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夏驚鳴:喊痛苦的企業,大都沒有核心競爭力

作 者:夏驚鳴 華夏基石首席戰略與組織專家、華夏基石雙子星訓戰諮詢公司聯席創始人

(ID:guanlizhisheng2015)

“長期主義”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按照我的習慣,我們對任何概念,都要把背後的本質問題想清楚,否則,有可能觀點是對的,但在實踐中是錯的,因為管理學是一個很變態的學科,怎麼說都有道理,所以一些觀點需要放到具體的場景中去理解。

比如彭老師之前講,長期主義不等於業務聚焦,那業務聚焦是不是長期主義?如果不瞭解觀點背後的本質,可能就有人會說長期主義就是要業務聚焦,也有人會說不一定要聚焦,到底誰對誰錯?

當然,管理學、管理實踐中也有不變的,即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那麼長期主義的本質是什麼,在變化的經營場景中不變的又是什麼?想清楚這個問題,可能有助於企業理解長期主義對於經營的價值與意義。

夏驚鳴:喊痛苦的企業,大都沒有核心競爭力

“長期主義”的前提

是戰略方向大致正確

我們首先需要釐清戰略的三個概念:

戰略方向、戰略邏輯、戰略行動。

戰略方向代表的是業務選擇,代表的是你選擇的主戰場。

果說你剛開始選擇的主戰場本來就很“瘦”,空間也不大,或者是一個紅海市場,你去做業務聚焦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這就回答了彭老師提到的這個問題,到底長期主義是不是業務聚焦?方向錯了,聚焦不是找死嗎?這是一個戰略方向的問題,方向正確是長期主義的前提。如果說我們選了一個有前途的方向,一方面你可以賺錢,有資本去做長期主義,另一方面有堅持長期主義的客戶價值基礎。

再舉個例子。中國有很多企業,尤其是在三線至五線城市的企業,規模尚小時就開始多元化。我以前就一直講,很多企業的多元化是“偽多元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因為它其實是沒有主業的,幹了一堆的事都是要死不活的,或者是苟延殘喘,或者一看就是機會型的,做著做著就沒有未來了。

那怎麼辦?這時就開始所謂的“多元化”,不斷地找、不停地試。中國很多企業的多元化是“偽多元化”,是在“多元化”當中找主業,找主戰場。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戰略方向正確的前提之下,堅持我們的長期主義,否則它只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所有的試錯基本上就是沉沒成本。但如果方向是對的,吭哧吭哧地幹,試錯就是一種累積。

這裡把這三個概念界定一下:

戰略方向就是業務選擇、主戰場選擇;戰略邏輯就是怎麼贏得這個主戰場,是對定位、價值主張、策略、核心競爭力等的思考,也可以叫商業邏輯,就是我怎麼打贏這個仗;戰略行動是基於思考清楚以上兩個問題後,我們具體用什麼關鍵的舉措去落地,去實現。

拋開長期主義不說,釐清這三個概念也有很現實的意義。我們在企業諮詢過程當中發現了一種現象:老闆認為他的戰略非常清楚,下面人卻認為戰略不清楚——很多現實情況確實是老闆就提了一個方向,甚至只是提了一個是似而非的概念,但對到底怎麼做,或者實現成功的戰略邏輯和戰略行動沒有想透,沒有充分思考,釐清思路,達成共識。

這時就會出現一種情況:有可能是方向出了問題,但企業家卻認為是執行力出了問題;也有可能方向是對的,是執行力出了問題,大家卻在否定它的方向。這主要就是我們沒有區分戰略方向、戰略邏輯和戰略行動,然後一個層面一個層面去把它界定清楚所產生的問題。

這種現象的危害不是沒有弄清幾個概念,而是企業沒有找到真問題,問題就總是得不到解決,耽誤時間且浪費了資源。戰略方向是我講“長期主義”的第一個本質。

夏驚鳴:喊痛苦的企業,大都沒有核心競爭力

長期主義落地的三個抓手:

業務組合、核心競爭力、組織能力

長期主義的第二個本質講的是,長期主義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怎麼去落地?我認為,

長期主義體現到企業的經營實踐中,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業務組合;第二是核心競爭力;第三是組織能力。

為什麼長期主義體現在企業的經營實踐當中,是這三方面呢?

1。 所謂的業務組合就是“吃在碗裡、看在鍋裡、種在田裡”

這是柳傳志先生講的一句話,很形象。很多企業剛開始抓住了一個機會,做了一個產品很成功,之後就忘了未來這個產品是不是還能夠賺錢,而任何一種產品都會進入飽和期,進入衰退期。

產品是有生命週期的,如果前期不做好準備,也就是圍繞所謂的第二增長曲線、第三增長曲線做好準備的話,等主業進入了一個紅海,進入存量市場衰退期的時候,增長就沒有了,衰退開始出現。一旦增長出問題,正如“貧賤夫妻百事哀”一樣,增長衰退百事哀。

2。 核心競爭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很多企業活得很痛苦,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活得很好。凡是活得很好的企業有幾個特點:

第一,選擇的業務在時代的新風口上,比如圍繞高鐵產業鏈做可能就沒太大問題。

第二,儘管是存量業務,而且是傳統產業,但基於客戶痛點或行業痛點進行了改造和創新。

第三,就是也沒有什麼變化,既不是風口,也不是商業模式改造,但原有的業務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隱形冠軍或行業冠軍的概念,聚焦於一個細分行業,持續改進、持續投入,在這個領域形成了核心競爭力。

凡是有核心競爭力的,就不至於活得太痛苦。

喊痛苦的企業大都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因為過去賺錢的時候忘了去打造核心競爭力。不久前我講課還談到了這個問題,凡是有人說能給現在活得痛苦的企業支招,讓企業立馬“不痛”的,基本都是胡扯。

為什麼?因為現在所有的痛苦,

基本上是過去沒有在核心競爭力上投入和累積,而這恰恰就需要時間,需要我們所講的長期主義。

企業的這種“痛”是必須由時間去解決的問題,除非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或者找到一個新的風口領域。如果是說在原有的邏輯上、原有的領域出一個什麼“絕招”,然後馬上解決問題,這絕對是胡扯。

說到這裡,我說說OEM企業,我原先以為OEM企業是很一般的,實際上,OEM企業活得很爽。幾年前,我去東北襪業園的時候,襪業園的老闆帶我去參觀織襪車間,指著織襪機問我,這是什麼東西?

我還以為是腦筋急轉彎,怎麼想也想不出來,然後說,這不就是織襪機嗎?他說:這不是織襪機,這是印鈔機,你看5毛、5毛、5毛的這樣一直在印出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有些OEM企業活得很爽的——不需要品牌,不需要研發,不需要營銷,甚至連產品設計都不需要,只需要製造能力,訂單一來就是印鈔機,就能賺錢。

但問題來了,如果不及時打造核心競爭力,情況一變,只會無能為力。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長三角、珠三角死了多少OEM企業?過去在做OEM企業的時候賺錢很爽,但是它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技術,甚至連產品能力都沒有,所以環境一變化,訂單沒了,它無能為力。

因為它要品牌沒品牌,要渠道沒渠道,甚至有的連產品能力都沒有,只有製造能力。所以企業一定要打造核心競爭力。

3。 組織能力

一是要理解組織能力的重要意義,二是要理解組織能力建設的長期性和系統性。

如何理解組織能力的意義?請體會我下面這段話對不對——請思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怎麼形成?假設技術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大家想想,沒有技術人才會有技術核心競爭力嗎?技術人才來了之後,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機制,激發他們的奮鬥精神,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企業的技術核心競爭力會有嗎?如果我們不能形成技術研發的組織體系,我們能夠保障技術研發能力的沉澱和不斷提升嗎?

由此,我說人才梯隊、管理機制和組織體系就是組織能力的核心構成。核心競爭力背後是組織能力來支撐的,如果沒有強大的組織能力,核心競爭力是很難形成的。因此,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歸根結底要落到組織能力的建設上。

組織能力的建設恰恰需要堅持長期主義。

之前有位客戶跟我說:夏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做一個諮詢專案,做出來之後可以一勞永逸。我說不可能,管理永遠是“逗號”,沒有“句號”。

企業文化也是一樣,我們做專案只是一個“逗號”而已,它不是“句號”。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人才梯隊,機制會失靈,你想換人也換不了。很多管理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是人不合適的問題,而如果要確保企業的人合適,實際上需要早期就開始佈局。

比如要大量地招聘人,要讓這些人到“戰場”中去,然後要做好評價區分機制,把那些能打勝仗、敢於挑戰、有學習能力、有一定大局觀的人區分出來,優秀的班長就是排長的後備,優秀的排長就是連長的後備,等等,這樣一來,就慢慢形成了人才梯隊。

形成人才梯隊之後,不合適的人該換就換。這是一個長期“育苗——成長——優勝劣汰”的過程,所以希望“一招鮮”,希望一年就把這個事情解決是不可能的。

組織能力建設不僅是長期主義,而且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常常看到的一些問題,其癥結並不來自這個問題本身,而是一個系統原因造成的。比如講“員工沒有激情”這一問題,首先就和打勝仗(打勝仗可以是增長,也可以是高速增長,但要解決支撐增長的障礙)有關係,而打勝仗首先跟企業高層領導團隊有關係。

比如說高層領導團隊是不是有追求、有激情的,是不是具有打勝仗的業務能力,如果高層領導團隊不行的話,員工又怎麼有激情?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大量招人,沒有透過評價區分把能打勝仗、有思路、有格局的人區分出來,形成人才梯隊,然後優勝劣汰,未來也不可能形成自我新陳代謝的、有戰鬥力的高層領導團隊。

另外,企業從0到1的突破,進入快速發展期,這一時期是組織能力集中建設期。這一時期最大的難點就是系統性缺失,必須理解這一時期的特點,才能更好地度過這一時期。

企業在第一次創業期的階段是“小船”的方式,靠的是幾個“俠客”,小船體系的動力是人划槳,轉向也是人划槳。但是到了二次創業期的“大船”體系時,動力是發動機了,有傳動軸了,有液壓系統、電力系統和電氣系統,甚至有通訊系統。它們的管理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船”和“大船”兩種邏輯背後的區別究竟是什麼?這就類似於獵人和農民的不同。“小船”時期類似於是一個獵人,靠的是槍法準,一槍打一個獵物,狩一季獵其他三季就可以歇著。農民種地就不是這樣,種地必須吭哧吭哧地幹,春種夏鋤秋收冬藏。

農民務農與獵人打獵有什麼區別?打獵是單一因素,農民務農是系統因素。比如,種子質量差就不行,種子好土壤不行也不行,亂施肥也不行,有蟲害的時候不打農藥也不行,連續耕種幾年之後不鬆土,或化肥用多了,土地板結了也不行。

所以企業在二次創業之後建立的組織能力就不是獵人的能力了,而是農民的能力,是一種系統能力,需要持續花時間去做。

這是我講的長期主義的第二個本質問題,長期主義落地的三抓手:業務組合、核心競爭力、組織能力。

夏驚鳴:喊痛苦的企業,大都沒有核心競爭力

長期主義的三大思維:

格局, 佈局,認真、堅持、做透

有一年我在公司年會上講了這個題目:格局與佈局。長期主義其實也可以歸結為這幾句話。

長期主義是格局。

追求、胸懷、視野都可以用格局來解讀。如果你沒有格局,就沒有追求,沒有追求不可能打造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追求和胸懷就不可能打造好組織能力。所以,最終決定事業高度的底層因素是企業家的格局。

長期主義是佈局。

所謂長期主義,就是以未來看現在,要去圍繞長期主義思維做佈局,業務組合是佈局,核心競 爭力是佈局,組織能力的建設也是佈局。

比如一家企業現在招應屆畢業生,一定不是為了解決現在的問題,而是為了解決未來的問題,經過五六年之後,這個企業就形成了內生的、會自我新陳代謝的人才梯隊。

如果不能形成會自我新陳代謝的人才梯隊,每次遇到什麼事要靠從外面招人,招來的人能力如何還不知道,來了以後還得磨合,各種問題就出來了。所以對企業來講,只有形成了人才梯隊,這個組織就有了穩定性。這就是一種佈局的思維。

長期主義就是“認真、堅持、做透”。

長期主義反映在行為上就是這六字箴言。為什麼這麼講?曾經有一個餐飲企業老闆問我,他說我們餐飲行業沒什麼核心競爭力,又沒什麼技術,我能不能做一個大公司?我說可以,因為這是一個大市場,他說我沒有核心技術,不像晶片企業那樣,我能行嗎?我說可以。

為什麼?

你去看看一個企業最底層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認真、堅持、做透”,因為99。99%的企業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如果有一家企業真正能夠認真、堅持、做透,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甚至是一個偉大的企業。

華為為什麼偉大?管理講起來誰都懂,華為的任職資格體系也並非十全十美,還有迭代改進的空間。關鍵是他們做事情較真,比如像《華為基本法》,立了法就真正在執行。

企業做文化做《基本法》的很多,為什麼只出了一個“華為”呢?是華為人認真、堅持、做透。由此可見,歸根結底,

一切的偉大都來源於把自己的事情認真、堅持、做透,能做到這樣,就是在踐行真正的長期主義。

排版

| 米小白

審校

| 小米

主編

| 孫允廣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