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奇譚》的核心,是不聽勸

這是半佛仙人的第1154篇原創

1

今天過節,隨便寫寫。

後臺有很多讀者留言,讓我講講《中國奇譚》。

劇情解讀之類知乎豆瓣上講的人已經很多了,我就不說了。

這個片子,每一集都是獨立的,並且水平相差很大。

但整體誠意很足。

今天不講劇情,簡單談一個很細節的點,創作模式。

《中國奇譚》的核心驅動力,是專斷獨行,是不聽勸。

是最低損耗的創作模式。

《中國奇譚》能殺出來,就在於它的創作模式是“低損耗”的,創作者有多天才,觀眾看到的作品就有多牛叉。

同樣,如果創作者一般,這一集就會一坨答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哈,《中國奇譚》每一集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同一個人。

這一點非常重要。

任何影視作品,不管是真人劇還是動畫,只要導演和編劇不是同一個人,就一定會存在思路打架和互相甩鍋的問題。

即使兩個人都是天才,就能一定能拍出好作品了嗎?

不,反而更沒法合作了。

因為誰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牛叉的,還沒拍呢內部就先得掐起來。

一部好作品,導演和編劇裡至少要有一個天才,而且要讓天才的那個說了算。

只要能確定一個主心骨,讓這個人決定主要方向,也揹負主要責任就可以了。

但現實是什麼,是編劇說了不算,導演說了也不算,出錢的人說了才算。

人家也有理由的啊,我花了這麼多錢,我關心一下作品拍得怎麼樣有問題嗎?

我提點意見不可以嗎?

我覺得你拍的不好看,我讓你改不行嗎?

我勸勸你,你聽聽勸不好嗎?

我,是,為,你,好。

最後決定作品是什麼樣的,往往不是創作上更天才的那個,而是更會搞定甲方的那個。

搞定甲方很重要。

但搞定甲方的天分,和做出好內容的天分,這是兩碼事。

想要做出好作品,一方面是出錢的人少干涉創作,另一方面就是導演和編劇的想法要統一。

說白了,就是創作自不自由和責任明不明確。

前者是製作方內部的事情,我也搞不清楚;

但後者很明顯是零損耗的,看製作資訊就知道了——導演和編劇直接就是同一個人。

剪輯、後期,這些當然也很重要,但內容好不好他們沒辦法負責也不應該背鍋。

導演和編劇,是C位也是背鍋位。

當這兩個角色由同一個人來扮演的時候,他就掌握了對內容無限的權力和無限的責任。

有任何騷想法他都可以拿出來用,怎麼取捨也是他自己的事情。

是好結局、壞結局還是開放式結局,都由他一個人決定。

做得好,沒人能和他搶功。

捱罵的時候,也沒法把別人丟出來分鍋。

不要聽勸。

聽自己的。

2

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我一貫的態度,就是做內容必須要專斷獨行。

不能聽勸。

為什麼?

不是因為我是天才,也不是因為我是對的,而是要方便[歸因]。

一個內容如果讓一群人參與,它最後效果好,不知道是因為哪個人的哪句話才好的;

效果差,也不知道是因為誰的原因才差的。

就算想改進都不知道怎麼改,因為變數實在是太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沒辦法準確歸因的混沌系統。

但只要一篇文章有明確的歸因,就算寫的是坨大便,起碼也能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能不能變得更好,起碼不要便秘。

當然了,導演和編劇是同一個人,只是讓創作者的損耗變低,不代表一定能出好作品。

即使是《中國奇譚》裡,也有評分低口碑差的集數。

因為還存在這個創作者本來水平就有限的情況,0的損耗再少也還是0,不會變成1。

但損耗低了,至少作品水平和創作者的水平就可以畫等號了。

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不存在編劇行但導演不行導致拍不出效果。

就算有一兩個集數掉了鏈子,觀眾不喜歡歸不喜歡,但也知道是這個導演自己的問題,不是整個《中國奇譚》的問題,更不是其他集數導演的問題。

不要聽勸,要自己幹。

《中國奇譚》的核心,是不聽勸

3

《中國奇譚》能做到低損耗,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

它是部動畫,不需要考慮演員演技問題

很多涉及到真人拍攝的片子,因為有演員的加入,損耗會加大。

再天才的想法,再牛X的導演,演員只會12345678,拍出來也是麻瓜。

但這時候問題來了。

天才的演員遇到垃圾劇本,也不行。

演員看了也難受,這什麼弱智編劇,寫的東西根本沒法演。

但凡是需要真人出鏡的內容,除非創作者連演員也一肩挑了,自編自導自演,不然還是沒辦法做到真正的

專斷獨行

再次強調,

專斷獨行

不是說一定出好東西。

而是專斷獨行可以低損耗的把一個人完整的才華展現。

可能超神,也可能超鬼。

就像畢志飛老師也很獨,自編自導自演,把人類喜劇精華展示的就很淋漓盡致。

甚至你越天才,設計的角色越有深度,演員想演好就越難。

《三體》電視劇口碑夠炸裂了吧,很多觀眾依然對王傳君演的丁儀不滿,一定要給整部劇扣上一分。

這時候,《中國奇譚》的另一個優勢來了。

《中國奇譚》它是部動畫呀,直接省掉了調教演員這一步。

裡面的角色都是紙片人,你想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讓他們做什麼表情就做什麼表情,不存在理解不了,也不存在傳達不到位。

國漫老出爛作品,真不是因為中國缺優秀的創作者。

《中國奇譚》就證明了我們不僅有優秀創作者,而且有很多。

但中國動漫缺少成熟的工業化生產體系,這就導致優秀創作者和好作品之間,存在大量中間商賺差價。

很多好想法好內容,在被觀眾看到之前就已經被損耗掉了。

如果一個人就能用各種工具包圓創作的全部流程,中國動漫肯定人才輩出,國漫粉絲天天過年。

無數個人公眾號,一支筆就可以生花。

無數個人up更證明了這一點,就連《三體》的影視化,目前口碑最佳最沒有黑點的,也依然是拿方塊人做的《我的三體》。

這是,0損耗。

天才還是大便,一眼可見。

看就好了,不需要勸。

但電影電視劇動畫,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需要團隊配合的工作,一個人的優秀沒有用。

打過MOBA類遊戲的都知道,一神帶四坑,最後的結果一定還是坑。

你操作再秀、再會刷經濟,你殺得也沒隊友送得快。

《中國奇譚》一集不長,創作者還能用個人能力覆蓋,但一整部電影呢?一部電視劇呢?一部幾十集的動畫呢?

累死你,你也忙不過來。

就算你自己不怕累死,資方也不可能等你這麼久。

你是慢慢打磨了,人家不要賺錢的嗎?

大家都不容易,互相體諒下吧。

要麼工業化足夠成熟,行業裡的每個人,包括創作者,都只是體系內的一個齒輪,創作者只需要考慮怎麼弄出最牛叉的創意和最好看的劇情就行了,作品會自己像流水線一樣下餃子——韓劇和日漫都是這個模式。

要麼完全不要工業化,就純粹搞手工作坊模式,不計成本地靠天才的個人能力一點點磨——當年那批牛X的動畫就是這麼誕生的。

但現在的困境就是兩邊不靠,工業化沒成熟,手工作坊的時代也過去了。

4

有人覺得《中國奇譚》的成功意味著中國動畫有希望了,以後大家都照著做就好了。

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情況並沒有那麼樂觀。

《中國奇譚》是過去手工作坊模式的一次復現。

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因為產出太不穩定了,極度依賴天才的發揮。

就比如《中國奇譚》的第一集和第三集,你會覺得這是同一個水平線的東西嗎?

但是沒辦法啊,在行業實現整體的工業化之前,只有創作模式越專斷獨行的作品,才越有可能出佳作。

為什麼中國的小說就一直很牛X,因為小說壓根就不需要工業化,小說的創作流程就決定了它必定是完完全全的專斷獨行。

你一支筆在手,什麼都是你說了算。

沒有人能對你指手畫腳教你怎麼寫,也不需要考慮演員能力問題。

決定情節好不好看的是你自己,決定角色動不動人的,還是你自己。

《中國奇譚》用的就是這種模式,編劇導演合一+不需要真人演員+一人只需要負責一集,決定了它的每一集都是這名導演個人能力的極致展現。

這種模式的下限有可能會特別低,因為沒有人攔著,一但爛起來就沒有底線了。

但它的上限,可以高到天上。

不缺天才,只缺讓天才低損耗的機會。

讓天才自己幹,少勸。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