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撰文 | 趙哲峰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新年伊始,依舊是新勢力品牌發出了第一波銷量成績單。

其中,“蔚小理”三強繼續月銷破萬,2021全年銷量均逼近10萬輛大關。二線集團中,哪吒持續破萬發揮,零跑創下單月銷量新高,威馬則重新整理季度銷量紀錄。

就在新勢力集團高歌猛進的時候,或許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傳統車企已經有了起勢的苗頭。

無論是廣汽埃安、尤拉、極氪、嵐圖等獨立子品牌,還是比亞迪、特斯拉、大眾等傳統列強,都在2021年展現出了十足的後勁兒。在新能源戰場反應略慢的傳統巨頭們,終於將其醞釀多年的反攻戰略,落實到了銷量層面。

新勢力們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傳統車企“小號”初長成

為了實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車企紛紛將旗下新能源產品序列從原有組織架構中脫離出來,變為獨立子品牌。或者從零開始,打造全新子品牌。

如今,這些單開的“小號”已經成為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2018年從長城汽車中獨立出來的尤拉品牌,以及北汽新能源一手孵化的北汽極狐,算是傳統車企“開小號”的首批案例。

只不過當時的新能源市場環境並不成熟,再加上這兩個品牌本身也沒有鮮明的定位和突出的核心競爭力,故市場地位一度比較邊緣化。

直到2021年3月,尤拉釋出“全球最愛女人的汽車品牌”這個slogan,其才逐漸“破圈”並實現銷量的逆襲。2021年前11個月,尤拉品牌累計銷量11。4萬輛,同比大漲162%。而北汽極狐則至今沒能做出什麼成績,算是一個比較失敗的“小號”。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說回尤拉,也正是因為這個品牌的出現,“她文化”才開始在汽車圈流行。如今,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變得重視女性使用者。

例如大眾ID。系列第3款車型ID。3,其主打使用者就包括女性群體;去年9月,領克06也針對女性使用者推出了Shero粉色特別版。此外,包括AION Y、宏光MINIEV、奇瑞QQ冰淇淋等車型,也提供粉色車身可選。

雖然尤拉是傳統車企“開小號”最早的案例,但其並非這股風潮的引領者。實際上,傳統車企集體“開小號”的現象是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

2020年7月,東風集團釋出全新高階電動品牌嵐圖。

2020年11月,原屬於廣汽新能源的廣汽埃安正式獨立。

2021年1月,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正式釋出。

2021年3月,吉利旗下的極氪汽車正式亮相。

2021年5月,長安、華為、寧德時代聯手打造的高階品牌阿維塔浮出水面。

雖然這些品牌的誕生時間相比“蔚小理”等新勢力,還要晚了好幾年,但卻並非車企高管們拍腦袋想出來的產物。

例如吉利旗下的極氪汽車,該品牌經過了長達5年的密謀籌劃才正式與公眾見面;嵐圖汽車科技公司早在2018年就已經成立,經過2年多的籌備才釋出嵐圖品牌;長安汽車也是在2018年就宣佈了其打造高階品牌的計劃。

其實這些傳統車企最開始的思路是,將其多年積累的口碑和品牌知名度,為旗下新能源汽車產品賦能,而非打造獨立的子品牌。

但隨著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事實證明如果沿用以往的老舊模式,是無法與特斯拉以及新勢力抗衡的。

傳統車企複雜的組織架構、冗長的辦事流程、低效的管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創新性和機動性。相比採用網際網路思維造車的新勢力品牌,傳統車企的反應總是慢半拍。

而當“智慧電動車”的概念根植于越來越多消費者心中,傳統車企就需要轉變思想、融入新鮮血液,需要擁抱變化。而這一切,只有成立全新子品牌,並將其從原有架構中獨立出來才能實現。

而這些新成立的子品牌,基本都有以下幾個共同點:完全獨立運營、完全市場化運作、全新的組織架構、全新的人才團隊、全新的商業模式。

當這些子品牌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並在產品、銷售渠道(多采用直營模式)、使用者運營等方面展現出創新性後,便逐漸佔領了消費者的心智。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除了上文提到的尤拉,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小號”在去年集體爆發。

2021年全年,廣汽埃安累計銷量12。4萬輛,同比增長119%,超過了所有新勢力品牌。

2021年12月,開啟交付剛滿2個月的極氪001,交出了單月交付3796輛,環比增長88。7%的成績單。

2021年12月,嵐圖FREE交付量突破3330輛,環比增長192%,自8月開啟交付以來,已連續5個月實現交付量環比上漲。

可以看出,已經有部分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子品牌開始步入正軌,並且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擴張。相比“蔚小理”從開啟交付到月銷破萬用了2-3年的時間,前者的程序看起來要快得多。這對於整個新勢力集團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從量變到質變

除了傳統車企子品牌異軍突起,還有一些在過去就比較強勢的新能源品牌,也在2021年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其中有市場環境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源於其自身的進步。

2021年,比亞迪毫無懸念的拿下了國內的新能源銷量冠軍。全年累計銷量(新能源乘用車)59。4萬輛,同比增長231%。

作為參考,中汽協預測的2021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幅為150%左右。也就是說,比亞迪的銷量增幅遠高於市場整體。

作為過去二十多年的國內新能源領軍者,比亞迪奪冠並不令人意外。但在一年前,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想到,2021年的比亞迪居然如此驚豔。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從2010年開始,比亞迪的年銷量(燃油車+新能源車)就穩定在40-50萬輛之間,月銷量基本不超過5萬輛,所以坊間對比亞迪也有著“比4萬”的稱號。

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比亞迪不斷重新整理著單月銷量紀錄,從5萬輛一路飆升至年底的9萬輛,不僅徹底摘掉了“比4萬”的帽子,更讓其體量級別上升了不止一個層次。

不出意外,比亞迪將在2022年成為繼長安、長城、吉利後第4家年銷達到百萬輛級的自主車企。

究其原因,首先是DM-i混動系統大獲成功,其次是刀片電池的普及應用。

2021年,比亞迪DM車型累計銷量27。3萬輛,同比增長469%,貢獻了比亞迪2021年大部分的銷售增量。

DM-i混動系統除了能夠兼顧燃油經濟和動力性以外,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與同級別燃油車相比,比亞迪DM-i車型售價僅比前者高10%-15%,免除購置稅後甚至能幾乎抹平這個差價,且可以在部分地區上綠牌,這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而且這種成本優勢,來自於比亞迪多年積累的全產業鏈自產自研能力,是其他車企短期內無法複製的。預計在純電動車完全成熟之前,比亞迪DM-i將繼續佔領新能源市場較大的份額。

另外關於刀片電池,其作為磷酸鐵鋰電池目前的“最強形態”,可以說最大程度上壓榨了磷酸鐵鋰的潛能,電芯能量密度達到200Wh/kg,可媲美部分高鎳三元鋰電池,並讓漢EV等車型的NEDC續航突破了600km,這在以前的磷酸鐵鋰電池中是無法想象的。

而更關鍵的,則是近年來電動車自燃、碰撞起火事故頻發,讓人們對其安全性存疑。而耐熱性更佳的磷酸鐵鋰電池,便在這個時期從三元鋰電池手中奪回了主動權。

例如“針刺實驗”便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代表作”,此舉不僅引得同行競相模仿,也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可靠性認知。

此外,隨著補貼的逐年退坡,三元鋰電池憑藉高能量密度獲得的補貼額度優勢被蠶食,其製造成本高的劣勢就被逐漸放大。

在效能並不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成本更低、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重新獲得了市場的青睞,也讓比亞迪煥發新生。

2021年1-11月,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64。8GWh,略高於三元鋰電池的63。2GWh;2021年全年,比亞迪純電動車型銷量32。1萬輛,同比增長145%。

與比亞迪一樣,增幅遠高於市場整體的還有特斯拉。

2019年,特斯拉國內銷量4。5萬輛。

2020年初,國產Model 3開始交付,特斯拉國內銷量突破14萬輛。

2021年初,國產Model Y開始交付。目前特斯拉官方還沒有釋出中國區銷量,但從乘聯會資料來看,去年前11個月,特斯拉國產車銷量為25。01萬輛。加上進口車銷量,由此可推算特斯拉2021年國內銷量大約為30萬輛。

可以看出,國產化後售價大幅降低,是特斯拉銷量暴增的主要原因。

而且隨著國產化車型的持續匯入,特斯拉也成了中國新能源市場最大的“鯰魚”。其不僅給國內新能源車企帶來空前的壓力,也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客觀地說,特斯拉的國產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對於新勢力而言,其未來也將更多地與特斯拉進行正面對抗。

此前一直有傳言,特斯拉將推出一款定位更加親民的入門級電動車,或將命名為Model 2或者Model C,預計價格在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9萬元)左右,對標大眾ID。3。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特斯拉全新入門級車假想圖

而這款車的推出,無疑將對小鵬、威馬等主打15-20萬區間市場的新勢力品牌造成不小的影響。包括蔚來,其也計劃將推出價格更親民的子品牌。而對於哪吒、零跑這些準備發力中高階市場的二線新勢力品牌,特斯拉同樣是橫亙在它們面前的一座大山。

對於這些尚未跨越年銷10萬輛“生死線”的新品牌而言,特斯拉的產品佈局速度,將直接影響其未來走勢。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品牌,就是大眾。

2021全年,大眾ID。系列純電動車在國內累計銷量達7。06萬輛。其中,12月份單月銷量達1。38萬輛,並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這個成績放到新勢力品牌中也能夠名列前茅。

儘管在全面啟用MEB純電動平臺後,大眾ID。系列車型依舊沒能在電動化和智慧化方面展現出過多亮點,但對於不追求科技感和智慧化體驗的“保守派”消費者來說,大眾品牌本身就是個“金字招牌”,再加上ID。4 X在中保研碰撞測試中獲得了新能源車型的歷史最佳成績,結合當下電動車事故頻發的背景,其“大廠”、“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因素共同助推了大眾ID。系列的市場表現。

憑藉超強的品牌力,大眾ID。系列預計在未來2-3年內依舊會有較為強勢的市場表現,但長期表現則取決於其能否在智慧化方面有所突破。

轉型期的陣痛

儘管傳統車企在新能源反擊戰中來勢洶洶,但依舊處在轉型期的它們,也不可避免會經歷陣痛,而這也給了新勢力們更多的成長時間。

隨著蔚來等新勢力品牌將“使用者運營”概念植入汽車售後服務環節,並獲得不錯的效果後,傳統車企也開始紛紛效仿。

如今,包括極氪、廣汽埃安、尤拉、嵐圖、智己等傳統車企子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App,並擁有專屬的使用者社群,直接拉近了企業跟使用者、使用者跟使用者之間的距離。

現在無論是新勢力車企,還是傳統車企,都更願意傾聽使用者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快落到實處。包括車型命名、車身顏色、車門設計、方向盤造型、配置細節等,使用者都有一定的決定權。

這看起來的確是好事,無論是出於打造品牌口碑的角度,還是出於增加使用者粘性的角度,此舉都頗為有效。

但正所謂眾口難調,企業跟使用者之間如果完全“零距離”,也必然會引起一些麻煩。

“新勢力”迎來終極挑戰

例如此前,極氪就因為沒有拿捏好跟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加之缺乏相關經驗,其在產品最終定型之前就接受大量訂單,同時多次發起使用者共創活動,在產品配置、設計上一改再改,最終引發部分使用者的不滿。再比如最近發生的“極分充電”事件,也是由於其使用者運營經驗不足所致。

關於使用者運營,極氪CEO安聰慧曾說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合適的,沒有最佳方案”。

想做好使用者運營,需要經歷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出現“翻車”事件是再正常不過的。

“蔚小理”等頭部新勢力已經走過了最開始的摸索階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使用者運營體系。但這個過程,傳統車企需要重頭開始。

總的來說,新能源市場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增量市場。在壟斷型企業出現之前,理論上大家都有機會。而當傳統車企的反攻號角正式吹響,新勢力們將迎來終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