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三國志 周瑜傳》: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赤壁之戰前,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在劉表病重期間,曹操親率主力南下荊州,正好趕上劉表病逝,劉琮即位,在手下人勸說下,劉琮舉城投降曹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荊州七郡,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曹操奪取荊州之後,整個東吳人心惶惶,一片投降之聲,周瑜力排眾議主張堅決抵抗曹操,周瑜認為曹操雖然託名漢朝丞相,實際上是竊漢國賊。

此時的曹操不可只是東漢朝廷的丞相而已,就已經被周瑜罵作漢賊了,諸葛亮則認為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把北伐曹魏的戰爭當成是攘除奸兇與討賊興復,這同樣是把曹操當成漢賊。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曹操

曹操不過是個丞相就已經被當成了漢賊,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用了六七年的時間相繼稱公,最終稱王,建立魏王國,成為東漢歷史上第二個異姓王,在襄樊之戰後,孫權向曹操稱臣,並且上書曹操,建立曹操稱帝取代漢朝。

曹操把孫權的書信給在場所有的賓客看,然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小子是把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曹操認為稱帝就是放在爐火上烤,這明顯就是認為稱帝是不合適的,想當年袁術稱帝,僅僅幾年時間就敗亡了,曹操不想重蹈覆轍。

而曹操手下的群臣也趁機勸曹操稱帝,曹操則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話清楚明白地顯示了曹操的想法,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時機不成熟,曹操想成為周文王那樣的人,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創造條件,而他自己只能繼續完成稱帝的所有條件,同時解決稱帝遇到的所有困難。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曹操被周瑜罵作漢賊

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天下尚未統一。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皇帝制度以來,華夏只有統一的政權,雖然有短暫的分裂與混亂,最終都要歸於統一,秦末天下大亂,劉邦與項羽揭杆而起,最終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王莽代漢建立了新朝,僅僅存在了15年,仍然是統一的政權,到新朝末年,天下由於農民起義陷入了混亂,有不少割據政權因此在亂世中稱帝,但最終被劉秀統一,建立了東漢王朝,在當時的華夏人心中,天下必然要歸於統一。

同樣的道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朝廷腐敗以及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也陷入了混亂和地方割據,這短暫的混亂仍然要歸於統一,可是作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勢力,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九州,但是怎麼也無法打敗孫權與劉備,無法統一天下。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三國鼎立

這已經成為橫在曹操心中永遠無法完成的心願,天下不能統一,曹操這個帝王就名不正、言不順,皇帝的另一個名稱可是天子,有君權神授的含義,天子都不能統一天下,如何能夠稱帝呢?

自從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輸給了孫權與劉備的聯軍,曹操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之後,有過一個可以攻打益州的機會,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被曹操浪費了,他以得隴豈能望蜀的理由拒絕了,自此,曹操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直到他去世為止,曹操也許是把統一天上的重任交給他的接班人去完成。

二、曹操不願意承擔罵名,他更在乎實際利益。

《讓縣自明本志令》: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青年時期的曹操是一個有志向為國家獻身的人,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時,打死不守法的宦官家屬,擔任濟南相期間,曹操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大力打擊貪官汙吏,討伐國賊董卓時,曹操不顧個人安危,也沒有儲存自己的實力,而是率領自己招攬的軍隊與董卓軍隊作戰,差一點戰死沙場。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年輕的曹操是個有志向的人

曹操說自己的政治理想是當大漢的徵西將軍,同時可以封侯,去世後希望自己的墓碑上有“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的碑文,我相信這是曹操的肺腑之言,曹操的確這麼想過,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曹操走上了一條篡位的不歸路。

曹操的野心是隨著權力、地位與勢力的擴大而增強的,從本質上看,曹操的起兵走的是一條不歸路,他在一步步壯大的同時,野心也在一步步增強,曹操沒有回頭路,唯一的路就是稱帝建立政權。

跟隨曹操打江山有一大幫的文臣武將,武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宗族勢力,文有陳群、荀攸、華歆、鍾繇等世家勢力,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即使曹操不想稱帝,利益集團也會捆綁曹操。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得非常清楚,讓他交出兵權他是不會交的,曹操一旦交出兵權,他的整個宗族、親信以及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會受到打擊,曹操非常清楚這一點,在曹操勢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曹操需要給自己和自己的政治集團尋找一個定位。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曹操明確告知天下自己不會稱帝

如果曹操繼續做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是不合適的,歷史上權臣與皇帝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止,一旦失勢,整個集團還會陷入萬劫不復,曹操只剩下一條路,就是篡位,所以曹操開始稱魏公,繼而稱魏王,這都是篡位的必要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仍然不想承擔罵名,儘管已經有不少人罵他了,但曹操仍然不願意邁出最後一步,曹操是魏王,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匹馬,設五時副車,這已經是天子禮儀了,曹操除了沒有天子的虛名,實際上就是天子了。

總有人說曹操沒有稱帝,也就不算篡位,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稱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複雜的流程,稱魏公、魏王就是必要的流程,他在當丞相的時候,都有人罵他了,因為這些人看清了曹操的本質,曹操殺死了漢獻帝的貴妃與皇子,逼死了伏皇后,光是這些行為就已經是奸臣的作為了。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曹操稱王就是篡位的流程

曹操為了說明自己不會稱帝,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解釋,這就是《讓縣自明本志令》,寫於公元210年,剛好在赤壁之戰失敗之後,相信曹操寫這篇文章時,他是真的不想稱帝,如果再稱帝,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前面解釋了自己不會稱帝,後面再來稱帝,曹操應該在公元210年就想當週文王了,為自己兒子稱帝創造條件。

三、曹操面臨朝廷內外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壓力。

別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感覺很威風,實際上曹操面臨內外嚴重強大的政治與軍事壓力,一方面孫權與劉備在邊境上給了曹操政治與軍事壓力,一旦曹操稱帝,孫權與劉備肯定會打著漢朝的旗號討伐曹操,給了別人討伐自己的藉口。

然而最為重要的是內部壓力,曹操所控制的朝廷並不是鐵板一塊,在軍事上,曹操有著絕對的控制力,但在政治上,曹操對許都朝廷的控制力並不是絕對的,大多數臣民表面上服從,內心卻是抗拒的。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曹操面臨內外強大的壓力

有幾件事能證明曹操內部有嚴重的政治壓力,一是衣帶詔,二是太醫令吉本謀反案,三是魏諷謀反案,衣帶詔的事件雖然有爭議,但漢獻帝與曹操不和是明顯的,曹操還逼殺了漢獻帝的貴妃、皇子和皇后,這是來自皇帝的壓力。

太醫令吉本不過是個醫生,卻也敢聯合一幫朝廷的大臣起來反對曹操,還有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官員,這些人差一點殺了曹操的丞相長史王必,這說明朝廷之中反對曹操的官員大有人在,只不過這些人敢反抗,大多數不敢反抗而已。

魏諷不過是鄴城一個有口才的人,要兵權沒兵權,要地位沒地位,居然就敢聯合長樂衛尉陳禕謀反,一介文人為何要造反,魏諷案中疑點重重,但是曹丕卻藉此機會誅殺了數十人,這些人很可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有可能是曹操在政治上的反對者。

孫權及曹操手下群臣都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說出來別不信

荀彧反對曹操稱公

反對曹操的幾乎都是許都朝廷的文官集團,還包括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這是曹操稱帝路上強大的障礙,曹操必須要解決這些障礙才能稱帝,但是他總不能在許都朝廷來一場大清洗吧,曹操是個聰明人,他只能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短時期無法解決,曹操會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來解決,所以曹操不會稱帝,他想當週文王,他的兒子一定會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