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過嗎?

尖米丸是廣東潮汕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是用當地優質稻米做成的圓形兩頭尖的米類小吃。潮汕人將平時煮飯吃的米稱為“尖米”,故名。因形似老鼠的尾巴,尖米丸也被稱為“老鼠尾”。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在潮汕我的家鄉,每逢節日,家家戶戶的母親早早就得起床梳洗,早早出門。為的,就是儘可能快的趕到菜市場,買到甚至可以說搶到尖米丸。為了祭拜祖先的時候桌上能有一盤應節的尖米丸,為了祭拜完祖先後,可以給家人煮上一碗燙口美味的尖米丸湯。是的,似乎無論什麼節日,都少不了尖米丸。而每逢節日,如果到菜市場的時間晚了,尖米丸有可能就被搶購一空了。

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過嗎?

尖米丸的製法是,選用當地精細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時,撈起放於石磨,輾成米漿,取紗布將米漿過濾,除去粗雜質,然後倒進鍋里加溫,邊用木棒攪拌,至水溫六、七十度後轉為慢火,煮成糊狀,冷卻凝成塊狀,配三分之一生漿,揉捏成團,再取事前鑿滿直徑0。5釐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溫,至現“蟹日水”,即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揉搓,用力壓其順小圓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漿團半生不熟,擠下圓孔的丸體每段約2釐米,兩頭墜縮為尖狀,落鼎煮熟,便成為小巧玲瓏的尖米丸。因其製作經過10餘道工序,十分精細,丸體柔韌潤滑,略有彈性,煮湯倍感爽嫩可口。現在,磨漿與揉搓入鍋等辛苦繁雜的步驟已被機器取代。不過,為了不影響口感,尖米丸只能當天做當天吃,因此那些店家要凌晨三四點起身製作。

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過嗎?

據史料記載,尖米丸最早成名於揭陽市榕城區炮臺鎮,早在120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位於炮臺鎮中心的關爺宮前米市活躍興旺,為招徠生意,新寨村民吳成敬、吳書信兩家小食攤,別出心裁地創制出以當地特產尖米(即大米)為原料,丸體兩頭尖,形似尖米的小食,烹調為湯,別具風格,一時顧客盈門,轟動市井。至清末民初,兩家尖米丸潮店的第二代傳人吳文光、吳錫友同時在關爺宮前兩側設攤,從丸體的製作和烹調的工藝上進一步提高,形成獨特的潮汕小食風格。

潮汕的飲食以精細聞名,即使是煮一碗尖米丸湯,也要講究“清、鮮、巧”。丸體佐料保持新鮮,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最後,在清湯麵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鮮豔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鮮嫩爽口,湯味清美香醇。

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過嗎?

尖米丸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不論何時何地,走進街頭巷尾任何一家小店,都能吃到令你心滿意足的尖米丸,潮汕人的日常生活註定是離不開尖米丸的,有人喜歡一大早來碗尖米丸湯,叫醒即將讀書工作一整天的身體,有人喜歡大晚上來碗尖米丸湯,給忙碌的一天畫上圓滿的句號。小夥伴們,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