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TED演講是美國一檔著名的演講節目,TED演講的宗旨就是“傳播值得傳播的創意”,他會邀請各界名人來此進行演講,演講主題眾多,其中有一期的主題叫作“如何拯救你的幽默感”,演講內容十分有趣,並且發人深省。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在生活中,大家既喜歡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交往,有時常會忽略幽默的重要性。

網上有一句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活得有趣或許才是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高的追求所在。所以幽默的人才會有很多朋友,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充滿著輕鬆與快樂。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生活才能夠成為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呢?接下來,結合TED演講中的內容,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培養自己的幽默意識

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培養自己的幽默意識。要知道,幽默這個詞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是能夠把人逗樂這麼簡單,幽默更多指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行事作風。

在現實生活當中,富有幽默感的人總會給人一種魅力無限的感覺。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而在培養自己幽默感,就需要你無論是在自己獨處的時間還是與他人相處的時間,都能夠讓身邊的事情變得有趣起來。因為對於人們而言,幽默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化解尷尬。

在生活和交往過程之中,人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尷尬的場景,如果能夠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尷尬,那麼就能獲得對方的尊重。

具體而言,有以下兩個方法可以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第一是直接認可對方的邏輯,第二是將他人的邏輯與自己的邏輯進行置換。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例如第一種直接認可對方邏輯的做法就是,把對方尷尬的話接下去,用一種得體且幽默的方式。

如果有人調侃你的身高長得矮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他:“對呀,我至今買火車票還能買半票吶。”

第二種則是邏輯置換,利用一些諧音梗或者文字遊戲。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例如一位顧客在餐廳吃飯,點了一份鰻魚飯,等了很久都沒有上來,於是他叫來服務員問為什麼自己點的鰻魚飯還沒有上,服務員回答道:“因為您點的是“慢魚飯”,因此上得會比較慢。如果您剛才掉了“快魚飯”,我肯定早就給你端上來了。”

這樣的回答既幽默又能夠消除顧客心中因為長時間等待帶來的煩躁。

不把金錢當作是衡量快樂的唯一標準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把金錢看得很重要,把追求物質生活當作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從而忽視了精神上的追求。

而那些真正幽默的人,通常能夠脫離物質世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能夠找到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有趣現象。在《小王子》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一書之中,作者聖埃克蘇佩寫道:“大人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數字。當你給大人介紹自己新結交的好朋友時,他們從來都不會問你什麼實質性的問題,而是會問一些外在的東西,例如家庭條件、家庭結構等,父母不會在乎你的朋友是否真誠,只會在乎你的朋友是否有錢。”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這也能夠理解,畢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只有擁有了無數的鈔票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快樂,錢越多,越快樂。

但是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卻徹底地推翻了這個理論,心理學家指出,當人們所擁有的金錢能夠滿足他當前的日常生活時,人們就不再會因為金錢數量的增加而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因此,並不是金錢越多生活就會越快樂。

邊界遞減效應

經濟學中有一個我們可以藉助的理論叫作“邊界遞減效應(diminishing marginal effect)”,當一種要素連續不斷地投入,增加到一定產值之後,所提供產品的增量就會不斷下滑,也就是說,可變產量的邊界產量會發生逐漸減少的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通常會高估某些事情會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並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事物的各種結果。

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主動分享秘訣:兩件事讓你散發幽默的魅力

例如人們總會覺得自己失去了工作或者是失去了自己的伴侶之後就會生不如死,但是到你真的經歷了這些之後,你就會發現,這些事情會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事實上並不大。

因此,想要活成一個有趣的靈魂,就必須要放下心中的執念,拒絕金錢的誘惑,不把利益得失看成是自己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有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