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高張之爭:說翻就翻的友誼小船

那是隆慶六年的冬天,太醫院傳出來的是一個比冬季更加陰冷的訊息:

皇帝已病入膏肓,棄世只在百日之內。

當時的首輔大人高拱聽到這個訊息吃了一驚,他與隆慶皇帝,有著二十年深厚的情誼,當皇帝還是裕王時,高拱任裕王府首席講官,悉心傳授教導裕王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二人不僅有君塵之情,更兼有師生之誼,而隆慶皇帝在三十歲登基繼位之後,對政事並不感冒,將一切軍國大事委於高拱,自己則樂得做個閒散君王。

一朝天子一朝臣,高拱對當時的小太子朱翊鈞,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既無擁立之功,也無授課之誼,偏偏內閣中僅剩下的兩位閣臣,便是高拱自己,和當時居於次輔的張居正。

高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他本人也是一位較有能力的大學士,在嘉靖年間入閣,在嘉靖年間徐階階任首輔時,高拱時年不過40,

便做到了次輔角色。

權力的爭鬥是無止境的,只是參與人員的不同,在高拱積蓄能量搞倒徐階時,張居正還只是個潛伏在內閣中韜光養晦的小跟班,與張居正與高結成統一戰線,在倒徐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拱當權之後,兩人在內閣中有了一段親密無間的合作期。

高拱當上首輔之後,走到了自己權力的最頂峰。此時的高拱,位高權重,目中無人。關鍵的關鍵,是他身邊的次輔,野心勃勃,頗具遠見。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此刻的高拱,早已敏銳的預感到了權力的動搖,站在自己身邊的張居正已經不再是親密無間的戰友,而是有力的競爭對手,他決定先下手為強,為了防備張居正,高拱下了兩步棋:

第一步:增補閣臣高儀。論年齡和資歷,高儀都壓過張居正一頭。明朝的官場講究論資排輩,高儀的入閣可謂是給張居正的晉升道路上擺放了一塊大石頭。

第二步:用殷正茂代替李延擔任兩廣總督。殷正茂與張居正是同科進士,兩人有著同鄉之誼,而李延則是高拱的門生,高拱這一捧殷貶李的舉動看似大公無私,實際上卻是極為深遠的一招。

李延並不是帶兵的好苗子,剿匪多年不僅沒有成果,壞訊息反而接踵而來,極為信任高拱的隆慶皇帝此時又病重,若朝局有變,則高拱有因照顧門生而延誤了軍情的嫌疑,高拱不願落人口實,再加上張居正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薦殷正茂帶來的輿論壓力,使得他不得不做出棄卒保車的一步,但另一方面,殷正茂雖有將才,可是貪墨成性,高拱在指派殷正茂之時便指示戶部額外撥出二十萬兩銀子,專為殷正茂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