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開封,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過戰國名都大邑的短暫輝煌,也有秦漢南北朝的千年沒落,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復興,更在宋朝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東京夢華錄》中的繁華,《清明上河圖》裡的興盛,讓我們在追憶開封輝煌的同時,也禁不住思考一個問題:古老的開封,沒落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一百年間迅速崛起,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掀開塵封的歷史,縷清發展的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在五代宋初的一百多年間,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形勢下,開封擁有政治優勢、經濟優勢、營造優勢、軍事優勢和社會優勢,這五大優勢是同時期其他城市不具備的,因此成為開封迅速崛起的五大基礎。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開封的歷史,悠久而滄桑,有過百年的輝煌,更有千年的沒落。

傳說“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就是開封下轄的杞縣高陽鎮。有史料記載但尚未被考古證實的夏朝,在開封地區建都200多年;商朝也曾在開封一帶建都。戰國時期,七雄並立,魏國建都大梁,促進了開封的空前繁榮,當時大梁是與齊之臨淄,趙之邯鄲齊名的名都大邑。

誰人料想,開封的輝煌竟到戰國為止。

公元前225 年, 秦國攻魏,引黃河入鴻溝,水淹大梁,城毀人亡,名都大邑成為一片澤國,此後一蹶不振。其後一千多年間,無論秦漢,還是魏晉南北朝,下至隋唐,開封雖然一度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卻失去了在全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一國之都下降為普通郡縣。這一時期,“汴州”是開封最高規格的稱呼,卻始終與地位更高的京、府無緣,這座古都名城的沒落讓人扼腕嘆息。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隋朝時開鑿大運河,疏通汴河,開封佔據運河之利,開始興旺起來,但依然不復昔日繁榮。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曾與李白、杜甫同遊開封,又敘述了今日開封的沒落,追憶當初名都大邑的繁華,憑弔懷古,感慨萬分,留下被譽為“憑弔詩之絕唱”的名篇《古大梁行》,詩曰:

晚唐五代,開封迎來了復興的大好良機。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開封的軍事地位上升,成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加上擁有便利的運河交通,逐漸成為溝通南北的“水陸都會” ,使得開封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復興機會。

從後梁開始,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政權中的四個都定都開封,雖然前後加起來不過幾十年,卻足以使得開封取代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然而,五代戰亂頻仍,政權更迭,開封飽受戰火摧殘,雖被定為首都,但城池狹小,容貌陳舊,遠不如昔日長安、洛陽的輝煌。

然而,命運終於眷顧了開封一回。宋朝的建立,讓開封迅速崛起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再經過一百多年的經營發展,開封已經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稱為世界第一大都市也不為過。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宋朝時的開封,整個城區分8廂120坊,人口達137萬,是十二世紀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當之無愧的國際大都市,這一點從開封府的城池規模就可以直接感受出來。

宋徽宗時的開封,城池從內到外由宮城、裡城、外城三部分構成,承擔不同的分割槽功能。

1、皇城,又稱宮城、大內。

皇城是皇帝生活區域和朝廷辦公所在地區,位置在城中央略偏西北,周長五里,南面有三道門,東、西、北面各有一道門,東西兩道門之間有一橫街貫通。

2、內城,又名裡城、闕城、舊城。

內城位於皇城之外,周長二十里,東面有兩道門,其餘三面各有一道門。內城是中央各部門單位和開封府衙署所在地,也是開封的商業區、居民區,這裡是開封商業、手工業和服務業最集中的地方,建築鱗次櫛比,街道熙熙攘攘,衣食住行,糧油米麵,吃喝玩樂,吹拉彈唱,應有盡有,僅《東京夢華錄》一書提到的店鋪就有一百多家,有的商家營業,通宵達旦,二十四小時服務,絕對讓你流連忘返。

內城是開封最繁華的區域,相當於現代都市裡的CBD。

3、外城,又稱新城、國城、羅城。

外城是開封最外圍的城池,周長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樓宏偉壯麗,城牆堅固高大,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既寬且深。外城的作用主要是軍事防禦,四面皆有城門兩道到四道不等,另有水門多座。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從開封的城市規模、形制、佈局、人口來看,開封已經是十二世紀初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加上繁華的商業、燦爛的文化、先進的科技、開放的氛圍……這一切都使得開封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

宋人孟元老的一部《東京夢華錄》,讓我們夢迴東京,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圖》,更把這段開封的空前盛世完美呈現在我們面前,讓人恨不得從當代穿越到千年以前的開封,去領略昔日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無比繁勝。

從《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和想象得出,一千多年前的開封是多麼繁華,完全當得起“八荒爭湊,萬國鹹通,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的評價。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開封崛起絕非一日之功,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說統治者喜歡將自己的都城譽為“王氣之地”,認為城市崛起歸於天命,但更多是人事。在五代宋朝的歷史形勢下,開封擁有政治、經濟、營造、軍事和文化等五大基礎,使得它具備超越長安、洛陽,成為國際大都市的五大優勢。

1、政治中心的轉移和地位提升,是開封崛起的政治基礎。

五代以前,北方的政治中心在長安、太原、洛陽,甚至是河北的幽州、大名,卻不是開封。處於豫東平原、四戰之地的開封,是被人遺忘、無人注意的角落。直到晚唐五代,政治形勢開始發生變化,朱溫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朝廷委以重任,官拜汴州刺史,出為宣武軍節度使,治所便在開封。

晚唐藩鎮割據,朱溫以開封為基地,以河南為中心,不斷吞併其他割據勢力,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藩鎮。後來,朱溫滅亡唐朝,建立後梁,他認為開封是“古者興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沾慶澤所宜加等”,遂把開封定為都城, 稱為“東京”,極大提升了開封作為政治中心的歷史地位。

此後的五代政權,只有後唐自奉為唐朝正朔,仍定都洛陽,後漢、後晉、後周三個政權都選擇定都開封,這些政權的統治區域比後梁更廣,基本佔據了大半個北方,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開封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奠定了開封崛起的政治基礎。等宋朝建立,選擇定都物件時,人們已經自然而然地認為開封市“王氣所在”,將開封作為定都首選,這便是開封政治基礎的影響力所致。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2、水陸交通的便利和漕運的發達,是開封崛起的經濟基礎。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水,我國古代城市,無不坐落於大江大河之旁,坐擁江河便利。開封位於黃河沖積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地處華北平原與黃淮平原的交接地帶,黃河、汴河、蔡河、廣濟河等天然河流縱橫其間,開封正處在這些河流中心,尤其是“汴河之於京城,乃是建國之本。”

隋唐五代時期,開封已經展現出水陸交通的便利,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後周世宗柴榮作為五代第一明君,繼位之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疏浚河流,溝通漕路,做出了重大貢獻。

據史料記載,柴榮先後於顯德四年(公元957年)、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兩次大規模疏浚汴河、五丈河、蔡河等河流,將之與濟水、淮河、潁河等河流溝通相連,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以汴河為主幹、四通八達的水運航道,從而使得開封交通更為便利,地位更為重要,時人稱開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成為天下財貨會集之地。

發達的漕運和便利的交通,最重要的作用是轉運糧食物資。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北方大城市的糧食物資都依賴南方,而轉運物資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便是水運,隋朝開大運河,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轉運南方的糧食物資供應北方。唐都長安的沒落,從經濟角度考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水運不便,糧食物資供應困難,以至於皇帝時常率文武百官和大量軍隊到漕運便利的洛陽就食。

開封發達的漕運網路發揮了重大作用,《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漕運“波流平緩,兩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時上下,晝夜不絕”,開封漕運每年糧食運量達到600萬石,足以供應上百萬軍民的需求,進一步促進了工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這是開封崛起的重要經濟基礎,也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3、晚唐五代持續不斷的城市營建,是開封崛起的營造基礎。

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開封城也不是一下子建成的。開封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在戰國以後的一千年間地位不高,城池不大,直到唐朝中期,隨著軍事地位的上升,才開始了城池的規模化建設。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永平節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組織“重築”汴州城,修築外城,周長二十里,一下子擴大了開封的城池規模,後來宋朝開封城的內城,就是在這次外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晚唐五代,開封地位繼續上升,曾作為五代中四個政權的都城,但由於戰亂頻繁,每次政權更迭,開封都首當其衝,屢遭劫掠破壞,城池破敗不堪,遠遠不能滿足作為王朝都城的需要。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四月,世宗柴榮決定擴建開封城,用一道詔書拉開了大規模擴建工程的帷幕,詔曰: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柴榮具有超前的城市建設理念,他對開封城進行了有計劃、有層次的佈局規劃,把營葬、窯灶、草市等規劃建設在七里之外,遠離中心城區;定好街道、機關、軍營、倉場等公共區域和建築佈局後,再“聽民隨便築室”,確保了市容市貌的整齊秩序。開封城擴建工程持續三年,工程完成後,外城城牆擴充套件到四十八里,基本形成了宋朝時開封城外城的規模;城市內部房屋整齊,街道寬闊,汴河兩岸,榆柳成蔭,風景優美,呈現出一片嶄新面貌,也一舉奠定了開封城的建築基礎。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認為開封的皇城不夠氣派,“猶未如王者之制”,組織對皇城進行了一次為期四年的大規模擴建。擴建後的皇城,殿宇林立,巍峨壯觀,富麗堂皇,顯現出一派盛世的帝王氣象,奠定了北宋皇宮的基礎格局,也成就了開封日後的繁華。其後,宋朝歷代帝王又不斷對開封城進行改造,重點完善城市建築防禦體系,使得城市規模空前宏大, 形成了宮城、裡城、外城三重城相套的格局。

在開封城池不斷完善的同時,古都長安、洛陽卻因為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藩鎮割據等因素變得殘破不堪,人口流失,地位急劇下降,失去了建都有利條件。此消彼長之下,開封的崛起自然不可阻擋。可以說,晚唐五代對開封城持續不斷的營造,奠定了開封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建築基礎。試想如果宋朝白手起家,重建一座城池,難度不啻登天,開封城也不可能有後來國際大都市的繁華。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4、五代宋朝軍事形勢的變化,是開封崛起的軍事基礎。

開封位於中原腹地,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屬於軍事上的“四戰之地”,不適合閉關防守。

按照傳統觀點,這樣的城市當然不適合作為王朝都城。但晚唐五代和宋初的軍事形勢有其特殊性,晚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政權結束亂世,以十國為代表的地方割據無力承擔這個重任,而五代政權被奉為正朔,向來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們均以中原為統治核心,在戰略上對其他割據政權處於攻勢而非守勢,不需要承擔防禦任務,反而要主動進攻。

在這種形勢下,開封的四戰之地反而有利於出兵攻佔,無論南征北戰,還是東討西伐,開封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都方便轉運投送兵員,後周攻南唐、北伐幽州,宋初攻後蜀、荊湖、南唐,水軍都是直接從開封城透過汴河出師,直接投入戰場,這種軍事上的地利之便,是長安、洛陽等地不具備的。可以說,五代宋初這一時期軍事形勢的變化,是開封軍事地位上升的背景,也是開封崛起的軍事基礎。

《呂氏春秋》雲:“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宋朝基本統一全國後,既面臨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威脅,又奉行“守內虛外”的戰略方針,特別是重視對國內地方的控制。“大梁四方所湊, 天下之樞, 可以臨制四海”,開封位居天下之中,水陸交通發達,一旦地方動亂,有利於迅速出兵,控制形勢,特別是監控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偏居關中的長安反而不具備這種優勢。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5、五代宋朝思想和風氣的開放,是開封崛起的社會基礎。

唐朝一向是風氣開放著稱,唐都長安即時國際化大都市,但長安城受“坊市制度”束縛,市是商業區,坊是住宅區,兩區截然分開,市門朝開夕閉,交易聚散有時,晚上實行“夜禁”,這種封閉式管理模式有利於控制秩序,卻使得城市缺乏活力,一到夜晚變得格外冷清。

晚唐五代,在黃巢起義和藩鎮割據的雙重打擊下,整個社會秩序遭到破壞,人們的思想束縛卻也同時被打破,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後周世宗柴榮營造開封城時,便允許百姓臨街開店,實質上宣佈了唐朝坊市分離制的破產;宋朝建立後,正式廢除坊市制度,就像推倒“柏林牆”一樣推倒“坊牆”,允許商家沿街開店,不加限制,促進了坊市合一,讓整個城市變得熱鬧非凡。

另外,宋朝明令允許開放夜市,商家逐利,使得開封城裡出現了大量“早市”、“夜市”,甚至是深夜開張,天明而散的“鬼市”,通宵營業者更不乏其人,宋人夜生活之豐富,比起現代也不遑多讓,《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就是最好註腳。眾所周知,宋朝思想開明,言論自由,在歷朝歷代首屈一指,不僅“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對民間也極少進行思想鉗制,從而促進了社會風氣的開放、經濟形勢的發展、文學藝術的燦爛,最終才有了開封國際大都市的繁榮,成為開封崛起的社會基礎。

古老的開封為何能在宋朝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回顧開封城崛起的過程和原因可以發現,開封的崛起不是一樁神話,而是歷史的必然。當一個城市擁有政治、經濟、營造、軍事和文化這五大優勢基礎,它想要低調都不可能。但歷史的必然總被另一個必然打破,當統治集團沉溺在盛世中不可自拔,對危機置若罔聞,而強大的外敵又時刻覬覦時,“靖康之恥”的發生就成為新的必然,開封的再度沒落也就在所難免。

當然,即便發生了“靖康之恥”,開封的五大基礎也並未完全喪失,如果南宋銳意進取,恢復中原,重回故都,開封仍然具備國際化大都市的實力和風範。但是,統治集團卻選擇了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寧可享受臨安的繁華,“直把杭州作汴州”,也不願勵精圖治,戮力北伐。從此以後,眷戀故土的宋人也只能從《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中追憶開封的無限繁華了。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舊五代史》、《東京夢華錄》、李合群《北宋東京城城門研究》、王明德《試論北宋開封定都》、李潤田《開封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等。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