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高中湘教版必修1(P80)寫道:

穀風沿山坡上行時,常可形成山頂積雲,有時甚至出現陣雨。

使用更加學術的話語來講,夜間山風下瀉抬升暖溫氣層,是形成夜雨的主要原因(劉文傑等,1997)。這是在熱力環流的情境下說明的。但是,到了複習階段,與逆溫相關的題目就會出現。一做,學生馬上會感到困惑:山地易致地形逆溫和夜雨,兩者矛盾嗎?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逆溫按其成因可分為輻射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等。通常情況下,山區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由於山區複雜地理環境的影響,有時在某個高度,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氣溫反而升高,這種現象稱為地形(山區)逆溫。

逆溫具有明顯的地理分佈特徵,其中平原最多,山區次之,盆地最少(王曉明等,2009)。山區溫度隨高度分佈的一般氣候規律是:地形高度越高,氣溫越低。當使用自動站資料分析逐日溫度隨高度的垂直分佈時會發現,在氣溫持續回升期間,有時會出現山上氣溫大於山下氣溫的異常現象(即地形逆溫)(丁仁海等,2013)。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地形逆溫主要以輻射、地形混合型逆溫為主,是由輻射冷卻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還有在冷曖平流過境後的晴好天氣,由強烈的輻射降溫引起的輻射型逆溫。另外,在地形影響下冷暖空氣的強弱及升降速度的差異,使同一山坡在不同高度可出現冷暖相間的地帶,由於山區的盆、谷地及窪地形是冷空氣堆積場所,使盆谷地形本身又產生強烈的輻射冷卻,盆、谷壁的冷逕流下洩,底部曖空氣上升,使得盆、谷壁的氣溫高出底部很多,形成強烈的地形型逆溫。大的天氣系統過境造成的平流逆溫主要出現在海拔1000m以上(霍治國等,1993)。

從位置來講,天山、哀牢山、武夷山都存在多層逆溫,相比海拔較高處,山腳逆溫出現頻率高,強度較大,厚度達到400 m。海拔300~1300m段內各山都會出現逆溫。各山不同坡向逆溫出現的海拔高度、厚度、強度不同,但不同年份的總體走勢變化不大(王幸等,2015)。

從形成時間來講,山區低層大氣溫度層結也與平原地區有明顯差異,最突出的是夜間常出現很強的逆溫。這是因地形作用會增強輻射逆溫,夜間山坡冷卻很快,冷空氣沿坡下滑至谷底聚積,逆溫發展比平原快又厚,強度更大。一般來說,地形陡峭、相對高差大的山區,全年逆溫天數多,逆溫層較厚,逆溫強度較大,持續時間也較長並會出現多層結構(於海軍&範天紅,2010)。【這一點跟山谷風很類似】

從形成輻射逆溫的條件來講,要求晴朗無雲而有微風(2~3米/秒)的夜晚。因為雲能減弱地面的有效輻射,不利於地面的冷卻。風太大時,大氣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強,不利於近地面氣層的冷卻,無風時,冷卻作用不能擴充套件到較高氣層,不利於逆溫的厚度,適當的風速,既有利於一定厚度的逆溫層的形成又不會因強烈的混合作用而使近地面氣層冷卻。【這一點是必要條件】

從形成機制來講,山坡上部空氣首先變冷,沿山坡下滑,由於冷空氣的流入及輻射冷卻,谷底迅速變冷,生成冷空氣湖,形成逆溫層的底部,而較曖空氣位於冷空氣之上,形成山坡暖帶。初期曖帶位於山坡下部,隨著溫度繼續降低,強烈的輻射冷卻及山坡上部的冷空氣不斷流入谷底,逆溫層加厚,暖帶位置逐漸抬升,清晨最低溫度出現前後,逆溫層厚度達到最大值。逆溫層頂一般位於山體相對高度的1/3-1/4處。日出後由於太陽的輻射,溫度升高,地面湍流加強,曖帶破壞,逆溫消失(霍治國等,1993)。

到了這裡,我們要總結一下,地形逆溫強調的是【地形】和【輻射冷卻】。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於冷卻的空氣會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周淑貞,1997)。換言之,山地的熱力作用只是地形逆溫形成的一個加強因素。

地形逆溫和夜雨各有發生條件,部分條件是重合的,在考慮時要加入更多環境因素和時間、空間尺度進行分析。

一、 概念

泥炭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又名“草炭”、“泥煤”,形成於第四紀,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多水的嫌氣條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積而成。其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徹底分解的植物殘體、腐殖質以及一部分礦物質。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二、 主要成分

微觀來看,泥炭含豐富的氮、鉀、磷、鈣、錳等多樣元素,是純天然的有機物質,它是一種無菌、無毒、無公害、無汙染、無殘留的綠色物質,可作多方用途。

宏觀來看,泥炭在自然狀態之下,其組成的物質橫跨液相、氣相和固相,是由三種相態合成的,其中固相物質主要包含“有機物質”和“礦物質”兩個部份。

有機物質是泥炭的主要成分,據測量,泥炭有機質含量在30%以上(國外認為應超過50%),其中固相的有機物質比例為最高。

三、理化性質

有機質含量高

質地鬆軟易於散碎

多呈棕色或黑色

具有可燃性和吸氣性

pH值一般為5。5~6。5,呈微酸性反應

呈層狀分佈,稱為泥炭層。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四、 區域分佈

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泥炭的蹤跡,大部份發掘到的泥炭層多在9000年前——上一次的冰河期結束、冰河北退之後才形成的,像這樣的“泥炭層”,形成的速度非常緩慢,有時每年只有一公釐的程度而矣。

除了美國佛羅列達州的大沼澤區外,幾乎所有的“泥炭”區都位於高緯度的地區,而世界上約有60%的溼地地區都是“泥炭”的蘊藏區,其中約6%的地區已經被開發為農耕或育林使用,因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五、 形成條件

生長在沼澤中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必須沒入水中,隔絕空氣,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還原條件下發生生物化學反應,產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質。如果沒有水體沼澤條件,植物遺體暴露在空氣之下,在自然界的化學反應中就會被分解掉,不可能成為泥炭。

但植物的遺體堆積在水中,遲早會使水體變淺,最後植物遺體暴露於空氣中風化,不能成為泥炭。所以,泥炭沼澤在較長的時間尺度內是不斷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與植物遺體堆積的速度相同時,泥炭層堆積越來越厚,當沼澤的沉降速度大於植物遺體的堆積速度時,植物會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終止。當沼澤基底沉降速度小於植物遺體堆積速度時,植物的遺體分解,同樣泥炭化作用停止。所以泥炭層的堆積厚度在沒有大的氣候環境的變化影響時,主要受控於植物遺體堆積速度與沼澤基底沉降速度相同的時間長度。

因此可以簡單的概括泥炭的形成條件如下:

物質來源:

動植物遺體等有機物質

氣候條件:

潮溼、低溫陰涼、多雨

構造條件:

構造沼澤要持續緩慢沉降

地理環境:

有穩定的水體

六、 基本用途

不要看著泥炭長的不咋地,但人家大有可為,在生活生產中具有很多用途,具體如下:

1、燃料:

許多盛產泥炭的地方,泥炭主要是被用作日常生活中的燃料來使用的。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2、制酒:

在“蘇格蘭”製造之“蘇格蘭威士忌”的過程中,泥炭被大量用來烘烤已發芽的大麥以使其具有獨特的煙燻味道,這已經成為“蘇格蘭威士忌”的風味特色,業內稱之為“泥炭度”,泥炭這名詞最常被提及的場合就是這裡。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3、建植:

泥炭其本身的豐富營養成份,對於植物而言非常有利,所以泥炭被大量採用來建植草坪、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綠茵場地、草地園林和栽種花卉等,是上佳的複合肥原料之一,這也是“草炭”稱號的來源之一。

以上所述之各類場地,往往在建植前都需要對土壤進行特殊處理,而由於“草炭”排水功能佳,加之肥效較長,能促進地下根系的生長,達到色正株壯之效果。因此,“草炭”對土壤“種植層”便有基礎性的改良作用,也對今後草坪的生長、護理和保養的幫助甚大。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4、建築:

尤其是建做屋頂花園的話,更是非泥炭莫屬,這是由於泥炭的乾重和溼重分別是是普通土壤的20%和30%,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所以一般以採用2份普通土壤比1份泥炭的比例做成混合土來建做屋頂花園,既可減輕土基重量20%至30%,又可改善土基透氣性和養份結構。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5、盆栽:

泥炭已成為當前溫室盆栽以及中、高檔花卉生產、栽培的必需品。理想的盆花栽培基體物質是用30%-70%的泥炭,摻和適量的蛭石、珍珠岩等材料進行精心養殖,因此在購物時不難見到專門出售的泥炭土。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6、育苗:

花卉與蔬菜的育苗過程,可採用泥炭為介質材料,或充當為基質結構來培育幼苗,這可大大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提高幼苗的發育質量和成活率。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7、原料:

泥炭是有機無機肥的主要新增原材料,也是生產優質花卉營養土、育苗床土、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出口盆栽花卉基土等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這主要是因為泥炭本身就已經是無公害的綠色肥料,用之而生產的各類生物菌肥、高效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具有長效、無汙染、無公害、無殘留等優點,同時也是現時中國重點推廣的建設“綠色生態”農業環境的理想肥料。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8、 改良土壤:

對無論是種花、種草或種植其他農作物的土壤,如有板結、硬化等現像,只要加入適量的泥炭便可恢復並提高土壤的持水、通氣和保肥的能力,又能增加營養成份,從而提高產品質量,以達到更佳的經濟效益

相關例題

泥炭(又稱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泥炭是沼澤在形成過程中的產物,也是沼澤地形的特徵之一。近年來,泥炭被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下圖為中國泥炭分佈示意圖,圖例1表示儲量大於100萬噸;圖例2表示儲量預測大於100萬噸;圖例3表示儲量在30-100萬噸之間;圖例4表示儲量大於10萬噸。

圖例為泥炭分佈區界。據此完成1~2題。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1。我國泥炭分佈比較集中的區域是( )

①青藏高原   ②東北平原   ③華北平原

④江淮平原   ⑤塔里木盆地 ⑥四川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物產中,與泥炭屬於同一型別的是( )

A.石油 B.小麥  C.鐵礦 D.陶瓷

答案:B  A

泥炭土是指河流沉積平原或山間谷地中,由於長期積水,大量水生植物因缺氧分解不充分的有機殘體積累而形成泥炭層的土壤。下圖為我國東北地區某下游河谷沼澤泥炭分佈圖。據此完成3—4題。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3.圖中泥炭層所在區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蝕與沉積作用

B.生物風化與沉積作用

C.流水侵蝕與搬運作用

C.冰川侵蝕與沉積作用

4.該地泥炭層深厚的原因是

①植物茂盛,有機殘體數量多

②河流沿岸,河流泥沙沉積多

③氣候溼熱,微生物分解緩慢

④沼澤廣佈,有機質分解緩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B

5。(2020年武漢高三3月線上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

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圖9)位於湖北神農架西南邊陲,區內有亞高山草甸和多種蕨類沼澤,平均海拔1730米,氣候冬長夏短,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mm,各月降水均勻。大九湖盆地石灰岩廣佈,落水洞逐步發育,溪流透過北側落水洞群流到外部。

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林地分佈於盆地周邊的高山上;灌草散佈於高山基部;耕地、沼澤。等分佈於中央盆地。大九湖溼地形成年代久遠,中央盆地沉積了深厚的泥炭(泥炭是植物遺體沉入沼澤底部,由於潮溼等原因無法完全分解,殘留的植物遺體多年積累而成)。因泥炭富含有機質,吸水能力強,吸附效能好,歷史上當地農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種植肥料。

大九湖溼地公園成立前,正面臨著溼地加速變淺變乾的處境。溼地公園成立後,為了保護溼地,大九湖區經濟從“溼地開墾”逐步過渡到“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1)請從氣候角度出發分析大九湖盆地泥炭沉積的有利條件。(6 分)

(2)試推測公園成立前大九湖溼地變淺變乾的原因。(6分)

(3)說明當地農民大量採挖泥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8 分)

(4)指出大九湖地區產業多元發展的方向。(6 分)

【參考答案】

(1)湖泊的靜水環境利於泥沙沉積(2 分),上游河水經過了多個湖泊連續沉積(2 分),同時流域植被覆蓋率高(2 分)(,這些都導致尼亞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極低)。(滿分 6 分)

(2)(氣溫升高,上游冰雪融水增多,)伊利湖水位上升(2 分);冰川北退,下游河道通暢,水位下降(2 分),導致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2 分)(,流速加快。)(滿分 6 分)

(3)控制水流措施類:伊利湖出口修建水閘;引水分流;在尼亞加拉瀑布上游興建水庫等。(任答 2點得 4 分)

加固措施類:用混凝土加固崖壁;在跌水潭底部鋪設緩衝物;用混凝土加固跌水潭底部等。(任答 2點得 4 分)(滿分 8 分)

6。【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托夫達爾河位於挪威南部,源頭高地海拔超過1000米,向南流入托普達爾斯峽灣。流域上游區域以高山、荒地以及泥炭沼澤為主,下游大部分地區被針葉林覆蓋。流域內幾乎沒有農業、工業和居民。研究表明,隨著副極地地區氣候的暖溼化,託普達爾斯峽灣氮元素含量將持續增加,可能出現水體富營養化。圖13為托夫達爾河流域示意圖。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推測該流域水體目前氮的主要來源,並分析氣候暖溼化將導致峽灣富營養化的原因。(10分)

主要來源:微生物對林區枯枝落葉的分解釋放(2 分)、(汙染物長距離傳輸,)大氣沉降(2 分)。原因:氣候暖溼化使生物量增加,生物殘骸輸入增多(2 分);氣溫升高微生物更活躍,分解出更多的 含氮物質(2 分);降水增多,融雪增加,徑流量加大,對河岸和地表沖刷加劇,更多陸源氮素經地表徑流 注入峽灣(2 分);蒸發加劇,泥炭沼澤退化,泥炭暴露在空氣中,氮素經風吹雨淋進入水體(2 分)。(答 對 3 點得 6 分) (評分說明:無分析過程,只有結論性描述,每點給 1 分)

7。【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泥炭是指植物殘體在多水嫌氣的條件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形成的有機堆積層。泥炭地是陸地上的最大碳庫,儲存了全球土壤碳的25%。愛爾蘭發育了廣闊的泥炭沼澤,當地重要的燃料能源就是泥炭。傳統的泥炭開採需要挖排水溝把水排幹,然後用鏟翻出一塊塊泥炭草皮用作燃料。然而,長期的泥炭沼澤開發已經導致了當地碳排放不斷增加。

說明泥炭沼澤開發導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併為愛爾蘭減少泥炭沼澤碳排放提出實用性措施。

答案:

原因:沼澤水排幹導致泥炭分解作用增強;沼澤表層植被破壞,固碳作用減弱;草皮用作燃料燃燒,釋放的CO2增多;沼澤變幹引起火災風險增加。

措施:修建生態水壩並阻塞排水溝,使沼澤重新滯水溼潤;種植適宜的植物(退耕還溼),恢復沼澤地表植被;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減少對泥炭燃料的依賴;將修復的沼澤適當開發生態旅遊,以淘汰傳統泥炭開採的經濟活動;劃定自然保護區,對沼澤進行定期檢測保育等。

人教版 新教材

自然災害的防避

課標內容

核心素養目標

運用資料,瞭解避災、防災的措施

1。掌握主要自然災害(如颱風、洪澇等)的防避措施。【區域認知】

2。熟悉不同場合、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緊急避險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地理實踐力】

3。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理解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人地協調觀】

知識清單一地震災害的防避

1。防災減災基本措施

提高災害響應能力與預警、救援能力

2。地震災害的防避措施

(1)社會層面

監測

加強地震監測體系建設

預報

加強地震預報科技攻關

制度預案

加強防震避災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督查;加強地震應急預案的制訂和組織實施

教育

加強防震避災教育,提高公民防避災害的意識及能力等

(2)個人層面

地震時:迅速採取有效保護及科學自救措施。

地震後:要注意預防和避免次生災害的影響。

崩塌、滑坡、海嘯、火災等

知識清單二洪水災害的防避

1。社會層面

2。個人層面

洪水前

判定洪水警戒水位,選定最佳逃生路線;留意洪水預報,接到洪水警報後儘快撤離;沿門框和窗框碼放沙袋,儘可能將水拒之門外;關閉燃氣和電路,準備應急的食物、飲用水、手電,以及便於發出求救訊號的物品等

手電筒、口哨、旗幟、鮮豔的床單、燃燒的布條等

洪水中

設法向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在戶外,突遇洪水襲來,立即向高處躲避。在室內,要轉移到上層房間,直至爬上屋頂,等待救援;如洪水持續上漲,暫避的地方難以自保,則要充分運用門板、桌椅、大塊泡沫塑膠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洪水後

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敗的食物,飲用水必須煮沸後引用;積極參加災後生產與重建活動

洪水災害後容易引發瘧疾、霍亂、傷寒等腸道傳染病或是食物中毒。

知識清單三滑坡、泥石流災害的防避

1。社會層面

(1)開展滑坡、泥石流風險性評估。

(2)對潛在性滑坡、重點區域和溝谷進行監測。

(3)採取工程整治措施。

2。個人層面

滑坡

(1)不要在陡坡前長時間逗留。(2)不要破壞坡體的穩定性。(3)建造截水溝、排水溝、防水覆蓋層,防止地表水滲入軟弱面。(4)透過削坡減載來減小下滑力;透過修築擋土牆、抗滑樁等增加抗滑力。(5)科學逃離。

泥石流

(1)房屋、帳篷不要搭建在溝口和溝道上。(2)不能將沖溝當做垃圾排放場。(3)保護和改善山區的生態環境。(4)雨季或者暴雨時,不去泥石流多發的溝谷。(5)科學逃生,及時發出泥石流預警訊號。

地震預報能準確預報每一次地震嗎?為什麼?

不能。地震預報目前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雖然地震預報有過多次成功案例,但是還不能準確預報每一次地震。

地震發生時,教室裡的師生該如何避災

比較城市內澇與洪澇的危害

城市內澇的範圍一般不會向洪水災害那麼大,主要造成人員出行不便,一般不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洪澇可能導致大面積地區被淹沒,橋樑、建築物、道路毀壞,人員傷亡等。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轉移到安全地帶

拋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典型滑坡的發展階段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發生滑坡時,正確的逃生方向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發生泥石流時也可以像躲避洪水一樣,爬到樹上躲避嗎?

不可以。因為在泥石流流動過程中,樹木可能被撞斷捲入泥石流,所以爬樹逃生不可取。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任務清單一地震後次生災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情境]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2004年12月26日當地時間8時,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了40年來全球最強烈的里氏8。9級地震。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襲擊了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給東南亞、南亞等許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據各國官方統計,至少有21。6萬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或失蹤,1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十分慘重。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海嘯發生時,一位10歲的英國小女孩蒂利正與家人在泰國普吉島碧波盪漾的海中玩耍。蒂利突然發現海水冒起泡沫,就像倒在杯中的啤酒表面一樣,她馬上意識到這是發生海嘯的徵兆。因為在那之前,她觀看過地理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一段夏威夷海嘯的影片,並記住了海嘯的場景。蒂利隨即勸告父母和妹妹以及其他遊客逃離現場。最初大家都不相信這個女孩的話,可是當蒂利變得嚴肅而堅定後,人們意識到危險或許真的要來臨了,於是100多名遊客全部離開了海灘,該海灘沒有一個人死亡。2005年9月9日,英國海事學會特別向她頒發了獎狀,表彰她活用地理知識救助遊客的行為。在印度洋大海嘯一週年之際,法國《兒童日報》還把她評為2005年“年度兒童”。

[探究] 說出除了海嘯之外,地震還會引起哪些次生災害?

提示地震次生災害主要指強烈地震發生後,自然以及社會原有的狀態被破壞,造成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海嘯、爆炸、水災、火災、瘟疫、毒氣洩漏、放射性物質擴散對生命產生威脅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災害。

素養凝練

1。震後常見次生災害

強烈地震發生後,自然以及社會原有的狀態被破壞,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洩漏、疫病蔓延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災害,統稱為地震次生災害。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2。震後次生災害的防避

(1)對工礦企業中的易燃、易爆品,要嚴密監視,地震時,一旦發現或易燃氣體溢位,應組織搶修。

(2)大地震發生在山區,由於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種情況,要及時組織人員疏通,以免造成水災。

(3)對於大型水庫、堤壩等,要預先做好防震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加固。水庫下游的居民,在地震發生時,要密切關注堤壩的安全,遇有險情,除組織力量搶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帶轉移。

(4)在山區,還要遠離懸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時傷人。還應離開大水渠、河堤兩岸,這些地方容易發生較大的滑坡或塌陷。

(5)在接到關於地震的預報以後,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儘快離開房屋。人員疏散時,要避開高樓房、煙囪、高圍牆等,更不要在狹窄的衚衕中停留。要避開高壓電線、變壓器,以防電杆或電線震斷觸電傷人。

素養應用

例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中位於汶川縣映秀鎮,地震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1)簡述此次地震產生的原因。

(2)結合震區自然環境狀況,指出震後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

(3)請說出政府為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應採取的對策。

[嘗試自解] (1)

(2)

(3)

[獲取資訊]

文字資訊

四川省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中位於汶川縣映秀鎮;地震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影象資訊

映秀鎮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四川盆地西側;地處斷裂帶上

設問資訊

地震產生的原因和次生災害以及應對措施

[思維路徑]

(1)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2)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3)可從災前的災害預防、災中的有效避災、災後的有效救援等環節展開,合理即可。

[參考答案] (1)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並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2)由於本地區地形崎嶇,岩石破碎,降水豐富,震後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要點包括:現代資訊科技與監測預報系統建設、生物減災與工程減災設施建設、災害管理與救援系統完善、區域減災管理與區域發展規劃、法制建設與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國際合作等方面)

任務清單二城市內澇的防避

情境探究

[情境] 入汛以來,從南到北,長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北京等多個城市在強降雨中,出現水漫街面、低窪處建築被浸泡等嚴重內澇。造成交通阻塞、財物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探究] 概括解決我國的城市內澇的合理化建議。

提示增加市區綠地面積,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增強排水能力;加強暴雨天氣的預警、預報;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

素養凝練

1。城市內澇防避措施——社會行動

(1)做好城市管道規劃,及時更換、擴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系統。

(2)設立蓄水及水泵系統。

(3)制定靈活有效的緊急應對機制。

(4)對排水系統進行日常檢護工作。

(5)路面鋪設儘量要求用透水材料,如空心磚等。

(6)擴大綠化面積,加大綠化建設。

(7)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禁止圍湖造田,保護溼地。

2。城市內澇防避措施——個人行動

(1)不向排水溝或管道傾倒垃圾,以防堵塞。

(2)注意要收看或收聽當地的氣象預報,如果預報大雨,儘量不要進行戶外活動,如需外出,儘可能避開地下通道等易積水地區。

(3)行人在下雨時不要在有積水的道路上行走,要注意觀察,注意路邊防汛安全警示標誌,儘量貼近建築物,不要靠近有漩渦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蓋的水井、地坑等危險區域。

(4)開車出門的市民,最好把汽車開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停下來,儘量停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儘量不要在車裡避雨,確保人身安全。開車透過有積水的道路時,如果不熟悉路況,應密切關注防汛警示標誌,切忌冒險涉水。 涉水時要開啟大燈和雙閃燈,在進入漫水區前,要注意與前面車輛保持較大車距,最好沿著前車走過的路線行駛,以免水中遇到障礙。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5)如果車在深水中熄火,不要再啟動以防止發動機進水;當汽車外積水進一步加深時,要及時撥打求救電話並逃生。平時,車內要準備能隨時砸破車窗自救的物品:如錘子、大號鐵鉗子、鎖車用的鋼鎖等。當車輛落水打不開車門時,需要使用救生錘敲擊車側窗的四個角落,擊碎玻璃後逃生。

素養應用

例2:下圖是“我國某城市內澇漬水次數的多年平均統計圖”。讀圖完成(1)~(2)題。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1)從城市內澇漬水的季節變化可判斷,該城市()

A。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B。植被破壞非常嚴重

C。氣溫變化四季分明

D。太陽輻射春季較強

(2)為防止內澇漬水發生,該市可採取的有效措施是()

A。最佳化城市主幹道路

B。完善城市排水設施

C。降低城市地形坡度

D。減弱城市熱島效應

[嘗試自解] (1)(2)

[獲取資訊]

文字資訊

我國某城市內澇漬水次數的多年平均統計

影象資訊

夏秋季節內澇嚴重

[思維路徑]

(1)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2)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參考答案] (1)A (2)B

任務清單三等高線圖中泥石流災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情境] 閱讀圖文資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泥石流發生時,會發出隆隆巨響穿過狹窄的山谷,傾瀉而下。它所到之處,牆倒屋塌,一切物體都會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蓋。請小組合作探究: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探究] 遇到泥石流災害時,應採取哪些辦法脫險逃生?

提示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向大致與泥石流運動方向垂直的山坡上逃生;一定要設法從房屋裡跑出來,到開闊地帶,儘可能防止被埋壓;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儘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

素養凝練

1。等高線地形圖中泥石流多發地的判斷

泥石流多發於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區溝谷,尤其多發於山區暴雨多發季節。在等高線圖中表現為,等高線向高值彎曲處,即溝谷地帶,下圖中①處最易發生泥石流災害。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2。等高線地形圖中泥石流逃生線路的選擇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大致與泥石流運動方向垂直的高處逃生。

素養應用

例3:某人此時正好位於下圖中A點,當泥石流發生時正確的逃生路線是()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嘗試自解]

[獲取資訊]

文字資訊

某人此時正好位於下圖中A點

影象資訊

A處為河谷,①②③④為四條逃生路線

[思維路徑]

→→

[參考答案] D

課堂小結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考點必背

1。未成年人在遇到災害時,首先要盡力維護自身安全。

2。在地震多發的地區,要準備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應急物品與器具。

3。防避洪水災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興建水庫,退耕還湖;修築堤壩;疏浚河道;開闢分洪區,開挖分洪道等。

4。當滑坡發生時,如果處在滑坡體上,應向滑坡體的兩側迅速逃離。

5。當滑坡發生時,如果處在溝谷處,應迅速向溝谷兩側的山坡上方逃離。

6。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大致與泥石流運動方向垂直的高處逃生。

課堂學業達標

1。地震發生時,選擇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確的是()

A。住在現代高層建築裡,應乘電梯迅速跑到室外

B。若在室外,應迅速往家跑

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層建築下躲避

D。住在現代高層建築裡,可以採用就地躲避的方法

2。下列洪水應急方法錯誤的是()

A。爬上大樹

B。爬到電線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儘量跑到高坡上

3。在山區考察或旅遊時,若發生大規模的泥石流,應當選擇的自救方式是()

A。向發生泥石流的溝谷上游快跑

B。向發生泥石流的溝谷下游快跑

C。待在原地立即大聲呼救

D。向垂直於溝谷兩側的山坡快跑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的頻率高,因而在自然災害發生的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救援和救助方法。據此完成4~6題。

4。若不幸被壓埋在廢墟下,正確的自救方法是()

A。不停地大聲呼救

B。睡覺減少體力消耗

C。捂住口鼻謹防煙塵嗆悶窒息

D。消極等待

5。地震來臨後,下列逃生措施不恰當的是()

新教材自然災害的防避解析!

6。被洪水圍困時,正確的做法是()

A。抱緊電杆

B。儘量逃向地勢較高的山丘或高坡

C。躲在巨石之下

D。水性好的人可在洪水洶湧時逃生

參考答案

1。D

解析在室內避震可“伏而待定”,在街上行走要迅速避開高大建築物,以免被砸傷。地震中不能乘電梯逃生。

2。B

解析爬到電線杆上容易觸電,不是洪水應急的正確方法。

3。D

解析泥石流快速衝向下游,應向垂直於溝谷兩側的山坡快跑,以躲避泥石流災害。

4。C5。C6。B

解析第4題,不停地大聲呼救,消耗體力;睡覺容易錯過獲救時機;禱告,神也救不了你!最好想辦法自救或求救,如捂住口鼻謹防煙塵嗆悶窒息。第5題,地震時不能跳樓。第6題,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洪水時,應往高處逃避。故選B。

綜合自Geo Edu Talk、中學地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