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這兩天,一張天津市的“國資雲”截圖,不僅引發科技朋友圈爆刷,也讓中國股市出現部分攀升,引發各界廣泛關注,有猜測的,也有疑惑、抱怨、欣喜的,這都可以理解,但更應該“透過檔案看趨勢”,把握其中的變與不變,才是正確之道。

改變的是資料管理權,不變的是對資料安全的永恆追求

據瞭解,這張截圖是在國家日益重視資料安全和一些網際網路企業被調查、整改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天外來物,只是因為較之以往,進行了資料管理層面的改變,因此引起行業內外關注,尤其是據該檔案要求,(天津市)各企業已經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臺的資訊系統,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雲,而且給出期限,“原則上最遲應於2022年9月30日前全部遷移至國資雲”,措辭簡單明瞭,但是力度空前,所以引發廣泛震動。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檔案明確指出,需要遷移的第三方公有云,不僅包括了華為、阿里、騰訊等民營科技大廠,也包括了國有三大運營商的雲業務,這基本表明遷移的目的,並非雲廠商是國資還是民企身份區別,而是要由第三方託管的公有云向國資專屬行業雲的屬性轉變,由第三方託管變成國資雲自管,這是顯著的變化。

如果就像部分人認為的這就是“與民爭利”,未免過於狹隘,國計民生核心資料事關國家興衰成敗,一切都要從大局出發,任何事情都要服從於大局,否則就可能面臨著被談話、勸勉甚至處罰的情況,此前一些網際網路大廠已經遇到此種情況,國家安全是底線紅線,即便技術再先進,也不能碰觸。從大的方面來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國家安全出現問題,企業也不會有良好的發展環境,這個道理都明白,只是當遇到切身利益時,容易出現錯位認識。響鼓不用重錘敲,儘管部分網民面對國資雲存在牢騷不解,但是雲計算大廠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雖然還有些不盡人意之處,但比起以前已經是很大的改變了,在資料安全上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承擔了大廠的責任。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改變的是雲計算市場現狀,不變的是永遠是“敵變我變”

當前,雲市場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不僅頭部企業紛紛攻城掠地,還有很多後起之秀也在不停追趕,很多地方都有當地的“國資雲”,但目前全國尚未有統一規劃、採用統一技術標準、具有全國統一要求的國資雲平臺。這個指導性檔案雖然體現了較強的本地屬性,但在資料安全的大背景之下,由第三方託管的公有云向國資專屬行業雲的屬性轉變或許是一個時代趨勢,月暈知風,礎潤知雨,可以預測的是,在國資雲統一採購下,雲計算市場會出現明顯變化,產品服務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對資料中心的需求都會進行調整。

一些雲計算大廠雖然表示沒有接到這樣的檔案通知、目前雲計算運營不受影響,言語清淡似乎並不關心,但這不代表這些大廠沒有背後發力、預備在同國資雲合作中彎道超車。

國內雲計算頭部企業早在今年之初,就已經紛紛調整了雲計算佈局,目的就是加強政企合作,在政務雲中分得更大一杯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智者乘勢而上,民企是最能適應市場變化的,這從一眾網際網路企業的成長曆程就可明白,此不贅言。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需要指出的是,帶有國資背景、央企背景的易華錄在8月30日表示,前期已與天津國資雲公司對接,將積極參與國資雲平臺建設,為已落地資料湖所在城市及周邊城市提供國資雲平臺建設及運維服務。這就證明網上流傳檔案已經是基本屬實,再去探尋什麼檔案出處沒有任何意義,剩下的就是何時進行全國推廣以及推廣的方式、程度如何了,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下,該何去何從。一念之間,天差地別。

其實雲廠商心裡都很清楚,核心資料是“唐僧肉”,在當今這個環境下,想獨吞是不可能的,而保護“唐僧”取得真經,不僅可以長生不老,而且地位也從妖怪變成了神仙,改變雲計算發展方略比任何時候都積極,迷糊的只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

另外檔案也提到,“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雲”,這個“遷移”,只是資料管理層面出現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和民企“斷絕往來”。國資雲的建設和運營,當然要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參加,但就當前現狀而言,更多情況下仍然需要依靠現有的雲計算大廠出謀劃策、幫助執行。比如四川國資雲專案採用的就是阿里雲計算技術方案。

每個人只能成就其所認知範圍內的事,企業也是如此。當前,國資雲已經攪活一池春水,把握先機的才有未來。國資雲將推動本地部署的政務專屬雲市場加速增長,同時具備遷移、一體化管理與運營能力和資制的國資企業將面臨巨大機遇,在基礎產品與技術提供上,以全國產伺服器為代表的信創產品有望藉助國資雲建設的機遇加速上量,應用軟體迎來順勢國產化機遇,資料安全公司有望持續受益,政務資訊化和黨政行業信創相關公司有望迎來新機遇。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改變的是利益格局,不變的是對從業人員的行業約束

國資雲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第三方雲廠商“群雄逐鹿”的利益格局,容易讓人以為國資雲可能會一家獨大,也會給第三方雲廠商帶來陣痛,舊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肯定會引發很多人的不適,可以理解,但這正是中國網際網路在國際國內發展狀態下的大趨勢。

深究起來,國資雲的本質是將國企資料,從第三方託管的雲廠商轉向國資專屬行業雲,因為國企資料大多是涉及國計民生的資料,無論從哪個方面講,由第三方雲廠商負責建設管理都是不妥當、也是存在安全隱患的,所以,保護國有資料資產安全是建設國資雲的核心目的。

國資雲的出現,可以說是這些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粗放式的野蠻發展情況下倒逼產生的,此前,一些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網際網路平臺經營者無正當理由,就對交易相對人實施平臺 “二選一”或獨家交易,實施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以及基於大資料和演算法,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不僅損害消費者個人權益、攪亂市場發展,如果不加以嚴格監管,資料壟斷之風會愈演愈烈,而那些面對國資雲而叫囂“讓市場決定選擇”的人,是否真正認識到資料壟斷的危害呢,其實也未必,所以只能是國家出手維護網際網路平臺良性發展,因為,“天下苦秦久矣”。

莫為浮雲遮望眼,細數國資雲的變與不變

自律者,更自由。掌握海量資料的平臺,比任何人、任何機構都能更早發現數據的價值,因此,平臺自律很關鍵。從國家層面一個個行業法規的出臺,到前不久某著名網際網路企業遭到審查,行業約束越來越正規。那些認為自身技術過硬、資料海量的企業,應該多想想為什麼國家一再收緊對網際網路行業的管理,多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變化著的世界,生存空間將會更廣。

同時,各級國資雲也需看到自身不足,認識到自身在雲計算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不能有“天朝上國”的“閉關鎖國”心思,對於雲計算大廠的優勢之處,應該以海納百川的氣魄融會貫通,真正發揮優秀民企在政務雲建設上的作用,才是國企央企的本色擔當。

無論是雲計算大廠,還是國資雲央企國企,都必須認識到,合則共生,鬥則兩敗,相互監督,共同自律,才能讓中國網際網路平臺良性發展,才能使雲計算企業從大廠成為偉大的企業,才能讓中國從網際網路大國成為網際網路強國。

文:半嶺松風 / 資料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