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郭新振不是林生斌,他不需要在大眾面前表演親情

7月14日,尋親24年終於見到兒子的郭剛堂在其個人抖音賬號進行了一場直播。直播過程中,他迴應了網友的一些質疑。其中提到,“有網友問,認親現場小郭為什麼不哭啊?我覺得男人如果不哭,並不代表他內心不柔軟”。郭剛堂則懇請網友,“有事情找我老郭就好了,給孩子一些私人的空間,不管怎樣孩子是最無辜的。”

郭新振不是林生斌,他不需要在大眾面前表演親情

相比於老郭的寬容和大度,有些網友倒是耿耿於懷。此前,郭新振表示,尋親成功後,他還是會回到養父母身邊,照顧他們,就曾讓網友深深失望過。現在,他們又開始討論小郭為什麼不哭的話題。我理解這樣一種困惑。在他們看來,郭剛堂為了尋找兒子,花了24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感動了無數人,身為兒子,小郭卻表現得過於理性,不打算與親生父母團聚也就算了,尋親現場連哭都不哭一聲,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冷漠。

小郭為什麼不哭?這其實很好理解。在我看來,不哭才是正常的反應,哭了反而有些不正常。小郭被拐時,只有兩歲半,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嬰兒,原生家庭並沒有給他留下印記。養父母一家撫養他長大,陪伴他成長,兩個姐姐對他也很好,他能有今天,離不開養父母一家,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難以割裂的親情關係。對於小郭來說,養父母就是他的父母,無論在法律上和道德上有多大的汙點,他都會選擇原諒。這才是人之常情,無法改變。

而對於親生父母,小郭的感情其實也是複雜的。父愛如山,郭剛堂24年的堅持,固然偉大,但對於小郭來說,他對於這一切並沒有切身的體會,即使是感動,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體味這份厚重的父愛。不妨更直接點說,小郭與親生父母之間的感情,是相對陌生和疏離的。哪怕是親情,也需時間的培育。我們相信,時間曾經中斷了這份親情,時間也會彌合這種距離感,但至少不是現在。

認親現場,面對媒體記者的包圍,面對聚光燈的籠罩,小郭略顯木訥的表現,我覺得才是更真實更直接的反應。小郭受到良好的大學教育,此前也曾當過老師,他當然清楚他應該做點什麼,以及媒體需要什麼,但他無意配合輿論的期待,而是選擇遵從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掩飾,不誇張,把最本真的一面展示在公眾面前。

必須承認,人找回來了,但有些東西確實被改變了。郭剛堂24年的尋子經歷,並不是為了求得兒子的親情回報,父愛因為無私才顯得偉大。而小郭並沒有因為親生父親的巨大付出,養父母有過錯,就斷然否認了他們的養育之恩,這同樣是非常可貴的品格。

那些質疑小郭沒有哭的網友,就像一群無聊的看客,他們並不在意別人的悲歡離合,他們在意的不過是能不能看一場精彩的好戲,有沒有催人淚下的爆點,他們的好奇心能否得到滿足,然後抹一把同情之淚,轉身散去。他們理想中的認親場面,應該是這樣的:小郭面對親生父母痛哭流涕,最好還要對著鏡頭深情地發表一段演講,然後下跪磕頭,情緒失控到不能自已,現場哭聲一片……

還記得林生斌嗎?他有極高的表演天才,很會調動觀眾的情緒,知道怎麼迎合看客的口味。在遭遇巨大的家庭悲劇後,他不斷地表演“深情”人設,把私生活全方位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無數網友為之感動,親切地叫“林爸爸”。但當網友發現這一切都有消費死者的嫌疑的時候,他的人設迅速崩塌。大眾喜歡錶演,喜歡戲劇性的場面,喜歡過於濃烈的情感表達,但至深至愛的情感,常常埋藏於一個人的內心,並不為外人所理解。畢竟,我們不是演員。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