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編注:

本文是少數派 2021 年度徵文 活動

#效率 21

標籤下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資料表現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徵文活動的最終走向,包括「雙倍稿酬(由飛書贊助)」活動獎勵、最終票選名單以及徵文獎品型別。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透過充電或評論的方式支援作者。

就在最近幾年,一到年底幾乎所有的 app 都會推送一份年度總結。

可這樣的年度總結並不能戳中我的心:首先,這是一份虛假的年度總結,推送時它的資料來源還不完整,尚且無法代表這一年(也有不少 app 會更新資料來源,支援反覆查詢);其次,因為一些偶發事件導致年度總結有所偏頗,俗稱「沒法看」。

我在 2019 年補標了很多書影音,實際上並沒有在這一年真正看過。這一隨手補標導致豆瓣年度總結失去了真實性,也失去了分享的意義。同年,我開始了個人記錄的數字化嘗試,並有幸讀到了一位豆瓣友鄰「沒腳鳥」的視覺化總結 「2018 資料視覺化總結」 ,由此開啟了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化表達的嘗試。

幾種數字化與視覺化的嘗試

生活記錄的數字化不需要你擁有特殊的技能,它和寫日記一樣,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堅持。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 Microsoft Excel,如果你是技術大佬,那可以為自己提供一些更方便的記錄方式。目前可以用於生活記錄數字化的 app 有很多,捨棄它們,但可以透過它們想一想自己需要記錄的內容有哪一些。

我正在記錄的數字化內容有四項:必要攝入、不健康攝入、心情和活動。必要攝入即一日三餐,不過一日四五餐和一日兩餐時有發生;不健康攝入主要指酒精、咖啡和奶茶。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記錄方式與視覺化結果,以及記錄過程中犯下的種種錯誤。

必要攝入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必要攝入表頭

這是必要攝入的表頭,由於英語水平不佳,暫不展示完整單詞,一天中我需要記錄10個原始資料。

Date:日期;

SF:具體攝入,例如:包子、餛飩、三明治、壽喜鍋、媽媽燒的飯等;

BS、LS、DS:攝入分類,例如:中式日常、中式地方、西式、日式等;

Lo。:地點,例如餐飲店、食堂、家等。

在正式記錄開始之前,我列舉了一部分可能的攝入分類和地點,避免後續統計過程中種類過於繁雜。如果出現一日兩餐,則沒有吃的那一頓用「/」表示,如果出現一日四五餐,擇優錄取三餐進行記錄。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我將必要攝入的統計圖做成了餅圖。第一張圖是 2020 年的統計結果,考慮到不吃飯「/」的百分比是一樣的,我將攝入分類和地點兩張圖表進行了巢狀。後面兩張圖則是 2021 年的統計結果。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0 年統計結果(左一);2021 年統計結果(中間與右一)

雖然這一份統計沒有給我帶來有意義的飲食改善建議,但我驚訝地發現在每年需要吃的一千餘頓飯中(閏年 1098 頓,其他年份 1095 頓),約十分之一的必要攝入被我捨去了。2020 年我沒有吃飯的百分比是 9。3%,2021 年我沒有吃飯的百分比降低至 8。1%——仍然不是個小數目。在年末的統計中,我也會發現很多被遺忘的生活細節:我曾經在湖邊和草地吃飯,也曾在出租車和醫院進食,前者是閒暇,後者是生活的「不得不」。

不健康攝入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不健康攝入表頭

不健康攝入的表頭比較易懂,AI、MI 和 CI 分別指酒精、奶茶和咖啡的杯數。這是十分粗糙的計數方法,本著珍惜糧食的精神,我在記錄過程中極少遇到喝了半杯咖啡的尷尬情況。更加嚴謹和科學的記錄應該是體積,此種記錄要花費一部分精力記住精確的數字,似乎不太值得。

不健康攝入的數量變化與月份關聯度較高,因此採用了雷達圖的方式進行呈現。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0 年統計結果(左);2021 年統計結果(右)

心情記錄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心情記錄表頭

每天的心情記錄需要兩個資料,MI 記錄當日心情值,按照七分制打分,最高 3 分,最低 -3 分;CON 記錄當日是否出現極端情緒,出現則記錄 1,否則記錄 0。每月結束的時候取 MI 的平均值和 CON 的標準差來反應當月情緒。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0 年統計結果(左);2021 年統計結果(右)

回顧情緒比較差的幾月,生活中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今年十二月第一次實現了「零極端情緒月」,算得上里程碑意義了。

活動記錄

活動記錄是 2021 年才開始嘗試的,將一天劃分為早上、下午和晚上三個時段進行記錄。由於沒有提前考慮好這些記錄的用途,因此最後的統計結果和實際有一些偏差。一是記錄的標準不統一,有些記錄了地點,有些記錄了事情;二是一部分小格中記錄了一件事,一部分記錄了多件事,最多的小格記錄了四件事情,但最後的統計是按事情進行的。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活動記錄表

在計算機的分類統計和本人手動統計之後,2021 的時間分佈也考慮用餅圖進行樸素呈現。符合勞動法的工作時間佔比應為 45。66%

1

,可以算一算你的工作時間超標了嗎?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1 年統計結果

除了時間分佈統計,我還嘗試做了地理位置變化圖,這一份地理位置圖經歷了三年三個不同版本。

2019 年繪製方式:排除常駐地杭州後統計了前往其他各地的次數,在地圖上用顏色的深淺表示頻次的高低,繪製了 2019 足跡地圖。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19 足跡地圖

2020 年繪製方式:統計了各地的出入度(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就選了這麼個資料),利用精確經緯度繪製了地形熱力圖。和上一年相比最大的進步是圖會動了!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0 足跡地圖

2021 年繪製方式:依據主體足跡的變化繪製了隨時間變化的熱力圖。熱力圖的數值與在該地的時間長短相關,不過如果當月沒有出行的話圖上就什麼標記都不存在了,因此 2021 年的足跡地圖時間軸只顯示到 10 月。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2021 足跡地圖

自評表的構建

一份適合分享的年度總結少不了總結頁面,我在 2021 年構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自評表格用以在未來進行橫向比較。

自評表的基礎邏輯很簡單:四大象限,每個象限含有五個小項,每一項都採用五分制評分,滿分 100 分。

四大象限的劃分參考了生命之花模型,生命之花模型中將人生分為四大重要內容:個人家庭社會事業;這些詞對我來說太抽象了,於是我重新梳理了這些詞對我的邏輯得到了新的四大象限:職業發展,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個人幸福。

透過下面這張圖或許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晰地進行定義。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經典模型(左),圖片來源: 印象識堂 ;改良模型(右)

簡單地說,改良後的模型可以從三個維度去理解。

第一個維度:與自己相處 VS 與他人相處。圖片中左上和右下的兩大象限即為和自己相處,左下和右上的兩部分即為和他人相處。

第二個維度:目標型 VS 關係型。目標型兩大象限的評分往往與結果和產出密切聯絡,而關係型的評分更注重體驗與感受。

第三個維度:力量型 VS 支撐型。力量型兩大象限可以給我們直接的生活動力,支撐型的兩大象限則起到了兜底作用。

我填寫了 2021 年的表格,補上了 2020 年的資料,繪製了兩年的比較雷達圖。你看,2021 年過得也不差嘛!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年度徵文 | 個人生活的數字化與視覺化表達

謝謝大家讀到這裡!這是我在少數派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因為太拖延所以沒有寫「新人報道」,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附上我過去兩年的個人總結 「2020」「2021」 ,內容和本文有一部分重疊,感興趣的話可以戳連結來我的公眾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