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各位街坊鄰居,鄉里鄉親,今天就讓我為大家講上一講,這古代的"名"文化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名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時光荏苒,古人們發現,單單一個姓氏加名並不能很好的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含義表達出來。

於是,"名"文化應運而生

古人有姓有名亦有自號,出任有官爵,死後有諡號,更有籍貫、郡望等。 在古代,稱呼一個人的方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可以直呼這個人的姓名,或稱呼這個人的字,或稱此人的號,或稱這個人所獲或自己起的諡號,或用姓氏加籍貫來代指這個人,或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或用姓氏加上所在名門望族的名稱來代指,或用官名來代指,或用官爵來直接代替名字,亦或可以用任官之地來代指此人……

那麼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稱呼對方才能很好地表現情緒或者符合理解呢?下面讓我為各位老爺詳細的講講,這每種稱謂方法的區別。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在古代,臣子向朝廷上書諫言,只准用名而不準冠姓的。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第一句話就是“臣密言”可以見得。這個規矩一直到了宋代才有所改變,准許在奏章、呈文上具銜加姓氏。

有意思的是,凡是朝廷對民眾或者高職對下面職務的文書或公開的"告諭"之類的時候,在一長串的品銜下面,只寫姓而不寫名。

而在日常文章或生活中,直呼姓名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自己叫自己的姓名,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這種情況很簡單理解。第二種就是介紹這個人的時候或者為這個人做傳,因為怕有歧義所以將姓名都說出來。第三種呢就是有一些負面的意思,用於稱所厭惡或所輕視的人。

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字"。

古人在剛出生時,父母會先給他取名,而後,在成年以後就會在給孩子取一個“字”。例如,李白字太白,陶淵明字元亮,韓愈字退之。一個人的字和名在內筒含義上是有聯絡的,

一般來講,"字"是用來解釋"名"的含義的。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呼對方的"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所以稱呼他人字運用的比較廣泛,適用範圍也相對較廣。

"號"又可叫做別號或表號。

“號”相對於“名”與“字”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自己給自己起的一個稱呼,而後兩者是由父親或尊長起的。

因為是自己給自己起的,所以往往"號"中蘊含的情感會更加濃重,更加能體現出自己的志趣或者對於某種事情的情感。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號”體現的情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

那麼杜甫為什麼自稱少陵野老呢?少陵野老的少陵是地名,杜甫在長安定居時,一度住在少陵,野老則包含了杜甫對於自己年老卻一事無成,到現在也無依無靠的嘲諷,所以自號少陵野老。

稱呼對方的號可以很好的表現出對這個人的尊敬。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這四種方式的出現大致相似,都是因為在某些時候稱呼對方的名、字、號都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對對方的尊敬的,這時候就會用上面這四種方式來稱呼對方。當然,諡號中有一種情況是惡諡,小子我會在後文為大家說明。

首先,給各位老爺講一下稱呼官爵。官爵的內容包括官地、官職、勳位和封號。

像陳寔因為在太丘做過一段時間的縣令,所以在《世說新語》中就被稱為陳太丘。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的標題中,所說的謝中書就是稱官職的例子。

這裡的謝中書是指謝薇,他曾任中書鴻臚。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中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說說這稱郡望。

先說說這郡望是什麼。在南北朝時期,每郡的顯貴家族就被稱之為郡望,也可叫做"地望"。就是現在俗稱的名門望族。

就拿韓愈為例,韓愈

是河內河陽人(現在的河南孟縣),但是昌黎韓氏在唐朝是名門望族,所以韓愈會以“韓昌齡”自居,後人也稱韓愈為韓昌齡。這種以望族自稱或稱呼他人的,會更多地表現出,對這個家族的尊敬或者對自己家族的驕傲歸屬感。

稱籍貫就是從稱望族中脫胎而來的。

稱籍貫也是對人的一種尊稱,例如我們往往稱呼孟浩然為孟襄陽。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也有用這種稱呼方法來諷刺人的。清末就有一副對聯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其中宰相合肥就是代指李鴻(安徽合肥人)。

在最後為大家講講這個稱諡號。

諡號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有的,只有古代王侯將相,高官大臣或著名文人在死後,朝廷按照當時的道德標準,總結其一生所作所為,而後才會給予的一個稱號。

諡號是一種歿後殊榮,表示後人對於已故之人的某種評價。諡號一般來講是正面的評價,如歐陽修諡號文忠,後人稱其為歐陽文忠。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惡諡。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惡諡就是大奸臣秦儈,被後人稱繆醜。

隨著時間的推移,諡號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情況。

有一些生前有名望的文人,在死後親友會為其議定諡號,因為不是朝廷公定的,所以稱之其

"私諡"。

私諡的歷史雖說是後出現的,但是依舊歷史悠久,其始於東漢中期,在宋代呈現鼎盛之勢。大家熟知的陶淵明,就有私溢“靖節徵士”。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可能各位爺在看到這種稱呼方式的時候有些許懵,但是不要緊,讓小的給你們說一說,你就會明白怎麼回事。

這種稱呼方式多見於唐詩宋詞中,其中所言的"家中"也不是咱們正常思維中的同父所生的兄弟排名,而是用同曾祖兄弟長幼次序來排名。

舉個例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這裡讓我為各位老爺補充一點,家中排名的區分有一個小眾的方法,就是伯仲季,像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有一句“群季俊秀,皆為惠連”,這句話中的“季”就是伯仲季的一種用法,在文中代指弟弟。

以行第官職連稱的情況也頗多,例如有的人就有杜二拾遺來代指杜甫,在韓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中,張十八員外就是代指張籍。

這兩種稱呼的出現,其實更多地是為了在一篇文章中,用更多的稱呼方式來區分作者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感,

你看在《遊褒禪山記》中有一段話"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第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者為表尊敬寫名、字的同時兼帶籍貫,後兩者平輩先寫與作者關係再加名、字。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稱小名或特定的姓的並舉

各位老爺,這古代叫別人小名跟現在叫所代表的意思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小名"又稱為"小字"或"乳名"。在古代稱對方的小名常用表示蔑視,只有少數是因為關係近喚起暱稱。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劉邦小名劉季,前面為各位老爺說過,這季是家中排名第三,弟弟的意思。所以在《高祖還鄉》一文中直呼劉邦為劉三,也透露出作者對劉邦這個人的蔑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上學時就學過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兩句中,前一句所說的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而後一句所說的佛狸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

下面再讓我為你叨咕叨咕什麼事特定的姓的並舉

。這麼直說你可能不太明白,但是我舉個例子你肯定能馬上反應過來。這特定的姓的並舉來指代人最被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李杜”代指李白杜甫,還有與這個類似的“小李杜”是指杜牧和李商隱。上面兩個例子是特定的不同姓的並舉,與之相對的還有特定的同姓並舉。同姓特指也有被大家所熟知的,像“老蘇、大蘇、小蘇”分別指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其實在古代,不僅僅有特定的姓的並舉來代指某些人,還有特定的名來代指某些人的情況,典型的例子就是"良平"指的就是張亮、陳平。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在中華璀璨的歷史中,每一個文化的出現與繁榮都是無數代文人墨客的辛勤澆灌的結果。

中國的"名"文明不僅僅在於今天所講的各種稱謂的區別,一種文化其實更多地是在於其中所包含的,歷經千年所沉澱下來的情感。

所以各位老爺如果想更多地去了解與感悟一種文化,更需要的是去使用它,更近距離的去接觸文化,就從給自己起一個自號怎麼樣?

今天為各位老爺講的就這些了,小的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