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天才們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單獨一人完成任務,絕大多數著名的發明家、先驅者或是哲學家都有著他自己的集體或團隊。組成你的生活的幾乎每一個元素——電腦、牆紙、桌椅、金錢、筆等等,都是被一群精英們發明、創造和改進的,他們通常都待在實驗室中進行長期研發工作。

這兒我們將列出6大孕育數字時代的計算機實驗室,正是它們不斷地為計算機的發展事業添磚加瓦、保駕護航,才使得我們如今能夠如此舒適得享受到這便捷的數字世界。

1。 布萊切利公園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能被冠以“首所計算機實驗室”頭銜的實驗室一共有三家,我們先從布萊切利公園(Bletchley Park)說起。英國二戰時的解密中心便在布萊切利公園,在那時,布萊切利公園肩負的任務不僅只是對希特勒納粹國防軍的通訊進行解密而已,它還需要設計一種新的加密系統來保證盟軍和海軍的安全。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完全確定到底哪些發明是起源於布萊切利公園的,因為其中在職的12000名人員都被要求籤署了公務保密條例。我們知道許多在加密技術和密碼分析方面的巨大進步都源於此地,而圖靈(Alan Turing)在其間的發明也不僅只是一個Bombe機而已,但單單就這個Bombe機就成為了當時的第一臺機電電腦,同時它也是破解德軍“Enigma”加密系統的關鍵性工具。此外,第一臺可程式設計的數位電子計算機——“巨人”(colossus)也誕生與此。

而布萊切利公園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便是它在密碼學和情報收集上的嚴格管理和系統組織。如果你對密碼學和資訊理論感興趣的話,那麼請閱讀下有關 Ultra_的資訊吧。

2。 沃爾特實驗室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當布萊切利公園在搗鼓著密碼時,沃爾特實驗室則在忙於電信事業。這一實驗室由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所創立,從1880年開始它就專門從事於與音訊和電信有關的發明和專利。藉助授予研發電話的資金,貝爾在華盛頓建立了沃爾特實驗室。

沃爾特實驗室被認為是早期創新的彙集地,光纖網路、磁儲存器、甚至是辦公室聽寫機都發源與此。這些包括貝爾最初的電話發明在內的許多發明專利,都為美國貝爾電話公司(American Bell Telephone Company)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惜最終由於稅務原因,這家公司被其子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所整合。

3。 貝爾實驗室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如果說布萊切利公園是電腦軟硬體的理念先驅、沃爾特實驗室為通訊網路奠定了基礎,那麼貝爾電話實驗室則是將二者融會貫通並創造出了現代計算機。在1925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西部電氣公司的研究小組強強結合,成立了貝爾實驗室。

然而,研究人員的發明不僅限於交換機領域,貝爾實驗室的成果分別有:牢不可破的單次鑰使用密碼法(One-time Pad Cipher)、射電天文學、立體聲錄音、語音合成、光伏電池,以及最重要的電晶體等。然而,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歷史還沒結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也在此誕生,當時它成為了幾乎所有無線協議和數字使用者線路(DSL)的基本載體。之後,正交頻分複用技術(OFDM)、甚至首個電荷耦合元件(CCD)都被貝爾實驗室研發而出。

最終,在1969年,貝爾實驗室構建出了我們所熟知的Unix作業系統(Linux系統的前身),在隨後的一年,實驗室又設計出了讓無數程式設計師魂牽夢繞的C語言,進而替代了B語言的使用。

憑藉著電晶體、Unix系統等歷史性發明,你覺得貝爾實驗室可以抱得“最佳實驗室獎”而歸嗎?為了找到真正的現代計算機之父,我們還得看看下面的幾個實驗室。

4。 IBM Research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雖然IBM公司創立於二十世紀初期,但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在計算機領域大有作為。在1956年,IBM的一個工程小組研發出了首塊計算機硬碟;1968年,IBM研究人員又製造出了動態隨機儲存器(DRAM);在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臺個人計算機,這款家用計算機可以由現成的零件組裝而成。當時微軟公司為IBM的這款個人電腦專門開發了MS-DOS作業系統,於是IBM發售的個人電腦都安裝上了MS-DOS,可以說IBM的這個舉措掀起了數字革命的熱潮,至今我們仍能感覺到它非同凡響的震撼力。

今天,要說誰是世界上的專利之王?那非IBM莫屬了。此前,IBM連續18年成為全球獲得專利最多的公司,單單在2010年它便獲得了5900項專利,憑此IBM毋庸置疑地成為了國際性技術大公司。

圖中的這座建築便是托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它是IBM最大的一所實驗室。

5。 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

改變世界的6大計算機實驗室

現在說的這所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PARC)是名單中最“年輕”的實驗室,它致力於研發計算機中更有意思的地方。

在硬體方面,他們發明了乙太網和鐳射印表機,在軟體方面,現代計算機所使用的絕大部分設計正規化都是他們創造的,此外還有所見即所得式(WYSIWYG)編輯、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點陣圖圖形、以及歷史上第二個面向物件的程式設計語言和第一個真正的整合開發環境——Smalltalk。

在1973年,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研究發明達到巔峰,它推出了Alto電腦,這是首臺把計算機所有元素結合到一起的圖形介面作業系統。Alto使用3鍵滑鼠、位運算顯示器、圖形視窗和乙太網絡連線。很遺憾的是,施樂公司並沒有將Alto電腦用於商業發售和推廣,導致間接損失了約1070億美元。而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參觀了Alto後對立刻有了自己的想法,此後蘋果公司釋出的“Apple II”電腦上便有了Alto的身影。

6。 矽谷

最後我們要看到的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實驗室”——矽谷。在20世紀初斯坦福大學的創立成為了矽谷的最初起源,此後,這一位於舊金山灣區的聖克拉拉谷便逐漸成為了美國的電子業中心。

1951年,特曼建立了斯坦福工業園(Stanford Industrial Park),租賃土地給那些高新技術企業。後來,工業區改為研究區,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1955年,特曼著重於提高斯坦福大學的統計、科學和工程部門,併為其贏得了美國國防部的研究資助。這一舉措又為矽谷吸引了更多的公司。而在六七十年代的半導體制造技術繁榮發展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世界數字技術的首都”。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管理局(ARPA)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阿帕網(ARPANET)的網路,但它只有4個終端結點,斯坦福大學便是其一。隨後,阿帕網逐漸發展成為了如今的因特網,剩下的事地球人都知道了。

在回顧的了計算機事業的光輝歷史後,細數其中的種種發明,你會發現自己熟知的許多技術都源於這些高階實驗室。原來團隊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在其中我們可以各抒己見、據理力爭,甚至志趣相投人還能成為好友知己,各位程式設計師們是不是已經滿懷憧憬躍躍欲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