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漢字造字法有六種,基本的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象形字比較好判斷,指事字和會意字卻常被人誤解。“正”是一個指事字,從一從止。有的人就覺得“武”跟“正”相同,從戈從止,也是一個指事字。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古時武鬥的武士

這種判斷當然是不準確的,“正”的“一”是“止”的目標。並不是“一”的含義,而是目標的抽象符號。正,表示向著目標“一”不偏不倚地走過去,所以為“正”。而“武”的“戈”和“止”則都是獨體字,都有自己的含義。武,就取“戈”和“止”的會合之意,也就是運動的兵器所表現出來的含義。

這個“戈”不管是用來狩獵,還是用來禦敵。運動的兵器,當然是最勇猛,最猛烈的。狩獵場上,或者戰場上舞動的有長柄的格殺器械,這就是“武”字的本義。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武字的現代寫法

但是,有人說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不是這麼說的,他說“止戈為武”。不錯,他是借用了《左傳》中楚莊王的一句話,“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有一次楚軍戰勝,輜重到達邲地,要在衡雍駐紮。楚莊王的一個臣下潘黨建議楚莊王在衡雍建築軍營,把敵人的屍首建一個大墳堆。他說,聽人說戰勝了敵人一定要有紀念物留給子孫看,讓他們記著這些武功。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衝鋒陷陣的持戈武士

楚莊王才說:“你只知道這些,還有你不知道的。說起文字,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武功是要制止干戈,而不是紀念殺戮。”

這句“止戈為武”後來被許慎寫進了《說文解字》。從此也就改變了“武”的本質,使“武”字“拿起兵器”的含義,誤讀為“放下武器”的含義。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武的甲骨文中的止都是腳趾向上的

武士、武警、武林、武力、武器、武術、武裝、武打,練武、動武、尚武、威武、窮兵黷武,這所有的“武”字,都有一個共同的含義:勇猛,猛烈,或與軍事、用於搏鬥的技術有關。放下武器,還能有勇猛、猛烈的意思嗎?

楚莊王的解釋是出離了漢字造字的本義,上升到道義的高度。人們不一樣戰爭,動用武力都是迫不得已。如果夢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是最理想的結局。這樣解讀漢字,原本不應該用作訓詁使用。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止的甲骨文寫法

“武”字作為會意字,是由“戈”和“止”組成的。止的本義是足,因為足可以帶著身體移動,也就有了引申意:出,往。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運動的含義。

也有人說,“武”下面的“止”是“足”的含義,這也不是很準確。因為“足”是連著腿的,所以足比止多了一個“口”。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武字的篆書寫法

雖然“止”後來也引申出了“至”“到”和“停止”的含義,如果真是取放下兵器,停止戰爭之意就不會把止放在戈的下面,應該放在上面或者前面才對啊。從甲骨文看,武就是扛著兵器向前的那種威武的樣子。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足的甲骨文寫法

武字放下兵器,便失去了勇猛、猛烈的本義,已經成了另一個字了!而人們慣於望文生義,認為字的各部分含義就是時下常用的含義,不去探究它的本源。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一個腳趾的概括形狀。

腳趾向上,表示向前走,腳趾向下,表示向後退。在“武”字中,止就是向上的,這代表“戈”是向前衝鋒陷陣的,並不是化干戈為玉帛的退出戰爭。

都說"止戈為武",到底"武"是放下武器,還是拿起武器呢

退的甲骨文中止的腳趾是向下的

上面這些是“退”字的甲骨文寫法,其中的“止”就是向下的。這也可以說明,“止戈為武”的含義應該是:向前衝鋒陷陣的戈,才是武。

楚莊王應該就是第一個望文生義的人,可惜,到現在,“武”也沒有停止戰爭的含義,反而一直有發動戰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