼納歲幣的形式,以金錢換取了和平。

之後一百多年內,兩國邊境相對平穩。雖也發生了“慶曆增幣”( 宋仁宗 時被迫增加歲幣二十萬)和“熙寧劃界”(宋神宗時對遼割地)這樣的外交摩擦,但宋遼之間再未爆發大規模戰事(直至1122年北宋主動伐遼才被打破)。所謂耶律洪基伐宋和兵逼雁門關,不過是金庸先生的藝術創作。

就耶律洪基本人性格來看,他也很大程度上屬於一個“鴿派”。史載耶律洪基精通音律、擅長書畫、愛好詩賦、篤信佛教,特別崇尚漢文化。其歷史形象更接近於梁武帝蕭衍、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這樣的文化皇帝,並非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戰爭狂人。

高度漢化的耶律洪基,甚至成為了大遼對宋朝的頭號粉絲。王稱的《東都史略》記載,應遼國多年來的一再要求,宋御史中丞 張昪 送上了宋仁宗的官方畫像,耶律洪基為此特意穿上禮服,以隆重的禮儀而迎接。

等看到宋仁宗的御容後,耶律洪基“驚肅再拜”,並在之後竟對左右之人表示:“中國之主,天日之表,神異如此,真聖人也。我若生在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侯而已。”

《嵩山文集》的一則記載更為誇張,提到耶律洪基曾花費數百兩白金,鑄成了兩尊佛像,並在佛像的背面刻下這樣的銘文:“願後世生中國。”連大遼皇帝之尊都無法滿足於他,希望來世托胎生為宋朝之人。

待到耶律洪基臨終之際,據《 契丹國志 》記載,他還告誡於繼位的耶律延禧道:“南朝通好歲久,汝性剛,切勿生事。”要求皇位繼承人嚴守與宋朝保持友好往來的和平局面。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歷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不可能侵宋的

以上幾條記載均出於宋人的筆記,是否完全屬實存在一定的爭議。不過自從澶淵之盟之後,尤其是遼道宗時期,兩國確實長期處於罷兵言和的狀態。

至於遼道宗鼓動部將在邊境“打草谷”這種野蠻的掠奪形式。這一切更只能是金庸先生架空時代所創作的小說家言。

寵信奸佞殺妻滅子

令遼國走上不歸路

儘管歷史上的耶律洪基並非野心勃勃、蓄意侵宋之人,但並不能就此斷定他是一位仁厚的帝王。除了前文所述他早期的昏庸行為,在平定“皇太叔之亂”後,遼道宗並未吸取教訓、勵精圖治,反而在昏君之路上駛入了快車道。

耶律乙辛,這位在《遼史·奸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大反派,藉助這場動亂乘機登上了遼國政治舞臺的最前端。

說起耶律乙辛的發跡,也算事出偶然。“皇太叔之亂”爆發前,耶律重元的黨羽忌憚於耶律仁先的賢明,設法將其調至遠離京師的偏遠邊地,以圖為謀亂除去一大障礙。遼道宗對此陰謀毫無察覺,準備批准這一調令。不想耶律乙辛進言道:“仁先舊臣,德冠一時,不宜補外。”

正是耶律乙辛的這番話,阻止了耶律仁先這位日後平叛的頭號功臣被外放,也挽救了遼道宗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叛亂勘平之後,耶律乙辛因功受封為北院樞密使,之後又晉封為魏王。深得道宗寵信的他從此平步青雲,史載“勢震中外,門下饋賂不絕。凡阿順者蒙薦擢,忠直者被斥竄。”

耶律乙辛權勢滔天之際,在遼國甚至流行這樣一句諺語:“寧違敕旨,無違魏王白帖子。”也就是說寧可違背遼道宗這個皇帝的旨意,也千萬不可悖逆耶律乙辛的命令。

日漸長成的皇太子 耶律浚 ,成為了耶律乙辛大權獨攬的最後障礙。為了長期把持朝政,耶律乙辛不惜精心設下毒計,製造“十香詞冤案”誣陷道宗皇后、太子生母 蕭觀音 與伶官偷情,令皇后蒙冤而被賜死;之後又誣告耶律浚預謀弒父自立,令太子被廢為庶人並遭囚禁。耶律乙辛再指使手下將其害死,並且又暗殺了太子妃。

此時的遼道宗,幾乎被耶律乙辛施了魔咒,一再任其妄為。

直到耶律乙辛的魔掌又伸向年僅四歲的皇孫耶律延禧時,在大臣的提醒下,遼道宗才最終察其奸惡,下令將耶律乙辛及其黨羽一併處死。

但皇后和太子的冤死已經無法挽回。早早失去父愛母愛、缺少良好皇室教育的耶律延禧,被心懷愧疚之意的遼道宗指定為皇位繼承人。

1101年正月,享有七十歲高壽、在位長達46年的耶律洪基撒手而去,給遼國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危局,以及那位因不幸的童年遭遇,即位後便放縱享樂、敗壞國事的遼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令蕭峰自盡於雁門關的皇帝,正是大遼帝國的掘墓人|文史宴

金滅遼過程

注:《天龍八部》第16章《昔時因》寫道:“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豐六年五月初七日’。 喬峰 記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幫幫主之日。”喬峰於 宋神宗 元豐六年(1083年)五月初七成為了丐幫幫主。前文又提到喬峰此時已“執掌丐幫八年”,據此推斷,杏子林之變發生於1091年。

之後故事的時間線,蕭峰遇上完顏阿骨打,並就此客居於女真族部落,為阿紫療傷,已是“匆匆數月,冬盡春來……其時已是初夏,冰雪消融……”接下來時間來到這一年的“夏去秋來,阿紫的病又好了幾分……其時秋高氣爽,聞著長草的青氣,甚是暢快。”因此小說中的皇太叔之亂,被設定於1092年秋,比起歷史上所發生的1063年,晚了接近3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