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正大光明,反過來讀光明正大,這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作風正直、為人處世正派、心懷坦白,聽著非常偏向口語化,但其實,正大光明這詞,背後還有一段少為人知的故事。

在故宮乾清宮正殿,懸掛著“正大光明”匾額,那是清朝時期懸掛於此,清朝大家也瞭解,作為貫穿古代以及近代的一個特殊朝代,其特殊的歷史意義,以及影視的不斷渲染,也為“正大光明”的匾額蒙上一層迷霧。

在電臺廣西衛視時,曾有一學識性的節目問道:故宮“正大光明”的匾額是誰書寫的,結果在場選手卻無一人答對。

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迷霧,這幾乎成為清王朝標誌的匾額背後的故事。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故宮乾清宮的匾額“正大光明”,是順治帝御筆親書的。

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緣由,以及匾額背後的故事,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清朝的部分皇帝,清朝最早的兩位皇帝我們這裡不提及,第三位皇帝是清世祖順治帝,而後是順治帝的兒子康熙帝,接下來是雍正帝、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帝。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個片段是康熙帝怒斥群臣,隨後命人掛上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額,這誤導了許多電視機前的小夥伴,以為正大光明是康熙帝寫的。

康熙帝在朝期間,正大光明四字,並不是他御筆親書的,而是康熙帝他爹順治帝所寫

,但原跡藏於故宮的御書處,康熙帝則是摹勒上石。

何為摹勒上石,就是康熙帝將順治帝所寫的原跡,背面以硃砂等,依照原跡勾勒出輪廓,然後復刻於石頭或者是木頭上,再以數層紙放於摹紙上,以石均勻的砑磨,使得硃砂等粘於面上,這種方法,也得以儲存順治帝的原跡。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而現在故宮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康熙帝摹勒上石的嗎?實際上還不是。天災人禍,就算是故宮,也無法避免。

據記載,至今六百多年間,故宮就發生過火災就接近一百起,這讓人觸目驚心,故宮火災遠超其他地區,頻發的原因也眾說紛紛。

而正大光明匾額,在經過康熙帝摹勒上石之後懸掛於正殿,而後經歷了雍正帝、乾隆帝到了嘉慶帝,即嘉慶朝,在嘉慶二年,曾發生過嚴重的火災,乾清宮毀於火災,在烈火之下,正大光明匾額化為灰燼,而後嘉慶帝命人重新臨摹。現在故宮所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應當是嘉慶帝時所制。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匾額,是古代建築的標誌性之一,部分小夥伴可能不熟悉,匾額通常懸掛於門的正上方或屋簷之下,有點像我們現在門口對聯的橫幅。

在電視古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店鋪之間的恩怨,往往會想盡辦法拆掉對方的匾額,因為匾額,就相當於人類的名字、建築的靈魂。

正大光明的匾額,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我們現在去到乾清宮,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舉目瞻望富麗堂皇的宮殿,可以看到正殿中高掛著一塊巨大的印有“正大光明”的匾額。匾額壁是黑的,字是金的,雄渾有力的四個大字——正大光明,讓遙望者也能感受到一股正氣。

正大光明,最開始出自於《周易》,

“大者,壯也,而天地之情可見也。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譯為要想皇位穩固,必須效法天地,順應人情,統治是正大光明的。

當時,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開明的統治如若未英年早逝,必定是一代霸主,正大光明正是體現了他的統治思想,於是御筆親書,寫下正大光明,順治帝要求自己,包括後來的皇帝,做事一定要正大光明,儘管後來清朝不斷地衰敗最終走向滅亡,但正大光明匾額一直懸掛於此。

我們到乾清宮,看到的“正大光明”匾額,電視劇、網路上的圖片,字型都是金色的,其實並不是。

正大光明四字,是白色的,只是其三百多年的歷史,見證了清朝的興衰,字型也由一開始的白色,被時間的長河化為金色,

儘管如此,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何況是正大光明匾額,其依舊氣勢如虹。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馬未都在節目中為我們講解到,正大光明匾額,背後還藏有秘密建儲的故事。建儲,其實就是立皇太子,確定未來皇位的繼承人。

縱看中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獨特的地方,一開始建儲大部分都是選擇嫡長子,若發生意外嫡長子辭世則選擇嫡次子這樣一個順序,這樣的做法使得出生便明確了皇位的繼承人,而後隨著王朝更迭,不再採用這種方法但是依舊是公開建儲。

這樣還是一早就明確的給出了誰是皇位繼承人,這種建儲,使得太子間競爭激烈,鬥爭殘酷。

在秦朝時,秦始皇嬴政一辭世,小兒子胡亥便串通宦官趙高以及丞相李斯等,竊取了皇位的繼承權,並且偽造遺詔迫使皇太子自殺。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而他在登基之後,由於他的做法是篡權,並不是名正言順的登基,則擔心其他皇子不服,也以他的這種方式搶奪帝位。為了解決後患,便將兄弟姐妹全部都殺死。

就是歷史上一代的明主的唐太宗,也是透過政變奪取到皇位的。

當出現皇帝起,皇位繼承的鬥爭便從未停止過,古裝電視劇已為我們很好的演繹出皇位的爭奪到底有多殘酷。

而到了清朝,康熙去世後,雍正作為勢力較強的太子,在皇位爭奪中佔據上風,成功稱帝,成為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三位皇帝。

雍正帝也是過來人,明白皇位爭奪有多殘酷,為了避免後世皇室間,為了爭奪帝位而再次發生骨肉相殘的事件,

雍正帝改變了公開建儲的方式,設立了秘密建儲制度,而建儲的旨意便是藏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秘密建儲,就是由皇帝親自秘密寫儲君旨意,一共是相同的兩份,一份由皇帝自己藏匿起來,另外一份則裝在匣子中,匣子存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等到皇帝他日辭世,在所有大臣共同見證下,建儲的旨意便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與另外一份旨意一起公開於眾,相互對證而後生效。

並且在當時,旨意的寫法,是採用漢字加滿文的寫法,想要在旨意上新增筆畫以達偷天換日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為滿文不比漢字,是沒有橫豎撇捺的筆畫,有點類似現在的俄文。

不得不說,雍正確實是一位明君,設立的秘密建儲制度,使得清朝後面的皇位接班人,變得較為簡單易行,而不會像過去一樣鬥爭慘烈。

秘密建儲,旨意置於正大光明匾額後,正大光明四個大字,彷彿變成了秘密建儲的靈魂:

宏正極大、公正無私

故宮匾額"正大光明"是誰寫的馬未都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在雍正帝設立秘密建儲制度後,乾隆是第一個以秘密建儲的方式登帝的人,上位順利。乾隆過後,嘉慶帝也是以此方式登基。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皇帝中,秘密建儲的意義卻不是很大了。

嘉慶帝共生五子,第一個孩子在很早就夭折了,於是剩四子,相比起嘉慶的老爸乾隆,生了十七子,少的不是一丁半點。而到了咸豐皇帝,則僅有一子,在咸豐皇帝還未立儲時,就因病辭世了。

咸豐帝是清朝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而咸豐帝過後,清朝的統治已經一蹶不振,開始走向滅亡了,再加上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同時同治帝以及接下來的光緒帝,都沒有兒子,這種秘密建儲制度已然失去了其意義而自行廢除了。

如今,正大光明匾額仍高掛於乾清宮前,這件歷史文物,見證了清朝的繁華興盛與落寞退場,時間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跡,重溫了正大光明匾額背後秘密建儲制度的歷史事,也讓我們再次見證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