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孩子走“彎路”,我卻沒有攔著!提高孩子的能力,得讓TA去嘗試

當孩子搞砸了一件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下面這個影片,或許會帶給你一些新的啟發:孩子倒果汁灑了一桌子,媽媽竟一直看著孩子在倒↓

小女孩在倒果汁,灑滿了整個桌子,媽媽並沒有第一時間阻止;

她繼續嘗試,還是撒了出來;

可能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已經阻止孩子,或發火了,並帶著情緒收拾殘局;

小女孩還是被允許繼續嘗試,直到她成功倒滿了杯子,多次嘗試後,倒果汁的動作也越來越熟練。

女孩成功後高興的笑容很觸動我,這件事讓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生活即教育。

今天的話題,將圍繞如何

做一個陪孩子走“彎路”的家長

展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大量、主動、頻繁地去試錯的。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培育孩子心理彈性的沃土。

1

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而不是代替他

我去朋友家做客時,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主人家孩子看到桌上的剪刀準備拿起,媽媽立刻大喊:“寶貝,趕緊把剪刀放下,太危險了,萬一不小心剪到手就要疼了。”孩子立刻放下了剪刀,乖乖坐好。過了一會,孩子又跑去桌子上看看有啥東西,媽媽又在叮囑說:“桌子上這杯水很燙,千萬不要去碰。”

家長做的這些都很平常,在大多數家庭一定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可能是為了避免孩子不被剪刀傷到、不被熱水燙到,在生活中對孩子的照顧得很細緻。但是如果孩子長期處在xx不能動,xx不要碰,那麼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失去很多自我發展和加強心理彈性的機會。

可以在孩子初識剪刀時,就告訴他“剪刀尖尖很危險,在移動時,要把尖尖合上握在手心裡,遞給他人時也是如此。” 也可以在大人的保護下,嘗試去觸碰一下熱水,看看會不會被燙到,怎樣的溫度才是安全的……

愛護孩子的思路是對的,成長和干預還有一塊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探索,讓孩子去走一走“彎路”。

我曾經還讀到過跟開篇小女孩類似的一個故事,小男孩Tydus為媽媽準備燭光晚餐,爸爸記錄下了全程:↓

男孩獨自精心為媽媽準備燭光晚餐,他去商店自己選購了食物,摘了鮮花,精心擺盤……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是在準備飲料上遇到了困難。

第一次,他兩杯一起拿,撒了一杯,回頭看了一眼爸爸。第二次,因為之前沒有擦乾淨,不僅自己滑倒了,而且兩杯都一起撒了。他的爸爸沒有大驚小怪,他也沒有表現出沮喪不幹了,而是爬了起來總結說:“我還得擦乾淨。”

最後他終於成功,和媽媽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這事如果發生在我們自己家,試想一下,是否在男孩摔倒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忍不住上前扶起他,然後利索地拖乾淨地板,再幫助孩子倒好飲料。

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而不是代替他去完成一些事。也允許孩子“浪費”一些時間,有時候“慢”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而這一路上時時刻刻都充滿著驚喜。

2

“媽媽相信你可以”

這句話的魔力有多大

造物主賦予孩子們一項特別的能力,就是讓他們在嘗試中去體驗錯誤帶來的痛苦和失落,然後自我修正、完善,最後變得更強大、更優秀,這就是孩子發展良好判斷力的漸進過程。

假如把錯誤比作黑黑長長的走廊,父母可以讓孩子暫時留在這條走廊裡,一邊為孩子點上一盞溫暖的燈,讓那束燈的光芒始終溫暖地朝孩子閃爍著,一邊不動聲色地觀望,等待孩子走過黑暗,回到我們的身旁。

當走出走廊時,孩子可能有眼淚,也可能有傷痕,可能不言語,也可能會憤怒,但總會看到父母用最美好的微笑和最溫暖的胸懷來迎接他,儘管他剛剛犯了錯。記住,這時無須再講太多道理,因為試錯的過程裡孩子已經接收到你想告訴他的那些話。

作為父母,我們能夠給予的就是我們的時間、耐心和理解。

在我小兒子Sean很小的時候,有段時間他特別喜歡搭積木,我一到家,Sean就拉著我去看他用積木搭的“高樓”。

我很願意他跟我分享這些,想看看他眼裡的世界:“這幢樓好高呀,都要跟你差不多高了呢,你是怎麼做到的呀?”

Sean開始一個勁地講解,隨後他又拿了一些剩餘的積木,還想往上搭建。不過在準備放的時候,他有些退縮,怕好不容易搭建起的高樓倒了。

這時我鼓勵他:“媽媽相信你可以的。”Sean試了一個,成功了,他又拿了一個過來,稍有猶豫,嘗試後又成功了。

我繼續鼓勵他:“媽媽注意到,你在往上放的時候,會用另一手扶住搖晃的部分,這非常棒。”

之後Sean再往上放的時候,高樓倒了。我原以為他有可能會氣餒,或是會哭鬧,但是並沒有,Sean又樂呵呵地重新搭起來,在新搭建起的高樓裡,我又能看到新的創意。

看孩子走“彎路”,我卻沒有攔著!提高孩子的能力,得讓TA去嘗試

我忽然發現了這孩子內心的力量變得強大了起來。我也意識到,持續給孩子鼓勵,能讓他更願意挑戰,也會讓孩子不害怕失敗,因為他知道“我能行,就算這次失敗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認同,是會帶著魔力的。“媽媽相信你可以的”這句話,只要你願意告訴孩子,它或許就會成真。

3

父母對孩子信任度

決定了孩子的能力

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充滿愛的吻,往往會讓孩子產生去“試一試”的勇氣,獲得生活的體驗,嚐到成功的滋味。

大家可以先問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無條件地先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去看待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去聽聽孩子的心裡話?在日常生活裡,能否練習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自己去犯點兒錯,再自己去收拾殘局?

我在《父母的格局》一書第01章格局養育中,提到過一個信任清單,大家看看平時自己是否也能做到:裝點傻、裝點笨、裝慢點。↓

① 我們裝點兒傻。

在學業上、生活裡,只要孩子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我們可以讓他先自己做一個計劃,而不要立即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記得 2015 年的春假,我與大兒子Ian去做母子游,我把當地的旅途規劃全部交給他來打理,結果很“慘”。某天他在地圖上看到了一條直直的大街,直達我們要去的美術館,於是便告訴我,順著這條大道走下去很快就可以走到。結果我們走了半小時也沒到,原來他只看到地圖上直直的線條,而忽略了其所代表的距離和時間。這可苦了我這個膝蓋不好的媽媽,但是我樂意陪他走到最後,因為我想讓他知道,我信任他,願意陪他一起去發現錯在了哪裡。

② 我們裝點兒笨。

在每天晚餐餐桌上,不要急於檢查孩子一天的表現,點評學校的功課,我們可以笨笨地向他們提問一些有趣的問題,告訴他們我們不太明白什麼,讓他們來為我們上上課。

我家孩子一般特別喜歡這麼配合我,老大會給我講年輕人的政治觀,老二會給我講音樂。這樣的聊天是產生雙向信任的催化劑,孩子信任父母了就會與父母談心裡話,當然父母對孩子的瞭解越多,對他們的信任度也就越大。

③ 我們裝慢點兒。

父母把凡事都自己包攬起來,就標誌著對孩子不放心。父母可以從慢一拍做起,慢慢地習慣給孩子多留點兒自主的空間。

雖然剛開始你會覺得效率很低,孩子還經常出錯,然而一旦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和自主安排事務,你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日復一日的進步。這時你肯定會開心地說:原來我的孩子這麼能幹呀!我們裝作沒看見。有些事不是什麼大事,雖然覺得不對,但我們可以先往邊上放一放,不要急於糾正或說教。

在小學的最後兩年,小兒子Sean堅定不移地只與一個女孩子交朋友,甚至他稱她為“我的女朋友”。我並沒有過多幹預,因為我知道,這是孩子在探索友誼和社會交往的一個過程。一個夏令營結束後,Sean主動對我說,這個夏天他交了許多好朋友,回到學校後,他決定不只和一個同學玩了,要交更多新朋友。經過了這一程,我對小 Sean 的自我判斷能力有了更多瞭解,對他的信任自然也就增強了。我們需要更新認知。教育其實就像是一個產品,具有更新迭代的特性。

看孩子走“彎路”,我卻沒有攔著!提高孩子的能力,得讓TA去嘗試

我越來越堅定一個信念:父母對孩子信任度的大小,決定了孩子的能力大小。相信孩子內在的力量,就如同相信孩子的自身抵抗力不是靠抗生素喂出來的。

只有我們對孩子有了信心,他們才會對我們也有信心。我們如此堅定地信任他們,他們才會以電話、明信片和手拉手等方式的“交談”來回報我們的良苦用心,他們才會在我們的世界裡多待一會兒,才會告訴我們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