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婦科12種常見病家傳效方

婦科病師傳效方

餘祖上善治婦科病,自明代起相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錄12病種的效方。

(1)保胎先補腎,補腎先滋陰

胎動不安跟腎氣衰損的關係最為密切。腎氣充盈者,胎氣必安。補腎立法,少投溫燥,應遵古訓“胎前宜清”,多進滋陰清熱之品,實為保胎奇法。藥用枸杞子、黃芩、炒白朮、生黃芪、當歸、黃精、蘇梗、川斷、生杜仲、桑寄生、補骨脂。血壓低加西洋參3~5g,胃口不好加生雞內金、砂仁。

(2)妊娠惡阻降中寓安

惡阻系胃氣上逆,胎動不安所致,非降不止,應用辛開苦降法,但降的程度直接影響胎氣,甚至可致滑胎,故宜適度。一者降中焦胃氣,忌利下焦二便;二者佐宣肺清肅和柔肝和胃之品以助胃氣之降;三者尊“胎前宜清”之訓,配安胎之品,可用姜竹茹、黃連、黃芩、金銀花、佛手、白芍、烏梅炭、當歸、蘇梗、炙枇杷葉。

(3)產後節楚以溫通立法

產後保養不慎,感受風寒,骨節酸楚一證最難治癒。除遵古訓“產後宜溫”,以溫補氣血為治外,不可忽視溫通之力,補而不通其楚難除。另外還要用引經藥方能增其藥力。藥用生黃芪、當歸、雞血藤、老鸛草、桂枝、生杜仲、秦艽、川斷、懷牛膝、防風、防己、桃仁、桑寄生、蠶砂、三七粉(沖服)。

引經藥:

頸部加葛根,上肢加桑枝,下肢加木瓜,腰部加狗脊。

(4)產後乳癰既補託又活絡

產後乳癰近代稱乳腺炎,系感染所致,故醫者常投清熱解毒之品,殊不知清熱解毒藥常常苦寒,可傷胃氣,並致寒中胞宮而後患無窮。產後乳癰少投清熱解毒,立法最宜補託活絡,藥用生黃芪、當歸、鹿角霜、蒲公英、炒橘核、丹參、香附、赤芍、路路通、制大黃、青皮、王不留行。乳房熱,加浙貝母、連翹、金銀花。

(5)產後下乳最宜

產後3天乳汁不行或下之甚少,速投溫補之劑,並從脾腎著手,還要三佐:一佐和血通絡,通利乳絡;二是寒性反佐以防上火;三佐和胃消導以免膩滯。藥用生黃芪、當歸、蛇床子、菟絲子、炒白朮、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炒橘核、路路通、生麥芽。可加穿山甲5g活血通經,胃口不好加焦三仙、生雞內金,可加生杜仲、桑寄生、川斷補火益土。此方也可與鯽魚和豬蹄同燉增加療效。

(6)崩漏宜升提並生新

血崩和淋瀝均屬經量過多的病症,雖然以寒熱虛實辨證論治,但其關鍵在於升提固脫和祛瘀生新,非此難以止矣。藥用生黃芪、當歸、仙鶴草、人參(另煎兌服)、雞血藤、山楂炭、三七粉(沖服)、益母草、薑黃、升麻炭、血餘炭、五味子炭。

(7)痛經應溫通並解鬱

痛經不論寒熱虛實,總以“不通則痛”為基本病機。宮寒和肝鬱常是以不通為主因,故止痛經常法要抓住溫通和解鬱。藥用桂枝、赤芍、白芍、炮姜、川楝子、元胡、烏藥、香附、雞血藤、柴胡、三七粉(沖服)、琥珀粉(沖服)、蠶砂(包煎)。

(8)外陰白斑燻洗外塗

外陰白斑應當根治,否則有癌變之慮。主要靠外治法,既燻洗又外塗。藥用淫羊藿30g,威靈仙15g,蟬蛻15g,苦參、生薏苡仁各15g,鶴蝨30g,煎水坐浴燻洗,每天1~2次,30天為1個療程。蛤殼粉30g,黃柏60g,生石膏30g,冰片5g,共研細末,九華膏調塗患處。

(9)外陰瘙癢清利溼熱

外陰瘙癢和婦人淋證總由溼熱下注造成,應內服坐浴並進。

內服方:

炒蒼朮、生薏苡仁、黃柏、土茯苓、制大黃、蛇床子、萆薢、牡丹皮、車前草、白花蛇舌草。

坐浴方:

苦參、野菊花、生地榆、炒蒼耳子、土茯苓、蟬蛻、萆薢、白鮮皮、川椒、地膚子。煎水坐浴,每次15分鐘,每天2次,3天換1劑,連用30天。

(10)婦人減肥治重燥溼利尿

婦人體重超標達20%以上者,稱“婦人肥胖”,胖人多溼。“消胖之道,以調為主”,不可一味攻伐,以防傷正,治重燥和滲。藥用炒蒼朮、法半夏、生薏苡仁、澤瀉、陳皮、草決明、蛇床子、丹參、桑白皮、白菊花、生山楂、車前草、冬瓜皮、沱茶。

(11)婦人雀斑,內服滋陰降火,外敷祛斑奶

面部黑斑系腎臟陰陽失調,陰虛火旺,故腎色泛於顏面,宜內服外敷並進。

內服丸藥緩圖:

知母60g,黃柏60g,生地黃30g,龜板30g,補骨脂30g,菟絲子30g,川斷30g,澤瀉30g,生薏苡仁60g,牡丹皮30g,丹參30g,當歸30g,升麻60g,葛根60g,烏蛇30g(過敏者不用),共研細末蜜丸,每次6g,每天3次。

外敷祛斑奶:

大豆汁60g,冬瓜汁60g,綠豆粉30g,生薏苡仁粉30g,珍珠粉5g,桃花蕊30g,加牛奶,和勻,每天外塗1~2次。

(12)婦人低熱甘溫為治

藥用生黃芪、太子參、當歸、銀柴胡、黃精、炒白朮、茯苓、陳皮、升麻、白菊花、地骨皮、青蒿(後下)。

本文摘自《沈紹功臨證經驗輯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主編/韓學傑,沈寧,連智華。

精彩分享

小主請翻牌子

婦科12種常見病家傳效方

「有用就擴散」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別人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