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你知道“北漂”、“上飄”,可是你聽說過“老漂族”嗎?

現在很多父母都工作很忙,而小孩都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帶。

而有些家長為了追求事業更上一層都會前往北上廣等地工作,

為了方便帶孩子,老一輩也只能背井離鄉跟著過來。

這樣為了幫助子女照顧晚輩,操持家務而漂泊異鄉的老人們,

我們就稱之為“老漂族”。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釋出的資料顯示,

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

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作為可能半輩子都在故鄉生活的老人們,他們在異鄉過得好嗎?

一、

是天倫之樂還是隱形失落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網路上曾經有一個很火的影片——《23:25的鬧鐘》,

記錄了一位63歲的北京老漂族張阿姨的一天:

每天早上6:30

起床,買菜做飯;

當兒子兒媳上班、孫子上學後,張阿姨又要開始忙著洗碗、擦地、打掃屋子;

下午16:30

,準時到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回家;接著忙著給孫子做飯,哄孫子睡覺;

晚上22:30

,兒子兒媳回家,三人一起開始吃晚飯;

23:25

收拾完善後,張阿姨才能抽空和老家的老伴通電話。

每天從6:30到23:25,就這樣,張阿姨在北京度過了1000多個日夜。

我們看起來特別忙碌的生活,張阿姨卻表示能夠為子女分擔,

還能看著孫子成長,這就是她的天倫之樂。

張阿姨覺得是天倫之樂,而北京的馬阿姨卻不覺得。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在北京市朝陽區南太平莊社群居住的馬阿姨,

她曾屢次想帶著孫女回東北農村老家卻說不出口。

2年前,她來到北京幫兒子一家照顧孫女。

由於不會說普通話、不識字,在這裡,她的朋友圈只有兒子、兒媳。

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十多棟住宅樓的社群裡彷彿隱形人。

鄰居不認識,遛彎也沒人一起索性就不遛了;

出去玩兒因為不會普通話不識字也很難去太遠的地方……

馬阿姨只有面對小孫女才會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

說到子女,馬阿姨很失落——

“他們回來後,要麼看電視、玩手機、逗孩子,要麼還要忙工作。我理解,他們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說話很正常。”

當老人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照顧晚輩時,

難免就會感到一種“失群感”,所有熟悉的人和物都不見了。

而作為來幫子女分擔照顧孩子的角色,

他們最不樂意的就是表現出麻煩子女的地方。

像陳阿姨這樣能夠非常快速融入新環境的老人倒是能覺得天倫之樂,

而像馬阿姨這樣不會普通話外出交流都困難的老人就會覺得痛苦了。

而根據調查,缺少朋友、想家、孤獨不適應是很多老漂族的共同特徵。

這說明,不適應“漂”的老人遠遠多於能適應的。

那麼這些老人們卻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來“漂”呢?

二、

為了子女也為了孫子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有位郭阿姨,她一年要奔三地——

寒暑假杭州管孫子,九十月回山東割玉米,其餘時間還在江蘇帶外孫。

一年到頭都忙得不得了,郭阿姨也說辛苦。

但是當問她有沒有想過把孫子帶回老家呢?

郭阿姨:“把孫子帶回老家那不行的,他媽媽爸爸不捨得,我也不想帶回去,我們農村條件差,洗澡吃飯條件都差的。”

為了孫子的發展考慮,郭阿姨寧願自己累一些。

除了身體上的累,很多“老漂族”覺得心更累。

因為和子女的教育觀念相差很大,隔代教育經常引發矛盾。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怕孩子摔著磕著,更怕孩子被拐走或者出什麼意外,

北漂12年了的單阿姨每天帶孩子都提心吊膽,帶出門就更害怕了。

單阿姨說在外面帶孩子,基本眼珠子一秒都不能離開。

給兒子帶孩子比自己帶孩子壓力大得多,怕出事了沒法交代。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單阿姨以前是在醫院工作的,而像面對孩子生病這種情況,

單阿姨是要

當作自己完全沒有工作經驗全聽孩子媽媽的

她說因為兩代人在育兒方面特別容易出現理念不同,

如果非要爭執誰對誰錯太容易有矛盾了,影響家庭關係。

“老漂族們”原本是可以享受快樂的晚年的,

在故鄉有自己熟悉的朋友,不用強行融入社交圈也不用苦學普通話。

但是為了減輕自己子女的育兒負擔,

也為了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缺少好的成長條件。

他們願意捨棄自己的“晚年”千里迢迢奔赴而來。

三、

珍惜老漂族的付出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老漂族”可以說是中國城鎮化程序、時代發展的產物。

一面是雙職工家庭無法照顧孩子的現實,一面是家中老人奔波不停的晚年。

除了在我們的社會福利制度上要給老人帶來更大的便利之外,

身為“老漂族”的子女更應該去理解、關愛他們。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在隔代育兒上面,涉及三代人的幾重關係因而矛盾比較多。

在解決這些矛盾之前,各位子女首先要明白一點,

你的爸爸媽媽已是老人卻願意千里迢迢來為你們帶孩子,

無論在育兒水平上怎麼樣,帶孩子的苦勞總是有的。

所以解決隔代育兒的首先條件就是子女要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其次再去尋求如何解決隔代育兒的矛盾。

其實隔代育兒最大的矛盾來源於雙方的溝通問題,

身為子女同時又身為孩子的家長,

可以從這幾方面來提高溝通的情商以減輕隔代育兒的矛盾。

01

站在他人立場上提意見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老人帶孩子往往是經驗為主,難免有讓年輕父母感覺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直接質問、指責,很容易升級矛盾,甚至上演家庭大戰。

不妨在對老人帶孩子上提出問題時,

先對老人的辛苦、費心給予肯定,同時對於要提出的問題。

別用“應該”怎麼做的口氣,而是換成“建議”怎麼做。

所站立場,也千萬別僅僅是為孩子考慮,

要先讓老人覺得,異議的提出更是為了他好。

例子——

老人習慣追著孩子餵飯,如果直接說老人這麼做就是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不好,會激怒老人。

一句“他爸爸小時候我也是這麼追著喂的,現在不是挺好嗎?”就把你的話噎回去了。

不如站在老人的立場說:“您這樣追著跑,身體吃不消,自己還吃不飯。”

再同時提出這樣做對孩子也不好,最好怎麼做,老人才會欣然接受。

另外,在給老人提建議的時候,一定是能做得到的建議,而不要提太高的要求,否則只會引起更多的衝突。

02

在感情融洽的基礎上談育兒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無論想跟老人談什麼,生硬直接地去說都可能讓他們心裡不舒服。

想與老人順暢溝通,要先有良好的感情基礎。

老人更像小孩,心情好就好說話些,對你說的話也更能接受。

所以,讚美老人、找時機虛心請教他的拿手活兒,

不但能讓老人心中大悅,還能營造出相處非常投緣的感覺。

例子——

比如跟公公聊天時多讚美他的種花技術——“爸,您看這花兒又開了,您怎麼養得這麼好啊!”

跟婆婆溝通時,多誇誇她的做飯手藝——“媽,您怎麼會煮這麼多菜式啊,而且還都這麼好吃!”

老人得到讚美,往往會開啟心扉,家庭氣氛輕鬆活躍,

再巧妙地切入交流的正題,才是良策。

比如“我覺得養孩子也跟養花差不多,不能老施肥,得適可而止。

我看您這寵愛小寶的勁兒,跟每天給花施重肥差不多了。”

老人最願意交流的話題有家鄉、年輕時的事、自己小時候、正在看的電視劇……

感情融洽,借題發揮,再聊孩子的問題,老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往往事半功倍。

03

避開三種傷人言辭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不經意的口頭禪也許能瞬間反映出內心對隔代育兒的看法,

注意言辭以免因為幾句話影響了和老人的關係,傷了老人的心。

①“您不懂,就別管了。”

也許你是好心,想讓老人省點精力,雖然他們可能確實不懂,

但這樣的說法是完全把對方排斥在外的態度

,會讓一心為孩子的老人很受傷。

可以耐心地解釋,換種說法讓老人不再參與。

②稱讚孩子時用“我兒子/女兒……”

媽媽說得甜蜜蜜,可老人聽了心裡卻不是滋味好像他們的辛苦都白費了。

這樣的叫法容易讓老人有疏離感

,不妨直接稱呼孩子的小名。

如果是在老人面前,乾脆改稱“您大孫子/您外孫女……”

③“你媽”“你爸”

尤其是跟老人在一起住的情況下,這種稱呼會讓老人多少有些寒心,

這個“你”其實表明一種態度——“這是你媽,和我無關。”

因此,不想莫名其妙地看到老人不悅的臉色,

人前人後不妨多叫幾聲“咱媽”“咱爸”

1800萬“老漂族”離鄉帶娃,只能換來被隔代教育壓垮的晚年嗎?

所謂的“老漂族”其實和年輕的“北漂”、“上漂”族們很類似,

在初到新城市時,都充滿惶恐與不安,

離開熟悉的圈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從來就不是易事。

老人們的夢想就是幫子女減輕負擔,照顧好孫子。

身體上的疲倦他們心甘情願,可是精神上的壓力對老人來說影響太大了。

所以很多家長不要對老人過分苛刻,可以一起學習育兒知識,

也不要讓老人過分孤獨,多陪陪他們讓他們也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老人們來為子女帶孩子是出於愛和關心,

但是從來就沒有什麼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子女在接受這份愛和關心時,也一定要有所回饋。

希望老人們用“老漂”換回來的是有情有愛有回報的快樂晚年,

而不是被隔代教育壓垮的孤獨保姆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