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我們知道元末紅巾軍起義,可以說是敲響了元朝的喪鐘,在常人的印象中紅巾軍爆發於我國中東部廣大地區,期間也經過北伐,可大多數人不知道,紅巾軍曾經遠征高麗,且取得不錯的戰績,而且也同樣敲響王氏高麗王朝的喪鐘,催生了李氏朝鮮。

今天我們就說說紅巾軍遠征高麗的前因後果:

十三世紀初期,蒙古族的勢力在亞洲的北方崛起,不僅中國深受其苦,位居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也深受其害。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自1231年(南宋紹定四年、高麗高宗十八年)至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高麗高宗四十六年),蒙古軍對高麗的大規模入侵就有6次之多,雖然高麗人民進行了頑強的反抗,但畢竟國小力薄,再加上統治集團的腐朽軟弱,最終還是被蒙古的強大軍事力量征服了。

1、元朝與高麗的聯姻關係

為了從戰爭的災難中擺脫出來,高麗第23代王高宗王皞(1214年一1259年在位)在自己執政的最後一年派出太子典奉表向蒙古稱臣。

及元宗王典(後改名禃)(1260年-1271年在位)繼位,力主和親政策,並努力取得同元朝統治集團上層蒙古貴族結親的成功,不僅使高麗納入了大元朝廷的冊封體系,同時使雙方結成了姻親關係。

高麗第25代王忠烈王王昛(舊名諶1275年一1308年在位)娶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26代王忠宣王王璋(蒙古名益智禮普化,1309-1313年在位)娶了元晉王甘麻剌之女寶塔實憐公主和蒙古女也速直,27代王忠肅王(蒙古名阿剌納忒失裡,在位時間先後為1314年一1330年、1332年一1339年)先後娶元營王也先帖木兒之女亦憐真八刺、元順宗子魏王阿木哥之女金童、蒙古女伯顏忽都(慶華公主)。

28代王忠惠王(蒙古名普塔失裡,在位時間先後為1331年一1332年、1340年一1344年)娶元鎮西武靖王焦八之女亦憐真班(德寧公主),31代王恭愍王娶元宗室魏王之女寶塔失裡(徽懿魯國大長公主)。

元、麗通婚乃是元代中、朝關係中的突出表現,在中、朝友好關係史中具有特色,並對朝鮮半島的和平、安定帶來好處,保住了高麗王朝不致滅亡,但從另一方面著,由於這種聯姻關係,使元、麗之間“過於密切”,元朝朝廷對高麗內政的干涉則屢見不鮮,甚至高麗國王的廢立,常常由元朝作出實質性的決定。

使高麗王國的中央集權受到嚴重損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高麗自身社會的發展。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高麗末期,國家政治十分腐敗,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也非常尖銳。“自烈、宣、肅、惠,世歷四代,父子相夷,至與之訟於天子之朝,統治集團的爭權奪勢的鬥爭是頗為激烈的。

國王的糜爛生活,導致國政之腐敗。

就忠惠王其人,性“好酒色,耽於遊畋,荒淫無度,聞人妾妾之美,無親疏貴賤,皆納之後官,幾百餘。於財利分析絲毫,常事經營,群小爭進計畫,奪人土田奴婢,…吏緣為奸,百姓愁怨,群小得志,忠直見斥,一有直言者,必加誅戮,人人畏罪,莫敢言者”。

及恭憨王執政,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也並未停息下來。

當時權勢最顯赫者乃奇氏之族。奇氏有女,乃元順帝完者忽都皇后,也就是韓劇中的奇皇后,順帝追封皇后父為榮安王,其母李氏為榮安王夫人。

皇后兄奇轍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在國內作威作福。恭憨王即位第一年就有趙日新之變,欲殺奇轍未遂,其黨反被恭愍王所誅。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恭愍王二年(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應恭愍王之請,元順帝遣巒巒太子、定安平章赴高麗為奇皇后之母李氏舉行“孛兒扎宴”,“是宴,用布為花,凡五千一百四十餘匹,他物稱是,窮極奢侈。由是物價騰湧,禁公私用油密果。時國用馨竭,永福都監布二千六百匹,又㒃於富民”。

除奇氏外,權謙、盧頙有女,亦皆納於元,有寵,他們與奇氏互為聲勢,對高麗王朝造成重大威脅。因此,恭憨王便以潛通雙城叛民謀反為名,將奇轍、權謙、盧頙殺死,並滅其黨。

2、高麗出兵鎮壓紅巾軍

如前所述,元朝同高麗的關係相當密切,而雙方的“軍事合作”,亦是表現之一。

和親之後,元朝、高麗間在軍事方面往往是步調一致的,雙方的軍隊曾對三別抄軍聯合作戰,並曾共同征討日本、平滅哈丹叛亂等。

元末席捲全中國的農民大起義,大大震撼了元朝統治者,在此危難之際,元朝沒有忘記讓高麗幫忙。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高麗恭愍王元年),元朝丞相脫脫(1314年一1355年)率軍鎮壓紅巾軍,圍徐州而陷之,全城慘遭屠殺,一月後起義軍領袖芝麻李被俘就義。

至正十四年,脫脫又要率軍進攻高郵的張士誠,便讓出使元朝的高麗平康院君蔡河中給恭愍王帶來口信,曰:“吾受命南征,王宜遣勇銳以助之。”

然後,元朝又遣吏部郎中哈剌那海、崇文監少伯顏貼木兒(即高麗人康舜龍)、利用監丞林蒙古不花至高麗,“召柳濯、廉悌臣、權謙等,及西京水軍三百,且募驍勇,期以八月十日集燕京討張士誠”;六月丙午,“元遣工部寺丞樸賽顏不花齎寶鈔六萬錠賜赴徵將卒”。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高麗當局對這次義務軍役亦十分重視,出征將卒並加爵秩,“自募軍皆超三級,令百官及各宗僧徒出馬有差,使軍士平價以市”,然而,“時赴徵軍官奪民馬,或多抑買,行省禁之,不止”。

此舉給高麗老百姓帶來了諸多禍患。

這年秋七月癸亥,柳濯、廉悌臣等40餘人率軍士二千奔赴元朝,恭愍王“幸迎賓館,親閱送之”。

這次元朝所召之高麗軍,“皆將相之有名望者,且精兵銳卒,皆從徵”,而高麗內部卻變得“宿衛虛弱”,致使國王大為疑懼。高麗軍間道疾行,到達燕京。

元“太師脫脫領兵八百萬攻高郵城(今江蘇高郵縣),柳濯等赴徵軍士及國人(高麗人)在燕京者,總二萬三千人以為前鋒,“前後二十七戰”,戰鬥十分激烈。“城將陷,韃靼知院老長忌我國(高麗)人奪其功,令曰:‘今日暮矣,明日乃取之。’麾軍而退。其夜,賊堅壁裝置。明日,攻之不克拔。”

正當此時,由於脫脫被右丞哈麻所劾,削職而流於淮安(今江蘇淮安縣),元軍大亂,張士誠乘機反攻,取得高郵戰役的重大勝利。

次年五月徵南萬戶權謙、元顥自元朝回國雲:

“南賊日盛,我軍陷六合城(今江蘇六合縣),又移防淮安路(即今江蘇淮安縣)。”

高麗軍“累戰八里莊,又泗和等州賊八千餘圍淮安城,晝夜力戰,卻之”,起義軍又衝了上來,高麗將領崔瑩“身被數槍。”

就當時的情況看,元朝的勢力已是強弩之末,高麗軍即使如何頑強作戰,局勢畢竟不會發生實質性的逆轉。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元朝調發高麗軍,不僅沒有挽救其滅亡的命運,而且在高麗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虛弱,致使一向順服朝廷的高麗國王變了臉色,熟知元朝底細的高麗君臣落井下石,朝鮮半島也崛起了反元勢力。

3、紅巾軍遠征高麗

前文已述,紅巾軍的反元鬥爭如火如荼,一支人馬殺向了東北,元朝遼陽行省被起義軍攻佔。紅巾軍進入東北後高麗亦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在紅巾軍眼裡,顯然已將高麗的統治集團同元朝的統治集團在某種程度上畫了等號。

這年11月戊午,有三千餘紅巾軍“渡鴨綠江,標竊而去”。這次行動,帶有試探性質。

接著,至12月丁卯,紅巾軍平章毛居敬率四萬大軍渡過冰凍的鴨綠江,對高麗發起大規模進攻,連陷義州(今新義州東北鴨綠江東岸)、靜州(義州南)、麟州(義州南)三城,及進攻鐵州(今平安北道鐵山),受到高麗安祐所部的有力抵抗,退屯麟、靜州等。

接著,紅巾軍“復入鐵州,寇掠旁縣”,安祐通於清川江,紅巾軍敗,再戰,安祐敗績,安祐退屯安州(今平安北道定州)。

紅巾軍又趁高麗軍混亂之際攻克了高麗西北重鎮西京(今平壤)。高麗國王在紅巾軍的凌厲攻勢下,暫為緩兵之計,派遣戶部尚書朱思忠“齎細布、鞍轡、酒肉”遺紅巾軍統帥,“仍覘虛實”。

次年正月,朱思忠持紅巾軍書還,“辭極據傲”,紅巾軍得知高麗軍要大規模發動反擊,遂殺所擄義、靜州及西京人以萬計,積屍如丘”。

之後雙方又在龍鳳(在今江西郡西)、鹹從(在龍鳳北)展開大戰,紅巾軍損失二萬人,元帥沈剌、黃志善被俘。後又轉戰於甑山縣(鹹從北,今甑山)、古宣州(今宣川),紅巾軍又失利,渡鴨綠江而走。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紅巾軍的陸路進攻失敗以後,於同年三月又展開海上騷擾,出動70艘戰船先後在西海道豐州碧達浦以及西京德島、席島停泊,併入鳳州,燒城門;又有百餘艘入安嶽郡元堂浦,掠錢穀,燒廬舍;又侵黃州琵琶浦、鐵和浦等處。

上述“西海道”即今黃海道,豐州在今黃海南道殷慄西,碧達浦在豐州北25裡;席島、德島皆在今殷慄西北海中;鳳州即今黃海道鳳山,安嶽郡即今黃海道黃州,琵琶浦在安嶽東40裡;黃州即今黃海道黃州,琵琶浦;在黃州西20裡,鐵和浦在州西30裡舊鐵和縣。

由此可見,紅巾軍的海上活動主要是在今黃海道沿岸。

紅巾軍對高麗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攻擊是發生在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高麗恭愍王十年)。

據《高麗史·恭憨王世家》載,這年10月,由潘誠(破頭潘)、沙劉、關先生(關鐸)、朱元帥等率領的10餘萬大軍渡鴨綠江,先後進攻朔州(今平安北道朔州)、泥城(今昌城),11月己酉屯撫州(今泰州)。

因紅巾軍眾多勢猛,高麗軍節節敗退,至岊(jié)嶺(黃海北道瑞興慈悲嶺)設柵作重點防禦,而紅巾軍“以萬餘兵攻岊嶺柵,破之”,高麗軍大潰,“安祐、金得培等單騎還”。

乙丑,紅巾軍的前鋒已至興義驛(今平山東、兔山西)。

恭愍王及公主奉太后倉皇南奔,當辛未奔至利川縣(今京畿道利川)時,紅巾軍攻陷了高麗首都開京(今開城),12月壬辰恭愍王逃至福州(今慶尚北道安東)。

其後紅巾軍又攻陷了原州(今屬江原南道),進至安邊府(今屬江原北道)、江華府(今江華島)等地。

紅巾軍所至之處,多遭高麗軍民不同程度的抵抗,至1362年正月,高麗集中兵力開始反擊。高麗將領安祐、李芳實、黃裳、韓方信、李餘慶、金得培、安遇慶、李龜壽、崔瑩等率二十萬屯開京東郊,總兵官鄭世雲督將進圍京城,諸將四面進攻,紅巾軍英勇抵抗,死傷慘重。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在此戰鬥中,紅巾軍首領沙劉、關先生壯烈犧牲,破頭潘等率11餘萬遁走,渡鴨綠江而去。紅巾軍一場風風火火的高麗之戰也已結束。

4、紅巾軍遠征高麗的影響

紅巾軍遠征高麗之役,是中朝古代關係史中頗具特色的一件大事。

對此,學界有人已作某些評價,主要有下列幾條:

(一)紅巾軍進軍高麗,是我國農民起義軍唯一的一次出國作戰,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中國農民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前所說,高麗軍曾出兵助元,這在農民軍眼中無疑是助紂為虐,不解決高麗親元助元的問題,就無法實現從東北地區驅逐蒙古統治者的戰略目標。

(二)紅巾軍進軍高麗,徹底打破了元朝最高統治者欲避居於耽羅島的幻夢。

據《高麗史·恭愍王世家》載,元順帝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自知不能卒保四海”,曾派工匠到耽羅(即濟州島)秘密營造宮殿,以“為避亂之計,功未訖而元亡”。

正如有的學者所云,紅巾軍進軍高麗的結果,“不在於把工程給耽誤下來,而是以力量否定了耽羅之為安全地帶,…這對於他日元主自大都遁走後的歷史面貌起著巨大改變作用”;“對於大明初興,中朝的歷史關係也起著巨大轉換作用”。

如果元順帝果然實現避居濟州島的幻夢,中、朝關係將是何種面貌是可想而知的。

(三)紅巾軍進軍高麗,在客觀上遏制了高麗北進的發展勢頭。

高麗自建國之時就聲言要所謂收復高句麗故地,其擴張的範圍,自然也不僅僅限於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紅巾軍進軍高麗之際,恰是高麗銳意北進之時,紅巾軍在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高麗也蒙受了巨大損失,在客觀上就放慢了擴張的行動。

(四)紅巾軍的英雄形象,給高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麗詩人李穡曾在《聞賊入松山》中雲:“賊騎翩翩如蹈虛”,足見農民軍的英雄之風采。《高麗史·安祐傳》亦云:“紅衣之為寇,鷙悍狼貪,雖白額當前,狐綏兔狡,所欲必得…。”

這些說法,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紅巾軍英勇機智、知兵善戰的風貌。

(五)高麗對紅巾軍的抗擊,顯示了高麗人的愛國精神,提高了高麗本身的地位。

紅巾軍遠征高麗始末:中國歷史唯一一次,農民軍為何兩跨鴨綠江?

眾所周知,整個有元一代,高麗對元朝的倚賴性是很強的,其民族自信心亦頗受損害。高麗軍獨立對紅巾軍作戰,擊敗了紅巾軍,並曾將奪自紅巾軍中的元帝玉璽一、金寶一、金銀銅印二十餘及金牌呈送元朝,亦當使蒙古人對高麗刮目相看,而高麗人對蒙古人已產生輕蔑之心。

雖然高麗驅除了紅巾軍,但其元氣大傷,民生凋敝。

權臣崔瑩、李成桂等武將趁機擴大權勢。特別是李成桂,也真是在紅巾軍後,趁機奪取王氏高麗的政權,創立後來的李氏朝鮮王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