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讀古事034.鑿“鄭國渠”

時間:公元前246年;地點:秦國;人物:鄭國

【益世之九讀文】

原文: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吏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中作而覺,秦人慾殺之。鄰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關中由是益富饒。(《資治通鑑》第6卷)

譯文:韓國想要消耗秦國國力,使它不發兵東征,便派遣水利家鄭國赴秦,遊說秦國興修水利,從仲山起,開鑿一條西引涇水、北沿山、東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進行中,秦王覺察到了韓國的意圖,為此要殺鄭國。鄭國說:“我確是為韓延長了幾年的壽命,但是這條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國也可享萬世之利啊。”秦王於是命他繼續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項工程。這條水渠引淤濁而有肥效的水灌溉鹽鹼地四萬多頃,每畝的收成都高達六斛四鬥,秦國的關中一帶因此漸漸富裕起來。

【讀後隨筆】

鄭國,戰國末水利家。曾受韓之命赴秦,遊說秦國修渠,企圖消耗秦國國力,使其無力東征。秦王嬴政採納其建議,徵發大量民工,由他主持開鑿修渠。期間,雖然意圖敗露,但秦王仍然讓他繼續施工。渠成後,使秦國成為富庶之邦,因而將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被稱之為古代水利大師,名副其實。在那種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像這樣的專家想做點事情、搞個工程,實在是一件難事。要麼,被軍事所毀滅;要麼,被政治所扼殺。然而,鄭國在軍事政治之中尋找自己發揮作用的空間,從韓國到秦國冒著生命危險,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鄭國渠”。由此,水利大師鄭國引涇修渠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據史書記載,戰國末年,七雄之首的秦國日益強大,正待實施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方針,鄰近的韓國又弱又小,首當其衝,岌岌可危。韓國瞭解到秦國好大喜功,於是便派水利專家鄭國,去勸說秦國利用優越的水利條件,開鑿大型的渠道灌溉工程,企圖藉此使秦國勞民傷財,顧不上、也不再有力量向東征伐,從而保全韓國。當時秦王並沒有看破這一陰謀,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徵調大量人力、財力,大幹起來。

這條渠道工程十分艱鉅浩大,渠首在今天陝西省涇陽縣的船頭村西邊的涇河岸邊;引來涇河之水,東流經過今天的涇陽、三原、高隆、富平、蒲城、白水等縣,行300多里,注入洛水。中間要穿越好幾條天然河道,想必採取了立體交叉的種種技術措施,或許還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