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生活條件改善後,閒暇時間也多了,於是很多人開始喜歡外出旅遊賞景,有時還會即興賦詩,抒發閒適和舒暢的心情。其實寫詩並非難事,很多人讀了李白的《靜夜思》,也開始躍躍欲試。比如一位民間才子就依照原韻和了一首:夜雨敲紗窗,兩眼淚汪汪,烏雲遮明月,我心直髮慌。下面介紹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的農村景象,開篇點明時節特徵,“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在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恰逢雨季,這一天常常下雨。人們在清明節左右一般都要上墳掃墓,很容易引起悲傷的情緒。出門遇雨,全身都溼漉漉、冷冰冰的,別提有多難受了。“紛紛”二字,不僅形容出細雨濛濛的場景,而且也寫出了路上行人的心情。次句形容出人們的心情,“路上行人慾斷魂”。欲斷魂,就是靈魂要離開肉體般的痛苦,是形容心情十分愁苦紛亂。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羈旅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顯悽迷紛亂。詩人趕路不成,身心疲憊,就想找個地方休息,最好能喝點酒暖暖身體,該有多好啊。恰好遇見一位牧童,於是他便問這位放牛的小孩,“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個“借”字,是借重的意思,表示客氣;“借問”,就是請問。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但是牧童沒有回答,也許是不願與陌生人搭話,也許是怕對方聽不懂自己的方言,但還是很熱情,“牧童遙指杏花村”。他只是抬手向遠處一指,行人順著那方向一望,看到了一座被盛開的杏花包圍著的村莊。“杏花村”,是指杏花深處的村莊,這村莊在現在安徽貴池縣城的西面,一向以產好酒聞名。行人看到了杏花村,眼睛彷彿突然一亮,啊!還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簡直就是世外桃源。灰暗的天空中本來正下著濛濛細雨,忽然間好像突然透出了一線陽光,人的心情也亮堂多了,於是詩人加快了腳步……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遙指”,就是指向遠處,這個“遙”字用得很妙。如果地方很近,行人自己就會看見;如果太遠,指也看不見,既引不起行人的興趣,也引不起讀者的聯想。妙就妙在不近也不遠,只要抬頭一望,便隱約可見。接下來行人怎樣找酒店,如何避雨,又怎樣飲酒,讀者就可以去自由想象。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這首詩自然而含蓄,沒有用典,都是人們熟悉之事。字數少但內容豐富,音韻也很美,長期以來為人們傳頌。全詩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每到清明時節,人們就會想起來,流傳了千年、依然經久不衰。

杜牧的一首傳世之作,經久不衰,讀了兩遍,人人都會作詩

很多人讀完這首詩,不僅能感受唐詩的韻味,也被其深蘊的詩情而打動,立刻就有寫詩的衝動。比如就有人現學現賣,隨手就寫了一首打油詩:清明時節很冷清,男女老少去踏青。花帽短裙甚像蝶,飛來舞去斷根筋。還有一民間高手也不含糊:清明時節雨紛紛,杜康入口醉昏昏。借問杏花何處有,僕從驅車奔東城。怎麼樣,您也即興分享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