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吳畋

字數:2516,閱讀時間:約9分鐘

編者按:網路上之前有種說法,歐洲騎兵到了近代,憑藉紀律與牆式衝鋒已經冠絕全球。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已經用系列文章介紹了歐洲近代騎兵的發展進化之路,以及相關戰術的演變。本來就來說一下,進化完全的歐洲近代騎兵的真實戰鬥態勢到底如何?

“在一片無遮無掩的歐石楠荒野裡,8-10個步兵營竟然打敗了61個法國騎兵中隊:若非親眼目睹,我絕對不會相信!”——法軍統帥孔塔德侯爵,寫於明登會戰後第十天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明登會戰中的步騎對抗

依然懸念叢生的步騎對抗

歐洲七年戰爭中的明登會戰,由於誤傳命令,6個英國步兵營和3個漢諾威步兵營貿然離開林地,進入空曠地帶,朝著法軍中央排成三條戰線的63個(一說61個)騎兵中隊行進,結果居然連續擊敗三線騎兵。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普魯士總參謀部官方戰史中的明登會戰步騎對戰區域性,普軍第10龍騎兵團曾參與此戰,圖中藍色為英國-漢諾威軍隊,紅色為法軍

由於事件太過惹人注目,孔塔德的感慨隨即衍生出諸多版本,一個多月後的《倫敦紀事報》就出於通俗易懂和宣傳目的,乾脆將其改寫為“一個步兵縱隊竟然突破、打垮三條騎兵戰線,若非親眼目睹,我絕對不會相信!”,上述說法日後在英文著作中廣為流傳,也讓這場發生於1759年8月1日的明登會戰被視為步兵剋制騎兵的標誌性事件。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法國元帥孔塔德侯爵

可是,如果讀者對18世紀中葉的歐洲戰場有所瞭解,就會知道步騎對抗的戰地情形要複雜得多,我們固然可以舉出若干步兵擊敗騎兵的戰例,但也能夠找到諸多騎兵打垮步兵的例證。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步兵列成反騎兵空心方陣的頻率並不高,日後在拿破崙時代稀鬆平常的單營方陣更是罕見。此時典型步兵隊形實際上是諸多營橫隊排成的綿長戰線,僅有兩翼可能會安排少數擲彈兵團、營準備列成方陣(往往還是繁複的多營方陣),因而反騎兵能力頗為低下,騎兵一旦突破極易橫掃千軍: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普軍使用的雙營方陣

1745年6月,霍恩弗裡德貝格會戰,普軍拜羅伊特龍騎兵團(5團)的10箇中隊擊潰20個奧地利步兵營,俘虜2500人,繳獲大炮5門、軍旗67面。1756年6月,科林會戰,奧軍利涅龍騎兵團(31團)、3個薩克森輕騎兵團和大約1000名混編騎兵擊潰14個普魯士步兵營,令奧軍取得了七年戰爭中第一場會戰大捷。1757年11月,羅斯巴赫會戰,賽德利茨指揮普軍38個騎兵中隊擊潰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1758年8月,措恩道夫會戰,俄軍14個重騎兵中隊和塞爾維亞驃騎兵團擊潰普軍前衛步兵8個營,迫使普軍丟棄大炮24門,但賽德利茨隨即指揮36個普軍騎兵中隊擊退俄軍追兵,並反過來擊潰俄軍右翼,導致俄軍僅有第1、2擲彈兵團保持隊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即便是在明登會戰之後進行的庫訥斯多夫會戰裡,奧軍將領勞登也指揮60多個俄-奧騎兵中隊在為期半個小時的決戰階段中擊潰普軍騎兵,而後橫掃普軍殘餘步兵奠定勝局。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庫訥斯多夫會戰

那麼,又是什麼讓看似十拿九穩的強大騎兵在利於騎兵作戰的地形上輸給區區9個步兵營呢?

想象中的齊射

許多人會將騎兵在明登慘敗的原因歸結於英軍步兵的強大戰鬥力,認為這些步兵列成“細細的紅線”,以冷酷、機械的近距離齊射直接挫敗了法軍騎兵的正面衝擊,然而,這樣的看法與其說是在描繪此時的英軍,不如說是在敘述根據後世想象建構出的完美英軍形象。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明登會戰中的英軍第12步兵團

實際上,僅就18世紀中葉而言,身著紅衣的英軍無論是在大不列顛島上面對蘇格蘭高地戰士(普雷斯頓潘斯、福爾柯克),還是在歐陸遭遇擁有強大火力支援的法軍騎兵(豐特努瓦、勞費爾德),都曾經多次失利,以至於一度被人認為“習慣於遠端交火,與其說是看到敵人,不如說是聽見敵聲,當他們發現自己要面對肉搏戰,鋼鐵刀光也閃到臉上時就會沮喪、驚訝”。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豐特努瓦會戰

想象中的整個步兵營乃至整條戰線面對敵軍的“貼臉齊射”實際上也是大大誇張的說法,此時的英軍實施的仍然是步兵營各排輪流射擊,火力或是從一翼傳向另一翼,或是從兩翼漸次蔓延到中央,或是從中央逐步擴散到兩翼,由此維持連綿不斷的射擊,而且無論以何種方式執行,幾輪射擊後基本也都會演變成人自為戰的自由射擊。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英軍在七年戰爭中使用的普魯士式“交替射擊”次序,筆者自繪,甲為各排從右至左依次射擊,乙為從中央到兩翼,各排右-左交替射擊,丙為從兩翼到中央,各排右-左交替射擊

親歷過七年戰爭的普魯士軍人貝倫霍斯特在其著作中解析過步騎對抗的心理因素,他指出當時的諸多步兵條令、教令都在給步兵灌輸奉命射擊就足以擊退騎兵的想法,卻從未指出如果騎兵在火力面前未曾掉頭又該如何應對。貝倫霍斯特堅信步兵單純依靠火力或刺刀都不足以解決問題:火力殺傷的人員、馬匹並不足以導致騎兵終止衝擊,步槍上刺刀之後也不夠長,實際上也難以觸及騎兵,而且,就算刺刀捅穿了戰馬,從物理角度而言步兵也無法擋住躍進的戰馬。此時,能夠決定戰況已經演變成了心理因素。要麼是騎兵在步兵開火後撤退,要麼是步兵過早開火、射擊效果不佳,最終陷入恐懼,如果騎兵在此時能夠表現出衝擊的決心,就能夠熬過步兵火力並完成衝擊。然而,貝倫霍斯特認為當時的多數歐洲騎兵都太過“理智”,都想得太多,他們以小跑乃至快步發起衝擊,可當子彈從頭頂上呼嘯而過時,騎兵就會掉頭飛馳。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明登會戰中英軍第37步兵團擊退法軍騎兵

事實上,貝倫霍斯特筆下的“理智”騎兵形象的確頗為契合明登會戰中的前兩條法軍騎兵戰線。身處第三線的法國騎兵軍官德·雷騎士在其回憶中明確指出當第三線待命之際,“在我們前方行進的騎兵還沒衝到底就遭遇了敵方火力,接下來就掉頭回轉,透過我們……留出的間隔退卻。”統計數字也證實了上述說法,第一線騎兵共有23箇中隊參戰,軍官總計死傷58人,第二線的22箇中隊死傷軍官37人,而由法軍王牌部隊憲騎兵團和卡賓槍騎兵團組成的第三線僅有18箇中隊投入戰鬥,卻有86名軍官非死即傷!可想而知,第一線與第二線騎兵缺乏衝擊的決心和信心,未能突破便打馬迴轉,反倒令英國-漢諾威聯軍的步兵信心倍增,給真正具備決心的第三線製造了更大的麻煩。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明登會戰中英軍第25步兵團與法軍憲騎兵團的對決

同樣身處第三線的法國騎兵軍官奧古斯丁·莫坦·德·拉巴爾姆在《騎兵戰術基礎》中生動地描述了他親歷的英軍火力:“(英軍)步兵的火力起初源自(步兵)密集隊形中部,然後逐步蔓延到兩翼。”在他看來,明登之戰裡“中彈身亡的騎兵並不多,但有許多人受了挫傷,許多人脫臼、斷肢,好些人墜馬、窒息、遭到踩踏”。他又指出可以從此戰得出三點結論:一、以牆式隊形展開衝擊毫無益處。二、火力不大危險。三、控制馬匹難度頗高。

災難的牆式隊形

即便是在七年戰爭中,法軍騎兵雖然有過羅斯巴赫等恥辱記憶,可還是拿出過不少上佳表現。1758年10月的盧特貝格會戰就是其中一個戰例,此役中的法軍騎兵在己方步兵陷入崩潰境地時斷然出擊,前後衝擊漢諾威軍隊16次之多,最終將其擊潰。因此,若是要解釋精銳悉出的法軍騎兵第三線在明登為何依然未能突破步兵,莫坦·德·拉巴爾姆的看法就值得注意。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明登會戰戰後採擷鮮花歡慶的英軍步兵

後兩點意見不難理解,但第一點卻需要單獨討論,由於某些穿越小說和網貼的影響,“牆式衝鋒”或“騎牆”一度被視為穿越者打造無敵騎兵的獨門秘訣,可在18世紀下半葉的實踐者眼中,這種隊形卻實在是過於危險了。我們的老熟人普軍上校兼波蘭少將瓦爾內裡在《述評》裡提到過盛行於普軍的“牆式隊形”存在若干弊病:稍微遇到一點障礙物——樹叢、溝渠、土坑——或敵方抵抗就會引發混亂,相互推擠,繼而波及整體,由於各中隊之間缺乏間隔,一旦陷入混亂也難以補救。他甚至在《騎兵評論》中將普軍騎兵的幾場敗績歸咎於這種隊形。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英聯軍慶祝在明登取勝的畫作

莫坦·德·拉巴爾姆的親身體驗則為瓦爾內裡的理論提供了證明。法軍騎兵前兩線在衝擊失敗後撤退到第三線之後重整部隊,此時,無論士氣還是訓練水準都堪稱法軍翹楚的第三線便效仿普魯士人的“先進經驗”,列成連綿不斷的牆式隊形發起跑步衝擊,接下來的狀況就得用“東施效顰”或“弄巧成拙”來形容了:“推進之初,是兩翼擠向中部,接下來則是兩翼——特別是右翼——感受到壓力。(英軍)步兵的火力起初源自(步兵)密集隊形中部,然後逐步蔓延到兩翼,當距離步兵僅有15步時,我們的馬匹竭力嘗試撲向左右兩側,這種驚人的壓力產生出巨大的力量。騎手無法繼續控制馬匹……一箇中隊至多剩下八到十個人還待在馬鞍上……儘管有些人能夠衝過敵軍行列,人數卻少得無法破壞敵軍隊形。”“哪怕我們留出一半的橫向間隔,情況都會大不一樣,擠壓的情形會大大減少,速度則會大大提升,馬匹即便在激烈賓士中朝著左右散開,也不會撲向兩側。英國步兵,就會像在豐特努瓦那樣,被碾得粉碎!”

燧發槍加刺刀,英軍9個營打垮法國63箇中隊

▲法軍在豐特努瓦會戰中向國王路易十五報捷

簡單一句話,戰爭不是遊戲,參與戰爭的人會害怕、會失誤,所謂有一種戰法去包打天下,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