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夏禹立國之初

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或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或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西古城)。又一說,夏朝最初建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縣郜城鎮),後又遷往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則夏朝統治的中心區在今山西西南部的汾河流域和河南西部的洛河、伊河、穎河流域地帶。以此為中心,夏朝所能夠控制的地域,止於黃河中、下游的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南部和山東等地,亦即中原,初形成的華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這是因為部落與部落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此萬邦即眾多的氏族、部落

禹死後,其子啟乃廢禪讓為帝位世襲,他召集聯盟集體內的各部落酋長在鈞臺(或作夏臺,在今河南禹州市北門外)宴會,宣佈自己襲父職為帝。與夏同為姒姓的有扈氏(在今陝西戶縣)近親部落以及那些亞近親或遠親的部落因此而反對。有扈氏也反對夏啟不經過公選而襲帝位。於是啟伐之,大戰於甘(有扈氏南郊地名),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逐滅有扈氏。天下鹹朝。《史記·夏本紀》說,夏禹,夏啟獲帝位(即天子位),都得到諸侯的共朝。這些諸侯乃各部落酋長,在夏朝建立之時,他們仍舊領有自己原來的部落而為諸侯。夏啟把帝位改為世襲之時,一些諸侯擁護,以有扈氏為代表的另一些諸侯則反對,夏啟鎮壓了有扈氏的反抗之後,其餘反對的部落就不敢反抗了。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夏啟便使帝位世襲的制度

《尚書·夏書·禹貢》把夏朝統治區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5個區域,在不同地區徵收不同的賦稅、勞役,並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甸服是夏帝畿內之地。即夏帝的直轄領地,以夏后氏為主的貴族和平民都集中在這一地域範圍內。這一地域範圍是以帝都為中心,其外四面皆五百里也。甸服之外又二百里侯服,宋人蔡沈《注》說:侯服者,侯國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這裡是夏后氏近親部落諸侯的領地,在這一地域範圍內,與夏后氏為近親的六國(大部落)、小國(小部落)都分別各有領地。侯服之外,又五百里綏服。在綏服之內,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對此,蔡沈《注》說:綏,安也,謂這綏者,漸遠王畿而取撫安之義。侯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綏服內取王城

(按帝都城)千里,外取荒服千里,介於內外之間,故以內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里奮武衛,文以治內,武以治外,聖人所以嚴華夏之辨者如此。此分綏服五百里為二等也’。顯然,甸服、侯服、綏服內的各氏族、部落都是夏后氏—51—的近親或亞近親,他們已經相對穩定地凝聚形成了華夏族。綏服之外,又五百里要服。在要服的範圍內,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蔡沈《注》說:要服去王畿已遠,皆夷狄之地,其文法略於中國(中按,此蓋指甸服、侯服、綏服之內的華夏族諸侯國),謂這要者,取要約之義特羈縻之而已。綏服外又各五百里也。蔡,放也……流放罪人於此也。此分要服五百里而為二等也。即要服是與華夏族為亞近親的夷狄之地。他們與形成華夏族的部分與有親屬關係,但落後於已經形成華夏族的部分,被視為夷狄。他們的部落也在夏朝的統治區內,夏朝廷和他們訂立約法,羈縻之而已。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史記·夏本紀·集解》

說:要束以文教’。寧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要服之外,又五百里荒服。在荒服的範圍內,又三百里蠻,二百里流。蔡沈《注》說:荒服去王畿益遠,而經略之者,視要服為尤略也。以其荒野,故謂之荒服。要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流,流放罪人之地。則三百里蠻為蠻族聚居區。《史記·夏本紀·集解》說:政教荒忽,因其故谷而治之;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是荒服人被統治的蠻族,夏朝對其統治,較之要服人的部分更為鬆弛。蔡沈《注》說:今按,每服五百里,五服是二千五百里,南、北、東、西相距五千裡。

不同的統治方式

在甸服、侯服、綏服的地域內,是已經形成而相對穩定的華夏民族的聚居區:要服、荒服之內則主要是蠻、夷、戎、狄,與華夏族是遠親部落集體,過去與華夏族有聯絡,所以能夠被納入夏朝的統治範圍內。他們一般落後於華夏族,所以夏朝對他們採取與對華夏族人民不同的統治方式。即因其故俗而治之。保留其內部原有的政治、經濟結構不變。這些民族是:東夷中有淮水流域的淮夷、徐夷;西部西戎中也有一部分納入了夏朝的統治之內;南方則苗、蠻中有一部分也在夏朝的統治區內。看來只是北狄中還沒有部落接受夏朝的統治。

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舊有的原始氏族部落界限還沒有被完全破壞

結語:

在它的疆域內,除了主體的華夏族之外,還有一些與華夏族相近或不同的民族群體,這些民族群體尚示華夏化。夏朝領域以外,還存在眾多民族群體。這些境外民族群體,有的與夏朝有或多或少的聯絡,有的則經常侵擾夏朝的邊境,即所謂蠻夷猾夏者也。夏朝自啟十二傳至孔甲。自孔甲以來,諸侯多畔夏。華夏族內部展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孔甲又三傳至帝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