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春走基層|小西湖更新,讓“老許”們在祖傳“新”宅過新年

交匯點訊 1月20日,除夕前一天,南京秦淮區傳統民居集聚地小西湖片區張燈結綵,片區內不少祖傳老宅在蛻變中迎接著農曆新年。

馬道街39號,住著74歲的許慶和老伴,他們家是小西湖片區首家完成自主更新的住宅。“趕上居民參與翻新的好政策,保住了祖傳七代的百年老屋。”重新搬回老宅一年裡,許慶時常唸叨:“根紮在這裡,肯定要在老屋子裡過新年!”

一年前,記者見證並報道了老許家的喬遷儀式,一年後再走進他家的小院,只見小院裡長了36年的枇杷樹剛落完乳白色小花,老樹下長著一小片青菜。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整齊乾淨的老許家,“原先屋子採光不好,白天都要開燈,木柱子受白蟻啃咬,年前大掃除怎麼也收拾不乾淨,現在大掃除不用多費力氣”,老許開心地說。

片區內,將有更多“老許”搬進翻新後的祖傳老宅。61歲的徐有榮是堆草巷11號的產權人之一,他每天去看一趟翻新中的老宅:“天天盼著,去年10月動工,目前房屋主體已建成,預計今年3月住回去。”徐有榮在老屋裡出生並長大,老屋比他都年長些。

“目前,片區有意向更新的居民有十餘家。”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秦淮分局局長、秦淮區城市更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建波說,從整體看,小西湖正在協商但尚未更新的比例約為2/5,幾乎全部為民居。2017年啟動至2022年初,片區內的市政管線和公共配套等城市基礎設施已全部更新完成,滿足通水通電需求不成問題,只等居民自願申請參與更新。

故土難離,千金不換。小西湖片區原有810戶居民,約400戶選擇留下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老許家成了大家的“樣板間”,不斷有鄰居來看房。“看了老許家,我心動了。”徐有榮的老宅僅64平方米,有3個產權人,他一家人僅住一個房間,還沒有衛生間,其餘房間因年久失修空置頹敗,此前沒奢求能翻新。

去年初,徐有榮向負責片區更新的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遞交申請書,“64平方米,如何做出3間帶獨立衛浴和廚房的套室?”“從D級危房變身新房,缺錢怎麼辦?”南京東南筑境建築設計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金榮負責徐有榮老宅的更新設計,她感慨:“從業二十餘年,要數這個專案最難。”難點在於怎樣在更新中融進對人的理解和尊重。

為做好規劃,金榮和她的團隊與歷保集團一起摸清片區民俗,熟悉3個產權人的切身需求和生活習慣,以毫米為單位調整規劃方案,爭取讓他們享有更大的使用面積、更佳的採光、更低的成本。“我好多年沒出去工作,房子翻新讓我看見生活希望,我找到新工作了!”徐有榮對金榮說。最終,在財政補貼基礎上,徐有榮自掏約8萬元就能翻新自己的小家。

目前,秦淮區有3個專案列為國家級、7個專案列入省級、5個專案列為市級城市更新試點,總量位居南京市第一。小西湖研究出的“新種子”,正播撒在更多老舊小區。截至1月18日,由歷保集團執行,經約30場居民議事會打磨,小松濤巷城市更新專案簽約率達100%。

城市更新為秦淮區帶來新動能。去年秦淮區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居南京第一。“說明企業對秦淮區有了發展信心,區域居民和旅遊消費力更強勁了。”李建波說,當夫子廟、老門東、小西湖等連成片,將為地區帶去更多消費潛力和就業機會。這樣的“小西湖們”就像是一劑藥,透過盤活存量、衍生變數,促進城市特色彰顯、品質提升和競爭力上升,治療老城活力衰減的病根。

“媽媽,這裡的瓦片怎麼和我們家的不一樣?”“這種青黑色板瓦是老南京人建房常用的小瓦,屋頂上的雨水不容易向外流淌,弄溼走在街上的我們啊。”記者結束採訪準備離開小西湖時,一對母子的對話令人觸動。風貌傳承和記憶保留大抵是小西湖更新模式的重要意義吧!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春/文 宋寧/攝

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

編輯: 金亦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