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高曉松曾說過,最懷念兩個時代,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是清末民初,兩個年代,社會思潮湧動,文人極受尊崇,一個成就了百家爭鳴,一個成就了大師輩出。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矮大緊此評甚是中肯,但個人認為除了以上兩個時代,還有一個朝代文人地位很高,上至皇親國戚、中至官紳同僚、下至黎民百姓,沒有不敢罵的,沒有不能罵的,包括皇帝在內,甚至以罵人為榮,同時將“文人相輕”盡情演繹,內鬥內耗,樂此不疲,但是仍然足以左右王朝走向,皇帝呢,不得不借用第三方力量與其抗衡,以致政治昏聵,名聲凋敝,矮大緊以此痛批其劣根性!

大家應該猜出來了,這第三個時代就是大明王朝!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明朝文人幹過的牛事不勝列舉,別的不提,單說逼皇帝喊自己親爹親媽“叔叔”“嬸嬸”一事。

事件史稱“大禮議”,發生在1521年-1524年,可以簡單理解為逼皇帝不認親爹親媽事件。事情原委得從“受害者”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大統說起。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1521年至1524年,朱厚熜本是地方藩王,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繼承大統,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倆是哥們,而不是子承父業,原因是朱厚照無子嗣。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主皇位,屬於小宗入大宗。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第一回合,皇帝慘敗!

登基之後,就籌劃著為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及生母正名,不過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明武宗舊臣不幹了,抓住遺詔中關鍵詞“嗣皇帝位”,要求皇帝尊奉正統,以朱厚照父親明孝宗為皇考,而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只能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親生母親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在祭祀親生父母時自稱“侄皇帝”,什麼意思呢?因為皇帝是從堂兄那繼承來的,就得認堂兄的父母為父母,親爹親孃只能改口為叔叔、嬸嬸。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不僅如此,楊廷和、毛澄等人還聯合上奏,並放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意圖很明顯,逼年僅15歲的皇帝就範。

皇帝雖然年幼,卻是愛自己的父母的,斷然不能接受楊廷和等人的“繼嗣”之說,但是又無力反駁遺照和先例,曲線救國拉攏楊廷和、毛澄未果,只能僵持!

第二回合,皇帝惜敗!

僵持之下,又一個牛人出現了,新科進士張璁公開支援明世宗,劍走偏鋒,認為朱厚熜是“繼統不繼嗣”,皇統並非父子相繼,建議仍以生父為皇考。張璁的出現讓迷茫中的朱厚熜龍顏大悅。

但一個小小的新科進士,怎能撼動以當朝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張璁被群而攻之,貶至南京,皇帝再次一個人戰鬥,只能再次妥協。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但在奉迎生母入京時,朱厚照堅持要按照皇太后之禮,楊廷和堅決反對,皇帝被逼的萬念俱灰,生母都不能認,當這皇帝有何用,表示要退位,楊廷和不甘一下也只能讓步,皇帝可以喊生母“母后”了,但是親爹呢,還是得喊“皇叔”~

第三回合,皇帝小勝!

張璁不甘失敗,再次上疏,這次還拉上了一個同僚桂萼,皇帝再次龍顏大悅,召二人回京,加封翰林學士,專門負責禮儀。

1524年,朱厚照皇位已穩,為親爹正名的想法愈發強烈,楊廷和以辭官相要挾,皇帝欣然准奏!這下“繼嗣派”炸了鍋了,禮部尚書汪俊策劃集體諫諍,滿朝官員幾乎全被捲入,反對皇帝認親爹,這還了得!皇帝不是小孩子了,對所有參與之人進行斥責、罰俸甚至罷官。文官集團被迫妥協,同意在原“興獻帝”、“興國太后”加上‘皇’字。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第四回合,皇帝大勝!

1524年7月12日,仍想再搏一次的皇帝出大招了,詔諭禮部,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滿朝文武譁然,適逢早朝結束,兩百餘位官員在左順門跪下,哭聲震天,請皇帝收回旨意。

皇帝毫不妥協,傳諭大臣們退朝,群臣不從,皇帝徹底被激怒,下令錦衣衛逮了8個為首者,其他人也不幹了,瘋狂錘門大哭,皇帝又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7月16日,為母親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后”。最終,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長達三年的“大禮議”結束,皇帝大獲全勝。

值得一提的事,那位寫下《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大文豪楊慎就是在這次事件中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被貶至雲南,終其一生。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大禮議是明朝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影響深遠,嘉靖皇帝一舉奠定了自己長達45年的統治地位,但張璁的劍走偏鋒也助長了官場中的阿諛奉承之風。

看到了嗎,明朝文人牛不牛?不無理取鬧,就是和你講道理,皇帝也不行,皇帝呢,怒了也只能打打屁股!

你想象不到明朝文人有多牛,差點逼得皇帝不認親爹親媽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