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南薰殿始建於明代,是位於武英殿西南的一所獨立院落。殿內木構及彩繪均是明朝遺物,十分珍貴。殿面闊5間,殿內明、次間各設硃紅漆木閣,分五層,奉歷代帝王像。殿東室奉歷代皇后像,西室藏明代帝后冊寶。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影象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影象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影象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影象。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中國臺灣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餘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該畫全圖近乎三公尺,仰頭才能瞻仰唐太宗面容,巨大的身形創造出令人難以忽視的威儀。不過唐太宗袍服上的團龍造型較接近明代式樣。推測此軸與其他同樣尺寸的帝王像、功臣像,為明代祭祀歷代帝王賢臣的系列之作,曾一起懸掛,以供敬仰。屬於後世畫家對著名君王的想象之作。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翻看這次展出的歷代帝王后像,可以發現,每一個帝王后都端坐在龍床之上,或是翩翩而立,或是在護衛隊中輕泛龍舟,他們表情肅穆,目光如炬。雖然從唐到明帝王均為端坐或站立,但姿勢依舊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北宋仁宗趙禎頭戴平腳幞頭,穿著素色紅袍,乍看頗為樸素。不過由領口與袖口露出金色細紋的內裳,以及樣式華麗的椅披、踏墊,可以感受到華貴之物對他不過是生活的消耗品,展現著屬於權力頂峰的奢華日常。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除了宋繪《夏禹王立像》中,大禹手持圭板,手部裸露在外。宋代帝王的手部均掩於寬服之下,腳部也僅露出鞋的一角。身體的姿態被掩蓋,寬袍大袖烘托出健碩的軀體,給人一種深不可測、難以捉摸之感。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本幅描繪明太祖晚年樣貌。雖然鬚髮盡白,眼周、嘴角肌肉鬆弛,但眉型、頰上留些小須等特徵,與中壯年《明太祖坐像》相當類似。兩作細至鬚髮均排列整齊、弧度完美,必為宮廷畫家恭謹繪製的忠實肖像。與“醜像”相比,可感受到帝后真實的相貌,反不如奇怪的五官,更能滿足民眾對最高統治者特殊性的想象。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就端坐姿勢而言,明代帝王的坐姿較宋代有所變化。宋代雙腿併攏,形態雖也十分威嚴,但畫像似乎亦想營造謙遜之感,而從此次展出的明代帝王全身像來看,有些明帝的雙腿都呈分開狀,他們一手扶腰帶,另外一手放在腿上,溫文謙恭的成分消失不見,別有一種威武氣勢。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坐像揭開了明代帝后採“全正面像”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換上更正式、更具象徵性的袞服,營造端坐廟堂,臨朝聽政的姿態與氣勢。端重不可親,威武不可犯,也許是權力的一種形狀。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雖然龍歷來被認為是皇權的象徵,但並不貫穿於整個“王權史”,在先秦時代夏禹的“專用紋章”是日、月、三星紋樣。

這件宋代宮廷畫家馬麟所繪的《夏禹王立像》,大禹頭戴九旒冕,袍服上露出帝王才能使用的“日”“月”“三星”等紋章,垂至地面的下裳開張,讓執圭的大禹顯得格外修長端重。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在宋英宗、宋仁宗等宋代帝王的服飾紋章中,服飾主體部分還是紅、白等純色,乍看非常樸素,但紅色窄袖內裡,滿布金線細密織成的團龍紋樣,黑色的靴面裝飾著許多圓點花樣,雖低調但仍掩不住華貴氣息。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畫中皇帝架鷹,騎馬出獵。人物雖小,仍然細細描繪袍上龍紋。描金箭筒口沿圈以貂鼠,點綴繽紛的綠色馬具,呈現御用物品的奢華講究。本幅題簽為“明宣宗像”,畫幅左方浮帖“宣德行樂”小黃箋。然對比明代皇帝眉形與鬍鬚等特徵,他更可能為明憲宗。明憲宗對於描繪記錄自己的生活顯然極有興趣,存世仍有數件《行樂圖》可供參考。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明宣宗是明英宗的父親,明英宗又是明憲宗的父親,祖孫三代面貌頗為相似。比對這三位明代皇帝眉形與鬍鬚等特徵,你覺得“馬上像”的主角,更接近哪位皇帝相貌?

明代的龍紋樣增多,所佔面積也越來越大。《明宣宗坐像》中胸前、肩部團龍紋樣,周身遊雲紋飾,連坐具以下的地毯也佈滿了團龍紋樣;《明仁宗坐像》中,仁宗的服飾雖然低調了一些,下襬沒有了遊雲圖案,但地毯上的“雙龍戲珠”依舊十分搶眼。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明孝宗身著龍袍,像是在正在朝堂上聽政,坐在精雕細琢的寶座中,背後矗立巨大屏風,地面鋪上華麗織毯,整個人淹沒在眼花繚亂中。畫上除了近五十隻五爪龍紋以外,袍服上的“十二章”,象徵著天子的各種品德。

而歷代帝王后畫像中龍式紋樣的不斷增多、擴大,也許也意味著權力在主體身上的不斷膨脹,這可能也是權力的一種特性。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如果宋明等中原政權可以仰仗專有的服飾紋樣、威武的坐姿來表現擁有的權力,那從蒙古一路南下佔領中原的元朝政權,並不在儒家文化體系中。那麼,他/她們如何在影象中彰顯自己跨種族、跨地域的權力?答案就在畫法上。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元代帝后雖僅存半身像,仍清楚可見穿戴蒙古傳統的冠服式樣,在歷代帝后服制中獨具一格,十分容易辨識。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文宗的畫像均是暖帽下露出小片發茬,耳後垂下三環髮辮,是蒙古族通用的髮型。身上的袍子也不見華麗裝飾,似乎並無特殊之處。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此像主要利用顏料明暗表現五官起伏,是尼泊爾畫家的技法。採用非漢傳統的畫法,維持原生民族的裝扮,顯現出跨地域、跨種族的共主才會擁有的強大權力。奢華的服飾這一點在帝后像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畫上只顯示出半側面的龍鳳花釵冠,到底用小珍珠做了多少條龍、鳳和仙女呢?據說龍有9條,鳳有4條,仙女十五位。

皇后袍服上常見一對對的雉雞紋。據說雉雞“雌雄相守而不犯分”,因此可以象徵皇后具有的堅貞、守分的婦德。

宋代帝后像也是這種“低調華貴”氣質。宋宣祖後著淡黃色外袍,小珍珠滾邊鳳紋霞披,織著花樣的半透明裙襬拖出畫外。而北宋末延續至南宋皇后坐像標準形態的宋光祖後也是著深藍色褘衣,上綴五彩雉雞紋。頭冠十分華麗,大小珍珠編成龍鳳花釵冠、面飾珠鈿。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因為畫面右上方“英宗皇帝后”的題簽,我們大概知道她是英宗的皇后。不過,即便沒有題簽的幫助,透過她頭上的“姑姑冠”,以及她身上穿著華貴的金線織物,也可以推測出她是已婚的貴族婦女。帝后真實形貌,後世無法確認,也不一定那麼重要。他們位於權力頂峰的身份與象徵性,才是受到描繪與保藏的關鍵。

元英宗皇后袍服中間一道紅絲金底的邊飾,上方有羽翅,下方可見銜著某物的鳥喙。畫家應是寫實描繪了當時流行的織金圖樣。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元代帝后雖然穿著帶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但亦是十分華麗。此次展出的四幅後像,額前紅帛除了正紅,還有少見的半透明羅紗材質,姑姑冠的冠面以多彩寶石與珍珠排列成花蝶等圖案,冠頂飾五色翎毛,身上織金錦袍多樣顏色,展現蒙元皇室奢華富足的物質生活。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明代帝后的服飾延續了宋代特色, 頭冠珍珠增多,服飾上也出現了大片的龍樣紋飾。奢華服飾折射出的鉅額財富,也許是權力的另一種形狀。那麼,你覺得在這些畫像中,還體現出權力的那些形狀?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重要影象的集中展出,其中有最完備的宋代帝后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