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嘉慶年間,通州城外大道上,一個乞丐凍死雪中,這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當地官員檢視他的屍體時,在他的懷中發現了一首詩。詩云: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詩寫得很是不俗,官員被詩感動,找了塊地,把乞丐葬了,因為不知道他是什麼人,於是他墓上就寫‘’通州詩丐之墓‘’。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通州詩丐‘’的這首詩,是現在網上最流傳最廣的‘’絕命詩‘’之一,然而,‘’通州詩丐‘’姓甚名誰,無人知道。網上關於所謂‘’通州詩丐‘’的故事,版本眾多,內容紛亂,大家都是開篇一首詩,故事全靠編。今天這篇文章,我將透過古籍檢索,考證‘’通州詩丐‘’其人其事,並透過找到的材料,還原出‘’詩丐‘’真實的生平事蹟。

一、‘’通州詩丐‘’考

透過古籍檢索,發現‘’通州詩丐‘’的記載,最早出現《崇川咫聞錄》一書中。

《崇川咫聞錄》是清代徐縉、楊廷編輯的一本地方誌。在道光十年(1830)刻本《崇川咫聞錄》第十二卷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金陵太平門外,有乞丐薨於道,官往相驗,懷中得詩一首,雲:‘賦性生來是野流,手持竹杖過通州。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而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未休。’方伯閔公聞之,掩埋其棺,並立碑以表之曰:‘通州詩丐’之墓。(《隨園詩話補遺》)‘’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崇川咫聞錄》第十二卷;(清)徐縉、楊廷輯;道光十年(1830)刻本

這段記載中的詩,跟網上‘’通州詩丐‘’的詩完全一樣,可知網傳‘’通州詩丐‘’的詩就是來自這裡。不過,‘’通州詩丐‘’不是死在通州,而是死在金陵,叫‘’通州詩丐‘’是因為他的詩中有通州這個地名。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段記錄的最後,用小字標明這段記錄是引自《隨園詩話補遺》,不過今天的《隨園詩話補遺》中,並沒有這段文字。因為《隨園詩話》的版本複雜,有可能《崇川咫聞錄》的編者,確實在某個版本的《隨園詩話》中,看到過這段記載,因而摘錄於《崇川咫聞錄》中。

這段記載的內容資訊量太少,為了能找到‘’通州詩丐‘’更多資訊,我將目光放在所有‘’詩丐‘’上,尋找能與‘’通州詩丐‘’相匹配的其他詩丐。

這一找,還確實找到了一條。海州中正場人喬紹傅,在嘉慶九年至十五年(1804~1810)間編撰了一本《古朐[qú]考略》,裡面有‘’詩丐‘’一條:

‘’詩丐。乾隆辛丑冬,沭陽有丐凍斃雪中,搜其身畔,有一詩,雲:‘生性從來似野牛,手提竹杖過江州。飯籃帶雨吟殘月,檀板臨風唱晚秋。兩足踏翻塵市界,一身歷過古今邱。招魂只在千門戶,桀犬何須吠不休。’見者酬錢市棺瘞[yì]之。‘’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古朐考略》 十二卷末一卷 ;(清)喬紹傳輯;嘉慶九年至十五年(1804~1810)間編撰

這段記載中‘’詩丐‘’的詩,跟《崇川咫聞錄》中‘’通州詩丐‘’的詩大同小異,可知兩個‘’詩丐‘’是同一人。不過,這段記載中的‘’詩丐‘’,不是死在通州,而是死在沭陽,詩中也沒有了通州這個地名。如此一來,‘’通州詩丐‘’的稱謂恐怕是有問題的。

這段記載中,最有價值的資訊是記錄的詩丐的死亡年月——乾隆辛丑(1781)冬。這讓我們可以確定,詩丐是乾隆年間人,網上說‘’通州詩丐‘’是嘉慶年間人,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我們依然不知道‘’詩丐‘’是誰,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於是,我只好從詩丐的詩中提取關鍵詞,看看有沒有別人寫過類似的詩。

終於,我在《鳳臺縣志》中,找到了真正的詩丐,原來他叫馬體孝,是山西澤州府鳳台人(今山西省晉城市高都區)。

《鳳臺縣志》第二十卷中載:‘’馬體孝,一名曠。迂介好讀書,應童子試,為學使夏公挺芝所知。益自負,手抄口誦,日夜不輟。為詩多率易,人或諷,以格律神韻不屑也。屢試不得志,遂病狂易。棄家遊塞上,遠及齊楚吳越,到處紀以詩,貧困至乞食終不悔。行乞至宿遷市上,有負錢者散落於滿地,群丐爭取,體孝去不顧,犬隨而吠,遂求肆中筆墨,題一詩云:‘拙性從來似野牛,手攜竹杖至江頭。筠籃背月悲殘夜,歌板臨風唱晚秋。雙足踏穿塵世路,一身臥遍古荒邱。從今不復傍門戶,蹠犬何須吠不休。’自題曰‘翁恆’,遂死道旁。宿遷令得詩,甚憐其才,表其墓曰‘翁恆逸人之墓’,並和原韻,刻石墓所,至今,過者留題,無虛。日邑有貿易宿遷者,聽其語操西音,其悉其面目,共以為體孝不謬雲。(半塘閒筆)‘’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鳳臺縣志》第二十卷;(清)林荔修,(清)姚學甲纂;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如何肯定《鳳臺縣志》裡的馬體孝就是詩丐呢?

首先,馬體孝的‘’懷中詩‘’,跟詩丐的詩是同一首詩。對比馬體孝的懷中詩、《古朐考略》中詩丐的詩和《崇川咫聞錄》中‘’通州詩丐‘’的詩,雖然三首詩存在許多字句上的差異,但內容是一致的,可以肯定三首詩是一首。

其次,《鳳臺縣志》的記載,是最早的記載。《崇川咫聞錄》刊刻於1830年,《古朐考略》編纂於1804年到1810年間,而《鳳臺縣志》刊刻於1784年。即使《崇川咫聞錄》真的是引自《隨園詩話補遺》,《隨園詩話》最早成書於1790年,《鳳臺縣志》比它還早六年。

再次,馬體孝死亡時的情況,與《古朐考略》、《崇川咫聞錄》中詩丐死亡時的情況基本一致。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馬體孝就是詩丐。

確定了鳳台馬體孝是詩丐後,我又找到了更多關於馬體孝的記載。

嘉慶年間,李錫麟、王攀等人編《國朝山右詩存》時,將馬體孝的‘’懷中詩‘’輯錄其中,並寫了小傳:

‘’馬體孝,字恆翁,鳳台人,諸生。先生孝友敦篤,熟左史,嗜山水,因家事脫履遠遊,遂隱於丐。鄉人商於南者多識之,或贈以財,微則受,多則卻。長歌徜徉,如病如顛。傷於犬,餓死道旁。宿遷令臨驗,於懷中得一詩,尾書其字。令甚惋嘆,徧訪識之者,鄉商人恐累及,莫肯指認。令乃具棺服,即其地禮葬之,為起冢,立碣題曰詩人翁恆之墓,並勒其詩隨。皇帝南巡,賜和其韻,江淮間傳為美談。令後聞其鳳台人,移文關照妻與女,皆前歿。親族罔肯議認,遂以翁丐子傳。懷中詩:‘賦性由來似野牛,偶攜竹杖過江頭。飯囊帶露裝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兩足踏開塵世路,一生歷盡古今愁。從茲不復依門戶,荒犬何勞吠不休。’‘’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國朝山右詩存》卷二十;(清)李錫麟、王攀等輯錄;嘉慶六年(1801)刻本

這段小傳中,說馬體孝離家出走變成乞丐是‘’因家事‘’,跟《鳳臺縣志》中記載是因‘’屢試不得志‘’有所不同。這段小傳中還記載了乾隆皇帝南巡時,和了馬體孝的詩。

鳳臺縣續修縣誌時,收錄了一篇馬鑄氏所寫的《高都文苑紀略》,這篇文章也有關於馬體孝的記載:

‘’翁恆子,乾若從弟也,諱體孝,字曠,號石蹲,十二歲從趙海峰孝廉,借盲《左》,月餘還之。趙知其穎,憐其狂也,笑而箴馬,石蹲曰:‘非敢高閣也,蓋熟覽之矣。’‘因歷舉數十義叩之,且答且辨,趙大驚,乃相重。旋應童試,學使夏奇其文,面試三藝,晷移七尺,一時有枚皋之頌。乃嫡虐其所生,不啻凍餒,雖身親負飯,未能解憂。迨母氏繼歿,且葬其父,嫡出之弟謬戾石蹲,至不得行祭,乃泣然流涕曰:’母有嫡庶,父亦有嫡庶乎,何以子為。‘遂於葬之夜去,而隱於丐。籲!充斯操也,謂非董京夏統之流亞歟!後斃於金陵,懷詩一首,方伯閔公聞之,立碑表其墓曰’通州詩丐‘,蓋未詳姓名,聊撮其詩中語耳。彼時有吾鄉賈人目其事,默不一言,無足怪者。今邑乘及《山右詩存》《隨園詩話》皆載其懷中詩而未悉其情,謹次梗概,俾後之君子得以知人論世焉。其從兄諱王寶,堂弟諱體友,學亦淹貫,才且不羈。曾編其詩賦古文,辭曰《翁恆子遺稿》。校定待刊,忽為蛟水毀蕩,噫嘻天乎,將並其文之傳而靳之耶?幸試草數篇,棄儒經商諸詠,尚在人間。虯龍片甲,識者或不為瓀少也。’‘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鳳臺縣續志》第四卷馬鑄氏《高都文苑紀略》;(清)張貽琯修;郭維坦等纂;光緒八年(1882)刻本

根據《高都文苑紀略》對記載人物的稱呼,可以推斷出,作者馬鑄氏是馬體孝的族孫,所以文中關於馬體孝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這篇記載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馬體孝跟嫡母與嫡生之弟之間的矛盾,這是《鳳臺縣志》中根本沒有提到的,到了《國朝山右詩存》中,也只提了一句。

我們可以推斷,《古朐考略》中記載,詩丐死於1781年,而《鳳臺縣志》刊刻於1784年,那麼姚學甲在寫馬體孝的傳記之時,馬體孝的嫡母跟嫡出之弟尚在,所以不便記錄他們的矛盾。

二、’‘詩丐’‘生平

以上材料中,《鳳臺縣志》的時間最早,而且裡面記載在宿遷行商的鳳台人的說法,相當於有人證,所以是最為權威的版本,其它書籍所述’‘詩丐’‘事蹟,與《鳳臺縣志》不同的地方,當以《鳳臺縣志》為準。

《鳳臺縣續志》中馬鑄氏所寫《高都文苑紀略》,記載馬體孝生平事蹟最為詳細,是馬體孝生平事蹟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古朐考略》中,雖沒記載詩丐生平,但它是關於詩丐死亡時間的唯一記載。

下面我就根據上述材料,整理出’‘詩丐’‘馬體孝的生平事蹟。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1、枚皋再生

詩丐本名馬體孝,乾隆年間人,籍貫山西澤州府鳳臺縣,在今山西省晉城市高都區。馬體孝,一名曠,字恆翁,號石蹲。馬體孝的出生年月無從考證,死亡年月為乾隆辛丑年冬,即1781年冬。

馬體孝年少時極為好學,讀書手抄口誦,日夜不輟。十二歲時從當地孝廉趙海峰處借’‘盲左’‘來讀,’‘月餘還之’‘。’‘盲左’‘就是《左傳》,因為《左傳》作者左丘明的瞎子,故稱。

《左傳》共十八萬字,以今天人的閱讀速度來說,一個月讀完毫不稀奇,甚至讀得有點慢了,但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左傳》是先秦經典,就算是有文言閱讀能力的人,讀起來也是很困難的。

孝廉趙海峰也覺得這孩子太狂了,於是好言規勸他,讓他拿回去好好在讀讀。

馬體孝說:’‘我已經熟讀了。’‘

趙海峰於是舉《左傳》中的數十個義理來考校他,沒想到馬體孝一一答了上來,還能分析辯論,趙海峰大驚,從那以後就非常看重他。

童試之時,他的文章引起了學使夏挺芝的注意,為之稱奇,當時人們稱讚他是枚皋再生。

2、離家遠遊

人們稱讚馬體孝是枚皋再生,不僅是因為他跟枚皋一樣才思敏捷,還因為他跟枚皋一樣是庶出之子。然而,馬體孝沒有枚皋幸運,他的嫡母經常虐待他的生母,讓她挨餓受凍,馬體孝只得親自侍奉自己的生母,但依然沒能讓她的生活好起來。

另一方面,經過童試成為諸生之後的馬體孝,科舉之路不再順利,多次考試都不中。少年時曾被人稱為’‘枚皋再生’‘的他,性格自負而迂介,面對人生的種種打擊,他找不出路,人生徘徊在奔潰的邊緣。

馬體孝的生母跟父親相繼去世。父親去世時,嫡出的弟弟行為悖謬乘戾,不讓他在靈堂前祭奠父親。馬體孝流著淚說:’‘母親分嫡庶,父親也分嫡庶嗎?連祭奠都做不到,我還怎麼當這個兒子呢?’‘當天晚上,馬體孝就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過。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馬體孝離家之後,遠遊齊楚吳越,用詩紀錄自己的遊歷生活。遠遊雖無拘束,但生活貧困,只能乞討為生。如果有人給他錢,給得少他就收下,給多了他就不要了。

3、身死詩存

1781年冬,馬體孝行乞到宿遷,當他走在宿遷的街市上時,有行人錢散落於地,一大群乞丐蜂擁而上去撿錢。馬體孝看都沒看,掉頭離開,然而一條狗卻一直追著他叫,他於是在街旁的店面中要了筆墨,寫下一首詩:

拙性從來似野牛,手攜竹杖至江頭。

筠籃背月悲殘夜,歌板臨風唱晚秋。

雙足踏穿塵世路,一身臥遍古荒邱。

從今不復傍門戶,蹠犬何須吠不休。

寫完這首詩,馬體孝在詩後題上了自己的字’‘翁恆’‘,然後將揣在懷裡,再次踏上塵世之路。

然而,這一次,他沒能走多遠。此後不久,馬體友便死在了宿遷的一條大道旁邊。

也許是凍死的,也許是餓死的,也許身上還有某條惡狗咬下的傷口,總之,馬體孝的生命之火,在這個酷烈寒冷的天地間,熄滅了。

但是,他的詩沒有隨他的人一起逝去,而是被前來檢視屍體的宿遷令看到,從此萬口流傳。

宿遷令被詩感動,想知道他是誰,但四處訪問,沒人出來指認。其實當時有在宿遷的行商的鳳台人認識馬體孝,但他們怕惹麻煩,都不出來指認。於是宿遷令只好準備棺材,將他下葬,並根據詩後的’‘翁恆’‘二字,將墓碑題為’‘翁恆逸人之墓’‘,並將他的詩刻在後面。

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看到了馬體孝的詩,依韻和了一首,此事在江南一帶傳為美談,於是馬體孝這首詩的名氣越來越大。

後來,宿遷終於得知馬體孝是鳳台人,便寫信到鳳台,拜託鳳台官員關照馬體孝的妻女,可馬體孝的妻女,死得比馬體孝還早,而馬體孝的族親,一直不肯認他。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馬體孝的一生,是極為悲苦的一生,雖少有才名,但終未能在科舉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庶出的身份讓他的人生之路比別人更為艱難,嫡生弟弟的冷漠無情,則讓他對家庭徹底失望,最終離家出走,淪為乞丐。

馬體孝可謂是遍償人世艱辛,但是他並沒有沉淪。雖為乞丐,但別人施捨的錢太多時他不要,別人掉在地上的錢他不撿,他一真以超拔的精神人格來面對這世人的苦難。他的唯一留下的這首詩中,正是蘊含著一種超拔的精神人格,所以才會流傳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