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烏江還有多遠

大烏江的願景

2014年,涪陵榨菜提出大烏江戰略,即由以前的榨菜為主,轉變為泡菜為主。如下是我找到的一條14年4月的新聞報道:

公司14年將繼續13年開始渠道下沉和精細化,依靠榨菜產品構建渠道。同時計劃實施小烏江到大烏江戰略,將烏江品牌延伸到蘿蔔乾和海帶絲2個品類,適時創立子品牌,開發香辣下飯菜、蘿蔔乾和海帶絲3個戰略新品。

查閱多條新聞,我發現大烏江戰略主要是三個要點:

1 將烏江品牌延伸到蘿蔔和海帶絲2個品類;

2 創立子品牌,例如惠通;

3 開發下飯菜,即瓶裝泡菜。

6年多過去了,大烏江的戰略成功與否,恐怕是很多人不認同,尤其是去年財報收入和利潤下滑,今年上半年的蘿蔔收入也是下滑的,很多新聞報道用“發展不利”、“沒有起色”,甚至“胎死腹中”來形容涪陵榨菜泡菜上的發展,並嘲笑涪陵榨菜只知道漲價,如今“吃到苦頭”。

企業業績的增長有高峰也有低谷,萬物皆有周期,食品飲料企業也不例外,僅僅是週期相對強週期的銀行、鋼鐵、有色、化工要弱很多而已。我並不擔心涪陵榨菜這一兩年的增長困境,但企業經營者是否會變得浮躁著急,忘掉初心,靠降低產品品質、低價促銷來博取業績加快呢?烏江瓶裝菜都由惠通生產,它們是否與烏江袋裝榨菜有一樣的高品質,而不是有損烏江口碑呢?

帶著這些問題,這大半年來,我重點關注了傳統品種外產品的品質、銷量。並寫下這篇長文,會從品質對比、相對銷量、競爭優勢分析、常見認知誤區、發展空間、風險,這幾個方面展開對涪陵榨菜的分析。文章較長,閱讀約需30分鐘,沒有耐心的可能並不適合閱讀。

品質對比

因為拍攝角度的緣故,一些照片看不到烏江和競品的品牌標識。不過所有烏江瓶裝菜的橫截面都是正方形,而川南、吉香居的橫截面是圓形,這一點對比明顯,很容易辨認。

對每個產品的口味描述,都是我至少三次品嚐對比形成的結論,很多也參考了家人的結論。但這些不是能夠形象給出的,能形象給出的,就是產品的大小粗細,以及油的多少。請注意觀察!

如下是烏江紅油榨菜的特寫: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紅油榨菜:密實,沒有明顯的油,所以烏江一瓶比友商貴出20~30%其實並不貴,香味較淡而自然。裡面榨菜比較少,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口感較軟,其它大部分是蘿蔔,蘿蔔塊大部分是芯、較脆,小部分帶有較老的皮,整體吃起來感覺蘿蔔脆度還行。

如下是川南爽口下飯菜的特寫:

大烏江還有多遠

川南的爽口與黃花下飯菜差不多,剛開啟的確是很香,就像它們包裝強調的一樣。紅油較多,條比較細,口感偏軟,味道還行。

又吃了幾次,一開蓋就聞著這香味就怪怪的。紅油混到粥上,看起來比較油膩。老婆很討厭這個紅油,洗碗難洗。我又確認了下,烏江就是正常辣椒油的淡淡香味。

後來就沒人願意吃川南的下飯菜了,冰箱兩瓶剩好多,一直沒人吃。

如下烏江開味菜和吉香居某瓶裝菜的對比: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開味菜,脆嫩度、香味、油少等與烏江紅油榨菜差不多,都是典型的香辣味。不過紅油是長條,這個是塊狀,而且紅油裡有青菜。

總的來說,烏江紅油榨菜和開味菜的脆嫩度,比他家的脆口蘿蔔有不足。但還是比川南、吉香居好很多,後兩者完全是jiang(我老家方言,不知道普通話如何描述)蘿蔔乾。質感可以打7分左右,味覺可以打9分左右,總體8分吧。

吉香居,開啟蓋有點紅油,沒有烏江的榨菜壓的密實,吃了一些後紅油滲下去。聞著味還行,香味還算自然。

口感偏軟,也是條切的比較細,吃起來還行,吃了兩頓不覺得膩,如果沒吃過烏江,應該對其印象不錯。不過有一點,接近中辣,只吃微辣的人稍微有點難度。

裡面的蘿蔔也是佔大部分,類似自己閹的蘿蔔乾,不脆也不軟,比較jiang ,遠不如烏江的脆好嚼。

吃完以後的瓶底,吉香居脆口三絲和烏江開味菜的,如下: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豇豆瓶裝與吉香居豇豆瓶裝,如下,它們兩都是酸酸脆脆的,基本只有油多油少的區別。

大烏江還有多遠

如下是烏江鮮香味海帶絲與川南酸辣海帶絲的對比: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海帶絲的野山椒味與鮮香味質感差不多,就是前者要更辣一些,算中辣吧,鮮香味好像是微辣或不辣的。說說共同點:7成左右是長的,3成是短而碎的,大概一半左右是較厚的,一半左右是較薄的,無論薄厚,口感都是軟的,厚的還要更軟一些,但不是太軟沒嚼頭那種。

這是鮮香海帶絲在天貓超市的評價標籤

大烏江還有多遠

川南:基本全都是短而碎的,大部分較薄,吃起來口感略微硬一點。一開始我以為川南口感比烏江硬,是因為選了比較薄的海帶,後來發現川南一些較厚的,反而比自家薄的還更硬一些。

簡單來說,烏江是薄而軟,厚而更軟,川南是薄而略硬,厚而較硬。即薄厚不是川南較硬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我在18年初次品嚐烏江海帶絲之前,一直都吃的川南海帶絲,吃有五六年把,覺得還挺辣挺下飯的,但嘗過烏江之後,我就再也不想吃川南了。包括很多飯館的涼拌海帶絲,都跟烏江的差太遠。

如下是吉香居海帶絲:

大烏江還有多遠

左側三成長厚,中間和右邊這七成是短薄的。大部分吃起來質感還好,大概不太軟也不太硬的程度,一包吃完我只吃到一條較硬的,也是較粗的。辣度大約是微辣。

如下是烏江和吉香居海帶絲包裝背面的對比,它們都選用了海帶之鄉——山東榮成的原料,但烏江強調了清洗和蒸燙的工藝,而吉香居則沒有工藝介紹。川南則沒有產地和加工方法的介紹。

大烏江還有多遠

如下是川南麻辣蘿蔔乾與烏江美味蘿蔔的對比: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美味蘿蔔吃起來與脆口蘿蔔差不多,跟瓶裝的紅油、開味菜不一樣,這個是鹹甜口的,氣味不太討喜(我老婆以為是煤氣漏氣了),不是自然的清香。蘿蔔的脆嫩度比他家瓶裝的下飯菜更勝一籌。優點:質感脆嫩,缺點:微甜,香味不夠自然。另外補充下,我記得18年吃的美味蘿蔔,是微辣而不是發甜的,京東脆口與美味區別的回答下,17年左右的也是這麼說的,懷疑美味的工藝中間變了。

川南麻辣蘿蔔,無論是老款白底包裝53克的,還是新款紅底包裝81克的,質感都是軟jiang,吃了幾口不想吃了,嚼不爛。麻辣口味,中辣,有明顯香味。

烏江麻辣,軟中帶一些嚼勁,脆度不如脆口蘿蔔,但質感還行,辣而偏鹹,吃幾口以辣味為主。後續再吃感覺辣味能接受(中辣),還是偏鹹了點,質感是軟中帶脆。

整個袋裝蘿蔔系列,優點是脆嫩度(質感)都大幅領先對手,普遍的缺點是帶甜味(脆口和美味),或略鹹了一點(鮮香和麻辣),香味也不好,既非清香也非紅油辣香,很不自然。味覺上跟川南半斤八兩。估計在喜歡辣的地區,例如西南中南,會更傾向川南。不喜歡辣的地區,例如華東華南,可能會偏向烏江。總的來說,判斷袋裝蘿蔔的未來能否達到預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下是烏江脆口榨菜150克

大烏江還有多遠

香味比脆口蘿蔔自然些,屬於典型的榨菜香味。

相對烏江最熱銷的清爽榨菜要脆不少,主要是那些小方塊的,嚼起來脆脆的,片的那些則要相對肉一些(也不是老或純粹軟踏踏的那種),塊與片大概一半對一半吧。整體比起脆口蘿蔔的脆度是差點(蘿蔔幾乎塊塊脆),但味道不太鹹也不淡,最關鍵的,它不發甜。

吃到最後,袋子底部有少量醃的汁,被它泡的榨菜塊較鹹一些。我記得清爽榨菜,也是袋子上面和中間的比較清淡,底部的稍鹹一些。150克的脆口榨菜吃出兩根半榨菜硬皮,約1。5~1cm。我記得以前吃的80克微辣榨菜,有一根半左右的榨菜硬皮,看來榨菜皮是小比例存在的,並沒有消失,砍筋削皮的裝置財報說好幾年了,不知道啥時候能上。

整體來說,脆口榨菜各方面比較均衡,還是更能讓人接受,脆口蘿蔔的香味和味覺是明顯短板。

烏江大概從去年開始,推出脆口榨菜和蘿蔔的小包裝款,如15克、22克。下面是京東上脆口榨菜22克產品下的回答:

大烏江還有多遠

大烏江還有多遠

綜合來說,對能吃辣的人來說,按好吃程度來排,紅油榨菜(大部分是蘿蔔)> 脆口榨菜、海帶絲 > 脆口蘿蔔、美味蘿蔔 > 麻辣蘿蔔。可惜的是,紅油榨菜是瓶裝,對很多人食用和儲存不夠方便。對不吃辣的人,應該還是脆口榨菜最好。

銷量定價對比

之前記在新浪部落格上的15~17年烏江、川南評價數對比:

大烏江還有多遠

如下是當年的定價對比:

截止到17年底,烏江蘿蔔和海帶絲定價比川南和吉香居都貴,評價數從不值一提到到直追川南和吉香居。

大概從去年中開始,烏江的海帶絲在京東上,從5包70克的賣12。9元降為5包10元,與吉香居5包88克的賣12。5元一筆,單位重量的價格大概持平。川南一包81克的賣2。9元,他家最熱銷的白底老包裝53克,京東自營反而沒有。如下是目前三家海帶絲在京東上的評價數對比。

大烏江還有多遠

大烏江還有多遠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海帶絲的評價數沒有合併,鮮香味11萬,野山椒味3。3萬。吉香居海帶絲的12萬評價,是合併幾種口味展示的,香辣是9。1萬,野山椒是3。4萬。川南只有2。8萬評價,且是一包一份不是五包一起賣的,但缺少了他家最熱銷的53克1。5元左右的,銷量對比就有失真。

烏江另有一個50g*5袋的鮮香味海帶絲,有3。7萬評價,但線下沒看到有賣,所以參考意義不大。吉香居還有一個芝麻味的海帶絲88g*5袋,定價12。5元,有4。1萬評價,目前無貨。

烏江海帶絲的定價與吉香居持平,銷量超過一些。

如下是蘿蔔的

大烏江還有多遠

大烏江還有多遠

吉香居和川南蘿蔔的定價和評價數:

大烏江還有多遠

他們都有評價數合併,單純吉香居和川南蘿蔔的評價數如下:

大烏江還有多遠

烏江脆口蘿蔔是5包150克的19。9元,3包150克的12。5元,平均一包150克約4元。麻辣蘿蔔5包60克9。5元,平均一包60克是1。9元。美味蘿蔔5包15。7元,平均一包3。1元。烏江蘿蔔的總評價數是20萬。不過美味蘿蔔5包15。7元,線下的大賣場一般才賣一包1。9元,這個價格失真,銷量也就失真,但不影響整體對比結果。

吉香居的蘿蔔乾5包80克12。5元,平均一包80克2。5元,大概與烏江的150克5元或60克1。9元持平,總評價數是8。2萬。這兩家都是5包一份的評價數,川南是一包一份的評價數,只有3。2萬。

瓶裝菜目前在京東上,比川南、吉香居低不少,主要是推出的時間晚,大概去年才有。而且主力瓶裝紅油榨菜,有好一段時間經常無貨。目前銷量不如吉香居與川南。

這些產品線上下在不同超市觀察時,銷量相對大小也不同,有時候看這家日期新一些,有時候看那家日期新一些,似乎總體半斤八兩,可能是樣本終端較少,代表性不大,暫時不上圖了。

競爭優勢分析

我在今年上半年分析維他奶的產品時,觀察到很多消費品的銷量高低,是由三個維度的優勢決定的,分別是:先進入市場、使用者體驗更好、(成本)價格更低。

先進入市場:無論是蘿蔔、海帶絲,還是瓶裝菜,烏江都是比川南、吉香居後推出的,本來是有劣勢的。但是烏江在榨菜上的品質和口碑,中和了它的後入劣勢一些。作為榨菜的優勢企業,做泡菜是有消費者心智引導的,因為這本來就是類似的東西。就像可口可樂以可樂起家,後來做雪碧、芬達也很成功。海天味業以醬油起家,料酒、醋、番茄醬、蠔油上作為後入者,賣的也不錯。這都是同理。

使用者體驗:對食品飲料來說,就是香味、賣相、口味,口味又分質感和味覺,並要注意有沒有味蕾殘留,耐不耐吃,本文第二段落已經給出答案。

(成本)價格優勢:烏江雖然在價格上有劣勢,尤其是線下,但單價超出川南、吉香居的部分,海帶絲、蘿蔔、瓶裝菜,基本就是20~30%,並不是太離譜。

我們假設烏江在先進入市場這一點上與競品半斤八兩,烏江使用者體驗比競品好,但價格高些並只高20~30%,他會獲得什麼樣的相對銷量呢?如果你是消費者,價格在都能接受的程度下,是不是更大機率會選擇品質好的多的。對這個判斷,上文已經給出印證。烏江品牌的瓶裝菜大概在去年年中才開始推,他與競品的相對銷量,我們可以參照蘿蔔、海帶絲的對比,還需要時間來水落石出。

為什麼上一章要對比不同品牌的定價、銷量,這是初篩法,屬於歸納法。為什麼這一章要說競爭優勢的三個維度,這是演繹法。

演繹法與歸納法各有優劣。歸納法空間上考察區域性,可能看的很不全面,時間上面向現在,未來與競品的份額佔比,也可能發生變化,所以既有空間侷限性也時間侷限性,但勝在實實在在、清清楚楚。演繹法呢,分析內在邏輯,考察長期內生競爭力,但可能有主觀因素影響自己的判斷,也可能投資經驗缺乏長期考驗,這些都可能導致誤判。

投資是模糊哲學,不可能有100%的確定性,從不同角度分析,證明有競爭力就夠了。

對涪陵的常見認知誤區

自從涪陵榨菜去年年中“暴雷”之後,很多新聞和媒體熱衷報道,涪陵過去增長主要靠漲價,未來漲價也難以持續。

涪陵榨菜近些年業績增長,是否只靠漲價,還是來看實際的資料。如下是京東上近一年來,烏江一些品種間的評價數變化:

大烏江還有多遠

脆口蘿蔔3包裝從7。3萬增長到10萬,增加2。7萬。醬香5包裝從5。4萬到8。2萬,增長2。8萬。注意上圖左下角的脆口榨菜150g*3袋,在去年10月17是8。8萬評價,它在今年9月19的評價是34萬,如下圖,評價數增長了25。2萬。

大烏江還有多遠

微辣榨菜一年來的評價數變化,如下圖,從14萬到18萬,評價數增加了4萬。

大烏江還有多遠

小脆口榨菜的評價數變化,如下圖,30包的從0。7萬增長到4。2萬,增加了3。5萬,這個一份售價是醬香、微辣的2倍以上,所以這個等價於評價數增加了7萬,另外,15包的也從0。27萬增長到0。54萬。

大烏江還有多遠

評價數的增長與銷量是掛鉤、線性相關的,所以發現規律沒?脆口蘿蔔與醬香、微辣這些傳統品種的一種銷量持平,而150克的大脆口大大超過它們,22克的小脆口也超過它們。既然脆口榨菜銷量增長極快,脆口蘿蔔銷量也還可以,那怎麼能說,涪陵榨菜的業績只靠漲價呢?

以上是微觀層面,也只能代表線上京東這一端,畢竟大頭還是線下。再來看宏觀方面,如下是從2012年到2019年財報的生產、銷售量:

大烏江還有多遠

從2012年到2019年,銷售量從87818噸增長到138473噸,增長了57。7%,生產量從88861噸增長到131440噸,增長了47。9%。6年時間銷量、生產量都增長了50%左右,怎麼能說增長只靠漲價?

另一個常見的報道誤區,就是涪陵榨菜蘿蔔、海帶絲為代表的泡菜賣的很差,沒有增長前景。還是來看看資料吧。

大烏江還有多遠

(財報中的泡菜,應該是指眉山惠通生產產品的收入,包括惠通和烏江品牌的瓶裝菜,惠通品牌的袋裝榨菜、豇豆等泡菜。而袋裝的蘿蔔和海帶絲仍然由重慶的涪陵本廠生產)

13年財報中,其它佐餐開胃菜是1352。5萬元收入,對比14年的數字和同比增長率,可以發現13年的其它佐餐開胃菜就是蘿蔔和海帶絲。在18年財報,它們的收入是1。34億元。

無論媒體如何奚落,從13年到18年,5年過去了,蘿蔔和海帶絲的收入增長了10倍!!!蘿蔔和海帶絲這兩年的增速不及預期是有的,但怎麼能說沒有起色,甚至胎死腹中!

還有,其實蘿蔔和海帶絲在15年經歷過更大的低谷——出師不利,由於14年涪陵榨菜大量向經銷商壓貨這些新品,很多並沒有進入消費者的手中。15年收入就從上年的8100多萬降低到3600萬,站在15年的時點,趨勢投資者八成會輕蔑的說,烏江做蘿蔔、海帶絲,肯定沒戲!

正好2019年財報中的上年度蘿蔔和其它產品之和也是這個數,這說明,2019年涪陵榨菜把海帶絲和榨菜醬油,統計到了其它產品之中。這兩個產品在2019年從上年的2700多萬元增長到3700多萬元。

到了2020年上半年,其它產品增長也接近20%。實際上榨菜醬油在涪陵的財報中長期只有兩三百萬的收入,所以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它產品的增長,應歸功於海帶絲。而蘿蔔的收入在2020年上半年下降了,並且在2019年的增速也遠不如海帶絲。再考慮在品種數量的差異、終端渠道投放面積的差異,海帶絲還是值得期待的,只可惜不被重視。當然,這裡不是斷定蘿蔔的增長就沒有希望了,只是用資料說話,海帶絲比蘿蔔增長更快,這不也我最上面的口味對比結論相吻合嘛!

另外,泡菜中的代表,瓶裝紅油榨菜,叫的是榨菜,配料表主要是榨菜、蘿蔔,實際榨菜只有三分之一,其它基本都是蘿蔔,那他究竟是算榨菜還是蘿蔔呢?泡菜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增長,真的跟蘿蔔沒有關係嗎?

很多人看待問題都是非0即1,非黑即白。實際上,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問題都是灰色的,處於模糊地帶的。袋裝蘿蔔的味覺和香味我並不否認,上文也多次指出,但這並妨礙它相對競品的優勢。因為一兩年的業績低估,就認為增長沒有前景,這是典型的趨勢思維。涪陵榨菜2010年上市以來,收入、淨利潤增長了很多倍,市值也增長了十幾倍。如果因為趨勢思維從中間下車的人,是否會悔恨終生呢!

還有一個誤區,因為涪陵榨菜對部分經銷商實行滾動賒銷,即上半年放寬一下提前打款的要求,允許小比例的先發貨後打款,相應應收款比上一年底大幅增加,到了下半年就會收回,同時嚴格預付款制度,相應應收款減少而預收款大大增加。結果每到Q1或半年報出來的人,就有一些只讀一期財報的“投資者”,驚呼涪陵榨菜應收款劇增,競爭力大幅下降!

發展空間

1 很多大賣場、農貿市場都還有散裝泡菜的櫃檯,很多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多老人,都有自制泡菜的傳統。這些慢慢都會退出歷史舞臺,因為他們的鹽度、質感控制都比不上正規廠家。

2 脆口放量,尤其是脆口榨菜,150克和22克的,這個看看上文的資料就不用我強調了。實際150克的大包裝和5元左右的售價限制了脆口的銷量,如果改成80克3元左右,肯定遠不止這個銷量。

3 蘿蔔和海帶絲增長,這個在目前沒有試吃和宣傳的背景下,只能慢慢期待,不可操之過急。

4 瓶裝下飯菜推廣。如下是中南省份某三線城市萬達超市裡,去年十一下飯菜的貨架:

大烏江還有多遠

8排下飯菜的貨架,只有從上往下數第3、4排的左側有烏江瓶裝菜。其它大都是川南和吉香居。瓶裝菜之前是用惠通品牌來賣,惠通沒有知名度。大概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家附近的大超市,慢慢都看不到的惠通的瓶裝菜了,估計涪陵榨菜也認識到了推惠通品牌的錯誤。但終端上的份額小和現在的口味優勢,不恰恰說明這方面涪陵榨菜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嘛。另外,這兩個月,我觀察瓶裝菜也推出了其它品種,如口口脆、微辣榨菜等,不過尚需觀察。

5 渠道下沉:低線城市我沒有走訪,沒有太多資料。僅僅說從不同零售終端看到的現象。我觀察到的便利店,以前大多隻有清爽榨菜,現在連鎖便利店已經有一些有一些突破。有些如全家,增加了美味蘿蔔,有些如羅森,有了瓶裝紅油菜、脆口、海帶絲、蘿蔔。這些以前都是大賣場或線上才有賣的。

我觀察維他奶時發現一個食品飲料的滲透規律:最先只在大賣場和線上推廣,然後是連鎖便利店,再然後家庭便利店,最後是小賣部或飯館。如果像13年左右的雙匯火腿腸、康師傅茶飲料和泡麵、露露杏仁露那樣,連村口的小賣部,不起眼的小飯館都有這些品種,就真的是沒什麼空間了。

風險

如果只說優勢,不說風險,總是不夠客觀的。

袋裝蘿蔔的味覺和香味劣勢,上文已多次指出。烏江脆口蘿蔔與美味、鮮香蘿蔔味道差不多,在終端常常佔據好幾個貨架,這其實是渠道成本的浪費。如果這些缺點持續沒有最佳化,並投入越來越多的生產、分銷(渠道)資源。不一定會導致收入不增長或下滑,但可能導致利潤率下滑。其實,袋裝蘿蔔的最佳化非常簡單,只需把榨菜上最熱銷的幾個品種照搬過來即可,如脆口、清爽、微辣。當然,這只是我一個外行的猜測,也許實際生產工藝並不允許。但我覺得即使不能最佳化,適當壓縮袋裝蘿蔔的品種數量,也是應該的,並引導更多終端投放,給相對更好的海帶絲。

從增發方案來看,烏江未來可能投入大量精力,來做餐飲榨菜/泡菜,或者便宜的大包榨菜/泡菜。餐飲企業的薄利,導致它們天然就追求成本控制,這與烏江的高品質高單價天然衝突,這是未來最大的風險。但目前來看,現有幾個專案還在進行中,尚未投產,大概還需2-3年時間。新型生產基地的投產、餐飲渠道的大規模投入,應該是2-3年以後的事。到時則需仔細觀察。

最終結論

回到本文的標題,涪陵榨菜還需多少年才能大烏江,對不起,我也沒有答案。但我認為,平均年化10%以上的成長,至少在這3-5年仍是可期的。不要希望大烏江一蹴而就,這是無法推導和計算的。我們只知道,他有優勢,有空間,也有成果。

借用費雪在《怎麼挑選成長股》的文末所說,強大的內心勝過聰明的大腦。

補充宣告:這篇文章只談股票和企業的價值,而不談股票的價格。

該股票目前大概屬於輕到中度高估,是不值得現在買入的。是否減倉或清倉,放在當前的週期大背景下,的確難以判斷,我後面應該會寫一篇單獨談價格的。