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導讀:高樓林立是城市的象徵,也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完美呈現,城市裡一片片平房被夷為平地,城中村的人紛紛搬進了更整潔也更舒適的樓房,整個城市也充滿了現代氣息。為了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部分地區將鄉下農民的房子也拆了,農民也住上了樓房,可不少農民卻表示自己不願上樓,而其背後的原因城裡人可能理解不了。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我老家的鄰村依山傍河,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被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看上了,經過一系列協商辦手續,開發商將農民的土地全部流轉承包,然後又將全村農民的房子拆遷,給農民蓋的是二十幾層高的大樓房,起初這個村是我們隔壁幾個村都羨慕的物件,畢竟住樓房不用種地還有錢拿是很多農民的夢想,可誰曾想到這個村的農民“上樓”沒幾年,就都後悔了,而後悔的原因只有真正的農民才能體會得到。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一、上樓之後,農民的生活更困難了

沒上樓之前,雖然種地的收益不高,但是一畝地1500元左右的收入還是有的,一家5畝地一年也能有個小一萬的純收入,雖說日子可能過得清苦,但是溫飽還是可以保證的。可上樓之後,農民的溫飽,尤其是那些年滿70歲的老人的溫飽反而成了大問題。

原來,農民“上樓”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就拿我們鄰村來說吧,農民自己的房子拆遷只給補償120元/平方米,如果是土坯房更是隻有80元/平方米,而院子、棚子等的補償就更少了。反觀樓房,開始的時候要1200元/平方米,後來漲到了2000元/平方米,很多農民拆房子補的錢甚至不足以買出一套房,最終只能自掏腰包補上窟窿。而且新樓房是毛坯農民還要自己掏錢裝修,樓房是住進去了可是欠款也來了。折騰了大半輩子最後還得出門打工還債。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反觀城裡拆遷,動輒一個平方賠償幾千上萬元,也可以不要補償直接用平房的面積置換樓房的面積,如果是平房的面積比較大,一套能置換兩套。所以我們常說,城裡人是越拆越富,而農民是越拆越窮,沒經歷過農村拆遷的城裡人怎麼能理解農民為何會越拆越窮呢?

住平房的時候,房前屋後都是菜園,再加上土地在自己手裡,想種啥種啥,如果再養上雞鴨鵝等,一年花不了什麼錢就能過得很舒服。可現在上樓了,土地也流轉了,就一畝地流轉的那一千塊錢,平時吃顆大蔥都要花錢買怎麼夠用?逼著一些歲數比較大的老人只能吃鹹菜米飯,老了老了沒能享清福,反而過起了“返璞歸真”的生活。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二、上樓之後,有諸多不方便

以前大家都住平房,再大歲數的老人出門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而現在住進了樓房,很多上去歲數的老人上下樓都是個難題,有的老人住進樓就基本沒下來過。

再就是住平房的時候誰家還沒幾個屋子、棚子放一些農具等雜物,可現在住進樓房了農具沒地方放,有地下室還要自己掏錢買。有錢的還好,沒錢的真的沒辦法解決。

農民,尤其是歲數比較大的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多電子裝置都不會用,再加上年輕的時候沒用過,他們也有牴觸心理。就拿現在在城裡已經很普遍的天然氣來說吧,很多老人還是不放心,覺得直通家裡不安全,他們寧願還是花錢買液化氣使用。這不近期一位老人在樓下車棚裡面燒火做飯的影片就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影片中的老太太打扮得異常樸素,用一個破桌子,一個爐子就相當於是一個灶臺,老人時不時往爐子中加一把柴草,網友也從老人的神情中解讀出了無助和寂寞。雖然天然氣更方便,但老人還是按照老方法燒柴做飯足以說明他們並不習慣當下的樓房生活。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三、上樓後,鄰里關係越來越淡了

以前,大家都住平房,平臺都是連在一起的,夏天一家一兩個菜端到平臺上就能湊一桌酒席,吃完後還能打幾把牌休息一下,冬天聚到一家圍在火爐旁喝茶、嗑瓜子、聊天,家長裡短,別提多和諧了。

住樓房更整潔也更舒適,農民卻不願上樓,背後原因城裡人理解不了

可現在大家都住上了樓房,回家後大門緊閉,互相之間的來往也就少了,年輕人還能玩玩手機,打打遊戲,用手機聊聊天,老人只能自己獨立面對孤獨的生活。經常也有新聞報道,某地老人在家中去世很多天都沒人知道,直到屍體腐敗發臭才被鄰居所發現。

對於農村老人來說的種種不變,可能城裡人並不覺得是多大的事,畢竟他們沒經歷過以前農村那種生活。農民朋友,你願意將自己農村的房子拆了住進更整潔更舒適的樓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