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花木蘭是本姓木蘭的鮮卑姑娘,在大漠黃沙中輾轉萬里征戰十年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上映後,普遍反映口碑一般,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對《木蘭辭》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理解不夠到位,其東方元素的展示流於迪士尼的常規形式,了無新意。

《木蘭辭》可算是最著名的北朝民歌,從詩歌內容看,能確定它的產生時間在西晉“五胡亂華”以後。至於它產生的時代下限,應是在南朝陳以前。因為南朝智匠(梁陳之間人)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

一、木蘭是姓不是名

花木蘭是本姓木蘭的鮮卑姑娘,在大漠黃沙中輾轉萬里征戰十年

我們從“木蘭”這個詞入手,來展開《木蘭辭》這首詩的歷史背景介紹。

“木蘭”不是花木蘭的名字嗎?其實不是。事實上,《木蘭辭》裡從來沒有提到木蘭姓花,顯然,這個姓是後人給安上去的。

在《古今樂錄》中,智匠則明確說“木蘭,不知名。”

智匠生活的梁陳時代,離《木蘭辭》的時代並不遠。他既然說“木蘭不知名”,那就是真的不知名了。

另外,這句話還透露了一個資訊:木蘭是姓,不是名。

其實,木蘭是鮮卑人的複姓。鮮卑語如今早已失傳了,但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還是從零星史料中考證出,北魏拓跋鮮卑政權“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中,就有一支木蘭部。木蘭是鮮卑語“umran”的漢音轉譯,意思是“富裕”。

後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鮮卑複姓都改成了漢姓,木蘭這個鮮卑姓變成哪個漢姓,那就不得而知了。

二、木蘭是一位鮮卑姑娘

花木蘭是本姓木蘭的鮮卑姑娘,在大漠黃沙中輾轉萬里征戰十年

所以,木蘭是一位鮮卑姑娘,不是漢人。

詩歌的整體背景描述,也大體符合北魏拓跋鮮卑政權進入中原之初的歷史情景。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鮮卑,原本是在大興安嶺一帶遊牧的東北亞漁獵民族,後來隨著塞北民族大舉進入中原的浪潮南下。

登國元年(386年)正月,拓跋部酋長拓跋珪會合部落民眾,在牛川(內蒙涼城縣北牛家川)稱王,這是北魏政權的正式開始。在此之前,拓跋珪的祖父什翼鍵建立過一個代國,結果被前秦苻堅給滅了。

拓跋珪建國後,拓跋鮮卑繼續南下進入晉北,定都在了平城(大同),然後開啟了農耕定居生活、逐漸漢化的歷史程序。拓跋珪很重視黃河河套地區的農業,先後十次到陰山巡視,並多次頒發詔書勸課農桑,促使鮮卑民族儘早改變遊牧生活方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反映的就是這一歷史現實。

三、替父從軍:南朝漢人很難想象的北朝女性英姿

花木蘭是本姓木蘭的鮮卑姑娘,在大漠黃沙中輾轉萬里征戰十年

木蘭經歷的戰爭,應該就是拓跋鮮卑對塞北遊牧民族——柔然的戰爭,發生於北魏平城時代,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啟動改革之前。

柔然,本是“鮮卑別部”,被拓跋鮮卑蔑稱為“蠕蠕”,《北史·蠕蠕傳》中說,“北魏統治者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

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成為盛極一時的塞北霸主,隨即不斷南下侵擾北魏。北魏建國之初,一直在忙於統一中國北方,面對柔然的侵擾,最初也只能像當年中原漢人政權抵禦他們一樣,採取戰略防禦姿態。

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柔然六萬鐵騎侵“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把北魏在塞北的老巢給端了。15歲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震怒,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救援。

按照草原舊俗,部落首領動員戰爭,各分支部落都有出人服兵役的義務。《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是形容軍情緊急,徵兵文書接踵而至。當然,這裡的“十二”是泛指,並不是真的恰好有十二卷軍書。

父親年邁、家無兄長,木蘭替父從軍成了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這在南朝漢人政權中是不可想象的,但鮮卑女子普遍習武。且不乏弓馬嫻熟者。另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雲:“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這首北朝民歌描繪了一位名叫李雍容的奇女子,她挽著裙裾躍身上馬,像狂風捲草蓬一樣疾馳而去。在馬背上閃轉騰挪,左右開弓,箭無虛發。

四、那場大漠黃沙間的十年血戰

花木蘭是本姓木蘭的鮮卑姑娘,在大漠黃沙中輾轉萬里征戰十年

然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反映的是遊牧民族傳統習俗,北魏州鎮戍兵要求資糧、裝備自帶。因此,木蘭替父出征,必須自備馬匹、鞍韉、轡頭、長鞭這些裝備,還要自備乾糧。

接下來就是“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了,木蘭清晨辭別父母,辛苦奔波一天,晚上就趕到了黃河邊宿營。歷史上,424年北魏對柔然的這場防禦反擊戰爭,軍力主要集結地在北魏北方六鎮的武川鎮、撫冥鎮。這也就是說,木蘭的故鄉,大體在距離這兩鎮一天之內馬力能到的地方。

武川鎮、撫冥鎮之間最著名的地理座標是參合陂,拓跋珪擊潰宿敵後燕主力的龍興之地。

此戰,柔然依仗人多,將趕來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竟包圍達五十餘重。起初,北魏將士十分恐懼。但是拓跋燾無所畏懼,一直和士兵一起穿行於矢石之間,身邊的人不時有倒下的,而皇帝神色自若。這使得北魏將士士氣大振。在射殺柔然大將之後,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將柔然軍攪得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五年之後,北魏從統一北方的戰爭中騰出手來,準備一舉解決柔然。司徒長孫翰另率一路走西道,拓跋燾親自統領一路走東道,向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過大漠,合擊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這黑山,就是“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的黑山。

五月,拓跋燾領軍抵達漠南,在這裡丟掉輜重,以輕騎兼馬——也就是一人兩匹馬,奔襲柔然。柔然沒有任何準備,很快被殺得丟盔棄甲,然後“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連可汗大檀也逃得不知去向了。

大勝之後,拓跋燾並沒有收兵,而是繼續在“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的範圍內清剿柔然殘部。正如《木蘭辭》中描述的那樣,北魏將士轉戰千里,經常枕戈待旦,辛苦異常。這就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又過了四年,大檀的兒子吳提遣使請和,娶北魏西海公主為妻,並進妹妹為太武帝夫人。

雖然北魏軍沒有擒獲大檀,但柔然就此一蹶不振,不久就分崩離析,大檀連氣帶急病死了。

從始光二年拓跋燾率軍親征,到延和三年(434年)吳提遣使朝貢,這期間,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這正是木蘭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反映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