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滔天洪水襲中華,東夷族為何要求華夏族幫忙治水?

華夏族自黃帝戰勝蚩尤後,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 。隨著歲月的流逝,華夏族又創造了很多文化。不過,由於人數稀少,生產力又不高,華夏文明的影響範圍比較有限。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東夷族的身上。當時的東夷族分佈在如今的山東、河北一帶。這一區域背山靠海,物產豐饒,東夷族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龍山文化。但同樣受制於人力匱乏和技術落後,東夷族的文明也被侷限在一隅。

滔天洪水襲中華,東夷族為何要求華夏族幫忙治水?

華夏族和東夷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雖然不多,但是政治接觸卻非常密切。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黎苗族的入侵。蚩尤領導下的黎苗族,盤踞在如今的兩湖地區一帶,依仗先進的武器,經常北上劫掠,華夏族和東夷族都深受其害,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反抗黎苗族的旗幟的引領下,兩族達成了軍事聯盟。

其二,洪水的侵擾。在堯帝時期,我國的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發生了一次滔天的洪災。關於這場洪水,《尚書·堯典》載稱,“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孟子·滕文公上》則言:“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從這些記載當中,足可以看到當時水災情形之重,持續時間之長,對百姓危害之大。

滔天洪水襲中華,東夷族為何要求華夏族幫忙治水?

不過,雖說華夏族和東夷族的活動區域,都在洪水肆虐的範圍之內。但是相比較而言,在黃河中上游的華夏族,受災情況要比處在黃河下游的東夷族要輕。故而,東夷族的首領非常注重和華夏族的合作。而華夏族的首領也知道,僅憑一族之力,很難抗擊洪水的侵襲,因此,對於東夷族拋來的橄欖枝,華夏族也沒有拒絕。於是,史書上便出現了華夷兩族共抗洪水的一幕。

最初的治水官是鯀。他是顓頊的五世孫,居住在崇,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嵩山一帶,因此也被人稱之為有崇氏。據傳,鯀治洪的方法是加高河堤,這種辦法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洪水的侵襲,但是治標不治本,九年過去了,依然沒有平定水患。堯一怒之下,便令祝融將其斬殺在羽山。

滔天洪水襲中華,東夷族為何要求華夏族幫忙治水?

接替鯀治水的,是他的兒子禹。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他身高九尺二寸,生的是虎背熊腰,外貌威風凜凜。自從承擔治水的重任後,禹忙碌了整整八年。為了平息水患,他三過家門而不入。透過多年的走訪調查,他發現若想平定洪災,只靠堵的方法遠遠不夠。於是,他想出了“疏”的辦法,透過挖河道擴湖泊,引導洪水東流入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肆虐中國多年的洪災,終於被平定了。

當然,在大禹治水期間,東夷族的民眾也給了很多幫助,特別是伯益,更是成為了大禹的左膀右臂,他的才幹由此受到了大禹的賞識。後來,大禹繼承舜帝的首領之位後,將伯益推薦給了上天,命他為自己的繼承人。此時,華夏族與東夷族之間的感情,更為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