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大教授姚洋:上職高會沒有出息嗎?當然是這樣……

我們的教育改革不能再只抓皮毛,只是採取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政策,而是要從制度上來解決問題。

編 | 天悅

“真的上職高就會沒有出息嗎?”

“當然。社會就是這樣,你擺在那就是給你看的。”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再次談了對中考分流的看法。他表示,未來10-15年,中國的大學入學率就能達到70%,現在的中考分流是逆潮流而動。

▲影片/網易經濟學年會

早在2021年8月,在第一財經的專訪中,姚洋就表示,過早地中考分流,將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分為三六九等是錯誤的。他認為,我國若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內卷,必須儘快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改革,普及高中,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 而在過去的一年,姚洋對公眾關心的重大的教育話題頻頻發聲。

01

維護中考分流,是保守還是進步?

我們現在的政策,沒有做到把教育資源拉平,而是教育資源的分配完全是按照成績來分配的,一類學校,二類學校,三類學校。一類學校得的多,三類學校得的就少。然後我們還有超級中學、超級小學,現在還有超級幼兒園,你的資源都集中到了少數學校身上。

有些(人)為中考分流辯護,說這樣是有利於學生髮展特長。這個孩子才14歲、15歲,他哪知道他的特長是什麼?他的特長是玩,他本來就應該玩。然後你把他分流了,他這一輩子就毀掉了,我們就這樣要毀掉40%的孩子,你說這合理嗎?可是有人說,德國不也這麼做嗎?德國比我們做得還早,10歲就分流。但是在德國對這件事情的爭論其實是非常大的,那些自由派是非常不喜歡這個制度的。但是因為德國的保守勢力非常強大,所以他保護這種制度。

我們就要想一想,你在維護這種分流、分級制度的時候,是站在保守的一邊,還是站在進步的一邊。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還是錯誤的一面?我跟你說,

我們很多搞教育的人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他們是分流、分級管理,以及資源分配堅定的支持者,因為他們是受益者

那些差學校的老師是沒有說話的權力的,說了也沒人聽得到。這些能在外面說話的人,都是超級中學出來的,超級小學出來的,當然他要維護。要想讓教育資源平均化,第一要務是改變人的思想,包括家長的思想。中小學階段不是選拔,而是要培養人,培養一個完整的人,讓這個孩子能知道自己的價值。

02

教育改革不能只抓皮毛,治標不治本

減負的關鍵是要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改革,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初中高中合併為一貫制中學,並嚴格規定不能擇校,而且不能再有超級中學。

擇校在美國的實驗也是失敗的,在中國這種考試社會中更是“毒瘤”,超級中學是一種很壞的制度,它們透過“掐尖”將好學生都“掐”走,追求超高的升學率,也讓那些沒有進入超級中學的孩子覺得自己是二流的,影響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教育焦慮是當前社會非常普遍的情況,不僅大城市的家長焦慮,邊遠地區剛脫貧的貧困戶也焦慮,由於本地的公立中學升學率不理想,有脫貧戶拼盡了全力把孩子送到學費昂貴的私立高中去讀書。現在全社會都非常重視教育,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焦慮的問題,這麼下去甚至會將剛脫貧的家庭再一次拉入貧困。

我們的教育改革不能再只抓皮毛,只是採取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政策,而是要從制度上來解決問題。如果教育制度中的一些根本性改革沒有推進,而只是嚴查輔導班,那麼家長就會選擇化整為零、請私教,推高“一對一”價格,一些家庭願意付這個成本而且能夠付得起,但經濟差一點的家庭就負擔不起了。

從國際上來看,韓國、日本等都曾經禁止過輔導班,效果並不好,最後也只能又放開了。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並不是政府的約束,而是這些地區的大學成了普及教育,孩子們都可以上大學之後,去上補習班的孩子自然就少了,只有那些想上最好大學的孩子才上補習班,補習班的規模也就大幅縮減了。

減負要讓孩子發揮天性,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專長。如果大學普及了,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能上大學,高考就可以改革,一般學校不只看高考分數,特長生也可以被找出來,有天賦的孩子可以冒出來,這對於我國建立創新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03

中小學無謂的學習太多,這就是內卷

最近社會上關於內卷的討論非常多,中央也出臺了高規格的“雙減”政策,對課外補習、擇校都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政策體系現在還不完整,對高中這一非義務教育階段的規定尚不明確。

我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無謂的學習太多了,這就是內卷。沒有幾個人願意內卷,但每個人又被迫內卷。因為資源有限,升學不能光看自己的努力,還要看別人的努力,每個家長都被迫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跑步機”上越跑越快。大量沒有意義的刷題浪費了孩子太多的時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這種教育制度不利於建立創新型社會。

對於科學創造來說,智商是基本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死記硬背的教育進一步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導致一些智商較高而情商不高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打擊,難以發揮出他的潛力。

教育把一些本來有過人才能的孩子培養成了碌碌無為的普通人,這是當前必須要反思的問題。培養創新型的人才首要的是把學生從這些無用的內卷中拯救出來,給孩子、家長減負。但僅靠打擊課外班是沒有辦法實現減負的,課外補習很快會化整為零,轉入地下。

04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教育公平

教育跟共同富裕有什麼關係?很多人不太理解。教育與共同富裕的根本關係在於教育是富裕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只要不是靠著石油等自然資源富裕起來的現代經濟體,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發揮,都是知識和技術造就的經濟增長,而知識和技術都以現代化的教育為前提。

因此,對今天的社會而言,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既然富裕的關鍵是教育,共同富裕的關鍵當然就離不開教育公平。

就我們目前的教育情況,最大的差距仍然是城鄉差距。

儘管我國教育的整體水平在提高,但城鄉間的教育差距仍然沒有縮小,情況依然非常嚴重

我們根據CFPS的相關資料,得出關於教育流動性的一組研究結果也很能說明問題。比如,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教育與其父輩所受教育之間的相關性約為0。6,應該說相關性非常高。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這一相關性已經降到0。35以下,應該說相關性已經非常低,甚至低於當時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反映出這一時期教育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在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其教育流動性的相關係數重新上升至0。5以上。這樣的一個U型大回轉,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這些資料說明教育的城鄉差距沒有縮小,主要原因是社會的流動性在下降。比如,在現在北大學生中,父母雙方都是農民的比率已經非常低。

我每次上大課時都要做個小調查,滿足上述條件的學生佔比大概在1%-2%左右。當然,這限於我教學的班級,可能有標本的偏差。然而在我上學的上世紀80年代,這一佔比能達到三分之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雙減”可能治標不治本。雷曉燕老師的研究成果也說明,“雙減”落地後,部分高收入群體的家長開始聘請私教。然而低收入群體家長可能無法做到這一點,教育差距反而在無形中被拉大,我們的政策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在我看來,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制度入手,從中小學開始入手。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國教育的指揮棒,這種客觀事實暫時無法改變,但各地都在積極地落實一些有益舉措。

比如江西省在降低考試難度的同時,增加了考題的數量,這樣的考試其實是在考驗人的智商,與知識掌握程度關係不大。我認為這是另一種方式的減壓。

以上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但解決這一問題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我看來,可能要等到我們大學入學率達到80%的時候才能解決,而我們現在的入學率還不到60%。

* 本文轉載自“中小學老師參考”公眾號,綜合第一財經、網易新聞、 北大國發院第六屆國家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