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個人覺得,明朝是一個奇葩的朝代,發生過太多奇葩的事件,既有可笑的,也有可憎的。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大禮議之爭”,這是明朝眾多奇葩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所謂“大禮議之爭”,其實是爆發於明嘉靖時期的一次事件。表面上,這只是關於朱厚熜父母的名分之爭,實際上,這卻是一場事關皇權的權力博弈。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1521年春,渾渾噩噩的明武宗朱厚照過世了,這位霍霍了一輩子的朱皇帝,死前竟然沒有一個皇子。為了延續朱氏的江山,首輔楊廷和與皇太后經過數次商議,終於選定由明武宗的叔叔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為新帝。

繼任之君確定後,楊廷和以明武宗遺詔的形式公佈了這項人事任命:

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當時,朱厚熜在父親朱祐杬過世後,剛剛繼承了興獻王的爵位,準備本本分分、平平安安地待在湖北做一個富貴王爺。可是,突然一聲炸雷驚現一道聖旨,自己竟然要即位九五之尊了。

十四歲的小朱同學非常激動,趕緊打包行囊出發,目標直指北京城。經過一個多月的車馬勞頓,朱厚熜一行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北京城,來到了紫禁城。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不過,初來乍到的小皇帝朱厚熜還沒來得及熟悉環境,很快就遭到了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強力挑戰。由於自己並非正統繼位,而是以“小宗繼大宗”的方式取得皇位,自然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首要問題,就是面臨該管誰叫爹!

幸虧,這種事也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歷史上沒有子嗣的皇帝也出現過。比如,漢哀帝劉欣就是以侄子的身份繼承了漢成帝的皇位,他登基後將伯父漢成帝劉驁和生父定陶恭王劉康兩人都追尊為父。

如果依照此例,嘉靖帝也可以把伯父明孝宗和生父興獻王都尊為皇帝。不過,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臣卻堅決反對,非逼著嘉靖皇帝過繼給明孝宗一脈,拋棄原來的興獻王一脈。

說白了,朝臣們都希望朱厚熜管自己的伯父明孝宗為父親,管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叔叔。

在龍椅上,朱厚熜的屁股還沒坐熱呢,朝臣們就開始出招了。禮部尚書毛澄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支援下,率先上疏要求嘉靖帝過繼給明孝宗為子。據《明史》記載:

陛下入承大統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看完他的奏摺,朱厚熜當時就懵圈了,啥意思?難道以後自己的父親就變成叔叔了?不過,小朱皇帝雖然很生氣,但深知自己羽翼未豐,因此既沒有駁回,也沒有批准,只是將這封奏摺擱置了。

很快,嘉靖帝開始行動,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向毛澄以及他背後的靠山楊廷和丟擲了橄欖枝。不過,他顯然低估了這幫老頭子們的骨氣,對嘉靖帝的示好竟然視若無睹。

尤其是首輔楊廷和,簡直到了“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地步。歷經了憲宗、孝宗和武宗三朝,他的能力和威望都無人能敵,也無人敢敵。在朱厚照過世後,他一人總攬朝政長達三十七天,期間儼然就是“代行君權”。

等到朱厚熜這個毛頭小子抵達京城後,楊廷和雖然表面恭敬,但內心卻絲毫不怵這位小皇帝。而且,他還得到了張太后的支援,自然是心中有底。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在這種背景下,“大禮議之爭”陷入了僵持局面。一方面,禮部要求新皇帝尊孝宗為皇考,被“留中”;一方面,新皇帝要求追封興獻王為帝,被“封駁”。

幾個月後,大禮議之爭終於出現了一些轉機,原因竟然是一位本來名不見經傳的“五荀進士”張璁。因為出道太晚,張璁如果正常排隊熬資歷,到死也進不了內閣。因此,他決心乘機插隊,而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據《明史》記載,張璁第一次提出了“繼統不繼嗣”的主張。

張璁認為,嘉靖不是以明孝宗侄子或嗣子的身份繼承大統,而是以明武宗弟弟的身份來承繼皇位。根據《皇明祖訓》規定,皇位繼承優先使用“父死子承”,但“兄終弟及”也是應該被承認的。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處於困境中的嘉靖帝,終於看到朝臣中間出現了分裂跡象,顯得非常高興。於是,他親自召見張璁並對他委以重任,當面鼓勵他要堅持己見,要繼續與以楊廷和為首的“黑惡勢力”進行堅決鬥爭。

不過,區區張璁顯然無法撼動楊廷和的地位,他被內閣找茬發配到了南京任職。恰巧此時,嘉靖的生母蔣氏從湖北千里迢迢來京探親,竟然聽說“兒子”如今變成了“侄子”,而自己也從“母親”變成了“嬸嬸”。

“蔣嬸子”當時就奔潰了,掉頭就要回湖北老家,而且還要帶著朱厚熜一起回家,揚言“皇帝不當了”。這下張太后慌了,畢竟大明帝國的皇帝不能想幹就幹,不想幹就走吧,於是開始向楊廷和施壓。

無奈之下,首輔楊廷和只得做出妥協,同意嘉靖皇帝尊自己生父朱祐杬為“興獻帝”。不過,這只是“大禮儀之爭”的上半場而已,真正的高潮還遠未到來。

到了嘉靖三年的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聯同被發配到那邊任職的張璁再次上疏,開啟了“大禮儀之爭”的下半場。據《明史》記載,桂萼、張璁在奏摺中提到:

今陛下奉祖訓入繼大統,未嘗受孝宗詔為之子也,則陛下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也明甚。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后,又何疑?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楊廷和對此心知肚明,二話沒說,直接安排言官們開始彈劾,說桂萼和張璁二人圖謀不軌。要是在即位之初,嘉靖帝一定會“捨車保帥”,但此刻他已經翅膀硬了,索性發出了大招,下旨恩准楊廷和“歸鄉養老”。

楊廷和被罷免後,內閣首輔由梁儲來接任。不過,他的能力和魄力都明顯不及前者,對於“大禮議之爭”完全不知所措。因此,缺乏領導核心的文官集團很快落於下風,嘉靖甚至要將生父和生母的牌位都移入太廟供奉。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這下,群臣再一次被激怒了,一些大臣甚至推出了古法“伏闋”。每天,六部九卿的官員都有上百人跪在左順門外,連哭帶喊聲勢浩大,逼迫嘉靖帝收回旨意。

忍無可忍下,嘉靖帝下令錦衣衛對其中的八名帶頭者施以廷杖,希望能夠嚇退這些文臣。不過,此舉使得局勢更加惡化了,使得明朝文官的氣節徹底激發了,大家紛紛耿著脖子排隊捱打。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騎虎難下的嘉靖帝,只得硬著頭皮繼續來,擴大了廷杖的規模,當場就打死了十七人,重傷了四十餘人,史稱“左順門事件”。此後,守禮派們被悉數瓦解,嘉靖徹底確立了自己的皇權,取得了“大禮儀之爭”的慘勝。

這場“大禮議之爭”,既不關國家的存亡,又不關百姓的福祉。但是,它卻是明史中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一次重大事件。或許,這場爭鬥捍衛了儒家的正統禮制,但它的意義並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鬧劇和慘劇——大禮儀之爭

說到底,無論是嘉靖皇帝,還是這些士大夫們,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而不圖實務地咬文嚼字和盲目內耗。張廷玉在修撰《明史》時,曾經提出了“明實亡於萬曆”的觀點,但筆者個人竊以為,從“大禮議之爭”開始,明朝就已經埋下了巨大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